王乐鹏
- 作品数:37 被引量:232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度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电子电信生物学更多>>
- 基于肝藏象理论探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的机理被引量:18
- 2013年
-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医家李东垣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发热的代表方剂。李东垣注重调补脾胃,以脾胃立论,并首倡阴火论。理解阴火产生的病机对于掌握气虚发热的本质,正确运用补中益气汤进行临床施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历代医家对于阴火产生的机理认识不一,各执一言。分析了当前对阴火病机的不同认识,从中医肝藏象理论出发,结合气机升降理论、阴阳五行理论深入剖析,提出阴火病机为脾气亏虚,清阳下陷,阳入于阴,肝阴阳失衡,肝阳上扰,阴火自生。用甘温之剂补脾气,升发少阳之气,则阴火自除。此理论不仅有助于解释气虚发热及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机理,而且对于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 陈玉萍马淑然王庆国赵燕许筱颖王乐鹏
-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
- 基于CNKI数据库的中医肝主疏泄文献计量学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发表的中医肝主疏泄的文献报道及研究发展趋势,为本领域科研人员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资源总库源数据库为资料来源,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期刊收录的中医肝主疏泄的文献进行分析,从发表年度、文献来源、文献类型、作者单位、基金资助、高频关键词等几方面进行统计,初步研究与分析本领域的科研状况。结果:截至2014年6月18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 943篇。文献数量从2005年以后呈快速增长趋势;发表文献20篇以上单位共10所,最多达到201篇;文献以临床研究与经验介绍为主,占51.28%;受各级科研基金资助文献220篇,占文献7.48%;被引用频次41.01%,总体偏高;从高频关键词来看,主要研究方式为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理论探讨、名医经验等,从肝主疏泄论治的最常见疾病有"糖尿病""情志病""肠应急综合征""脂肪肝""心理应激""冠心病""胃脘痛""不孕症"和"经前期综合征"等,用于治疗肝失疏泄的最常用的方剂为逍遥散。结论:新中国成立以来肝主疏泄研究呈逐步上升态势,研究方法呈多样化趋势,近年来肝主疏泄研究受到重视,研究质量不断提高;侧重临床运用的研究,对其理论内涵的研究不足;研究从肝论治的疾病和使用的方剂有限,应改进研究方法、扩大研究范围。
- 王乐鹏龙晓华单体亮马淑然
- 关键词:肝主疏泄CNKI数据库
-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被引量:14
- 2014年
- 本文简要综述了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证候、经络腧穴、体质和脏象等基本理论研究以及在中医临床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虽然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科研和临床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需要注意和改善之处。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特色及优势,不难得出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前景广阔,该技术将很可能成为中医药量化及现代化研究的关键技术手段之一,甚至有可能成为应用于现代中医临床诊疗的"中医CT"。
- 莫芳芳马淑然王乐鹏李洪娟马师雷高思华
- 关键词:红外热成像中医理论针灸
- 论“上损过脾,下损过胃”被引量:3
- 2018年
- "上损过脾、下损过胃"理论是从《黄帝八十一难经》中演化而来,是中医临床治疗经验中顾护中焦脾胃正气的经验总结,也成为中医理论中重视脾胃的理论总结。从训诂学角度探究其理论渊源和释义,根据历代各家观点,从临床症状、治疗以及医案举隅等方面进行综述和讨论,以期损过脾胃的理论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治思路。
- 王乐鹏单体亮龚小钢
- 关键词:医案举隅
- 许心如教授治疗冠心病学术思想解析被引量:2
- 2014年
- 本文旨在对许心如教授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进行总结,认为许教授在治疗冠心病的过程中,重视中西医结合,在接诊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现代医学的诊断。诊断明确后,主张按照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治疗,认为冠心病病机特点当属虚、寒、瘀、痰互结。把宗气不足、瘀血痰浊内阻作为冠心病总的病机。治疗上以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健脾补肾为基本治则。多用黄芪、党参、太子参以健脾益气;桃仁、红花、赤芍、鸡血藤、川芎等活血通脉;佐用砂仁、槟榔等行气药以增强疗效。重视脾肾的同时,指出要慎用燥药。以淫羊藿、仙茅、补骨脂、巴戟天等用于温补肾阳,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生地黄,防止温补肾阳药过燥伤阴。以上临床经验用于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张银柱孛宝珍王乐鹏
- 关键词:名医经验冠心病益气温阳健脾补肾
- 论五行单一全能调控论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 中医传统五行理论是五行之间单向生克制化关系,这种关系虽然能解释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以及人体自身完整性形成的部分机制,但很难完整而全面地解释人体脏腑之间的全面联系和临床诊治规律;笔者认为,五行关系除了传统五行之间单向生克制化关...
- 马淑然刘燕池郎朗王乐鹏肖遥
- 从“肝失疏泄”论治的医案的统计分析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分析探讨建国以来肝主疏泄理论的临床应用概况。方法以中国知网资源总库源数据库为资料来源,检索和筛选从"肝失疏泄"论治的医案,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症状、中医病名、西医病名、证候、治则治法、方剂和中药等医案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结果纳入医案1075例。统计结果如下:(1)女性患者占比59%;(2)20~50岁之间的患者占比73.9%;(3)症状335种,频次在30次以上的有49种;(4)西医疾病182种,频次在20次以上的主要归属于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排在前两位的是慢性胃炎和乙型病毒性肝炎;(5)中医疾病113种,频次在30次以上的主要为肝系、脾系病证。排在前两位的是胃脘痛和胁痛;(6)中医证型181种,排在前两位的是肝郁气滞证和肝郁脾虚证;(7)治则治法197种,排在前四位的是疏肝理气、疏肝解郁、疏肝健脾和疏肝泄热;(9)药物407种,排在前12的分别是:柴胡、白芍、甘草、当归、茯苓、香附、白术、郁金、枳壳、陈皮、栀子、川芎。结论建国以来肝主疏泄理论的临床应用极为广泛,从肝失疏泄论治的疾病已涉及了西医八大系统、中医五脏系统。充分说明了肝主疏泄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展,反映了肝气的疏泄功能对全身气机的疏通畅达,对各脏腑系统功能活动的有序进行均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 王乐鹏龙晓华马淑然
- 关键词: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肝失疏泄医案统计分析
- 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在证候热力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5年
- 引入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诠释中医阴阳理论。借助红外成像获得的人体体表脏腑三焦等对应区域热值数据和排序,以坐标图形式表达人体区域热值数据高低(人体热结构),确立中医证候热力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健康人脏腑三焦等人体热结构符合耗散结构,不同证候出现不同人体热结构,辨证论治就是根据脏腑寒热偏离,用中医方法恢复人体正常热结构的调整。
- 李洪娟王乐鹏魏明邓品孙涛
- 关键词:非平衡态热力学证候红外成像
- 近10年中医肝藏血理论研究进展
- "肝藏血"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的《素问·调经论》和《灵枢·本神》。随着历代医家的诠释与发挥,肝藏血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至当代规划教材,肝藏血已成为肝藏象的主要生理机能之一。目...
- 龙晓华王乐鹏单体亮马淑然
- 关键词:肝藏血
- 健康人体红外热像四时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7
- 2015年
- 目的:观察健康人体红外热像随四时变化的规律。方法:利用红外热像仪采集30名健康青年男性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个节气点的红外热像。通过相对温度反映人体不同部位的温度分布差异,分析三焦、督任二脉、双肾、两胁、胃脘、大腹等部位的四季变化规律。结果:发现人体红外热像呈现出以下规律:1四季的三焦热秩序均为下焦最热,中焦次之,上焦最凉;2督任二脉的四季热值分布与中医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的理论认识相符合;3左右两肾四季热值分布均呈左低右高,与中医"左肾右命门"说相符;4四季左右两胁的热值变化与"肝气从左升,肺气从右降"的气化理论相合;5胃脘和大腹的四季热值在夏秋季节凉偏离较明显,与夏秋季多发腹泻病的事实相符。结论:正常人体红外热像具有一定的随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符合中医学"天人相应"的相关理论认识。
- 王乐鹏龙晓华李洪娟马淑然
- 关键词:红外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