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叶芳

作品数:4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干细胞
  • 4篇充质干细胞
  • 3篇气肿
  • 3篇细胞
  • 3篇肺气肿
  • 2篇人脐
  • 2篇人脐带
  • 2篇人脐带间充质...
  • 2篇脐带间充质干...
  • 2篇阻塞性
  • 2篇阻塞性肺疾病
  • 2篇慢性
  • 2篇慢性阻塞性
  • 2篇慢性阻塞性肺...
  • 2篇疾病
  • 2篇骨髓间充质
  • 2篇骨髓间充质干...
  • 2篇肺疾病
  • 1篇炎症

机构

  • 4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王叶芳
  • 4篇汪伟民
  • 3篇王丽雁
  • 3篇韩晓燕
  • 2篇程雪松
  • 1篇吴倩
  • 1篇王锦

传媒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中华医学会呼...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肺气肿模型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2012年
目的研究外源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对肺气肿大鼠模型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建立猪胰蛋白酶诱导的肺气肿模型,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HUMSC组(经尾静脉输注1×106个HUMSC/ml)、PBS组(经尾静脉输注PBS 1 ml)、模型组(不予任何干预)、假手术组,每组10只。干预2周后处死大鼠,ELISA法检测血清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HUMSC、PBS、模型组血清及BALF中IL-1β、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5);给予HUMSC干预后血清TNF-α及BALF中IL-1β、TNF-α水平较模型组、PBS组明显下降(P<0.05),而血清IL-1β未见明显改变;血清及BALF中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HUMSC干预可以影响肺气肿大鼠血清及BALF中IL-1β、TNF-α及IL-10的表达,对肺气肿大鼠炎症反应有调节作用,可能是干预肺气肿形成、修复肺组织的机制之一。
程雪松王叶芳王锦韩晓燕汪伟民
关键词:肺气肿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通过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s)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模型大鼠中炎症因子、血气分析和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探讨BMSCs对COPD的治疗作用及COPD的发病机制。方法 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各10只。治疗组和模型组大鼠通过猪胰蛋白酶诱导建立COPD模型,正常组不处理。三组以普通饲料喂养76天后治疗组大鼠尾静脉注射BMSCs进行生物治疗,模型组及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处理,继续饲养14天后处死大鼠。观察血气分析、肺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计数与分类、IL-1β、TNF-α及IL-10水平。结果①各组大鼠动脉血气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模型组BALF中白细胞总数、巨噬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组BALF中白细胞总数、巨噬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③治疗组IL-1β、TNF-α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但低于模型组(P<0.05);IL-10水平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但高于模型组(P<0.05);④治疗组、模型组肺组织均可见到肺气肿样改变,但治疗组较模型组肺气肿样改变减轻,平均内衬间隔(MLI)、单位面积平均肺泡数(MAN)、平均肺泡面积(MA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能改善COPD的病理改变;炎症反应导致的肺实质破坏和肺毛细血管减少可能是COPD主要的发病机制。
王叶芳王丽雁韩晓燕汪伟民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炎症因子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肺气肿的干预作用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研究外源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对肺气肿大鼠模型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在肺气肿肺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建立猪胰蛋白酶诱导的肺气肿模型,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HUMSC干预组10只,PBS干预组10...
程雪松王叶芳韩晓燕王丽雁汪伟民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肺气肿模型治疗机制的探讨
2014年
目的通过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大鼠肺气肿模型血清和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介素-17(IL-17)、白介素-6(IL-6)的影响以及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探讨BMSC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干预机制。方法 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肺气肿模型组、BMSC治疗组。通过气管内注射猪胰蛋白酶诱导建立肺气肿模型后,经大鼠尾静脉注射BMSC进行治疗。两周后处死大鼠,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血清和BALF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百分比。使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和BALF中IL-17、IL-6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肺气肿模型组和BMSC治疗组BALF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升高(P<0.05),BMSC治疗组较肺气肿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ELISA法结果显示肺气肿模型组和BMSC治疗组血清和BALF中IL-17、IL-6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BMSC治疗组明显低于肺气肿模型组(P<0.05);病理观察肺气肿模型组和BMSC治疗组都可看到气肿样改变,BMSC治疗组与肺气肿模型组比较肺组织平均内衬间隔(MLI)降低,单位面积平均肺泡数(MAN)增加(P<0.05)。结论 BMSC可能通过调节炎细胞的增殖及趋化来干预IL-17、IL-6表达,以及促进受损肺组织的修复,来发挥对COPD的干预作用。
王丽雁吴倩王叶芳汪伟民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白介素-17白介素-6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