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洪东

作品数:12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流
  • 4篇术后
  • 4篇切除
  • 3篇疗效
  • 3篇静脉
  • 3篇肝移植
  • 3篇大鼠肝移植
  • 2篇胆管
  • 2篇血流动力学
  • 2篇血流阻断
  • 2篇再灌注
  • 2篇入肝血流
  • 2篇鼠肝
  • 2篇术后血流动力...
  • 2篇切除术
  • 2篇切除治疗
  • 2篇阻断
  • 2篇外科
  • 2篇临床疗效
  • 2篇门静脉

机构

  • 8篇中国人民解放...
  • 5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长治医学院附...

作者

  • 12篇王洪东
  • 6篇李崇辉
  • 5篇葛新兰
  • 5篇董家鸿
  • 3篇徐清华
  • 3篇潘可
  • 3篇罗渝昆
  • 3篇张爱群
  • 2篇张启瑜
  • 2篇柳勤龙
  • 2篇叶晟
  • 2篇纪旭
  • 2篇徐鸿滨
  • 2篇胡建军
  • 1篇唐杰
  • 1篇施红旗
  • 1篇唐文博
  • 1篇周蒙滔
  • 1篇柏佳
  • 1篇谢道林

传媒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微循环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中国现代手术...
  • 1篇中国现代普通...
  • 1篇中华移植杂志...
  • 1篇2013中国...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一种复杂、高度专业化外科手术的典型,尽管在高容量中心PD的病死率已降低到5%以下,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其中术后出血是其致命的并发症之一。早期的出血大多数与技术性因素有关,晚期的出血多与胰瘘、胆瘘、腹腔感染、假性动脉瘤、应激性溃疡等有关。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精细操作,止血彻底,更好地预测和管理术后并发症,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胡文豪路旭王洪东沈超楹柳勤龙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早期出血晚期出血胰瘘胆瘘
冷保存移植肝胆管增生的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动物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通过建立移植肝胆管损伤模型,探讨超音速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价移植肝冷保存损伤后胆管再生能力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96只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8只,24只供体,24只受体,供肝4℃保存12 h后移植;对照组48只,24只供体,24只受体,常规肝移植。每组大鼠随机分为3个亚组,分别于术后1周、2周、4周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并取肝脏标本行病理检查,比较各组肝脏弹性指数及实验组各亚组的门管区平均胆管数量。结果实验组大鼠肝移植术后1周、2周、4周较对照组肝脏弹性指数明显升高(F=89.98,P<0.01),实验组1周与2周、2周与4周组间肝脏弹性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2周、4周时肝脏弹性指数与肝脏门管区胆管增生数量呈显著正相关(r=0.898,P<0.01)。结论肝移植术后肝脏弹性指数的改变与胆管增生数量显著相关,在评估肝移植术后胆管增生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徐清华罗渝昆王洪东唐文博吕发勤唐杰
关键词:弹性成像技术
不同肝上下腔静脉重建方法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目前,有关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探讨肝上下腔静脉的不同重建方法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根据Kamada二袖套法、改良内覆静脉支架法和Harihara三袖套法...
王洪东李崇辉葛新兰徐鸿滨徐清华罗渝昆叶晟张爱群董家鸿
选择性脾胃区减断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前门静脉高压症仍为外科治疗的难点,如断流术后再发出血率偏高,而分流术有损于肝脏血供,术后不能有效地控制肝性脑病发生;另外Warren于1967年提出的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虽然在术后再发出血和肝性脑病发生率较低,但难以有效地缓解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为此,我院在多年的临床经验上于2000年提出选择性脾胃区减断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陶崇林张启瑜王洪东廖毅周蒙滔余正平施红旗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疗效分析术后再发肝性脑病
不同肝上下腔静脉重建方法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肝上下腔静脉的不同重建方法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根据Kamada二袖套法、改良内覆静脉支架法和Harihara三袖套法3种不同的肝上下腔静脉重建方法将SD大鼠分为3组,每组先取12对记录手术成功情况、手术操作时间、术后1个月受体存活情况、肝脏弹性模量值、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等。另以10只相近体质量大鼠作为对照组,测定其肝脏弹性模量值。利用激光散斑灌注成像(LSPI)监测3组移植组受体移植肝复流后和对照组肝脏的微循环。术后24,72 h和1个月,3组移植组各时间点再另取6只存活受体进行血流动力学参数检测。结果二袖套组、支架组和三袖套组手术成功比例分别为12/12,11/12和11/12。术后1个月,二袖套组、支架组和三袖套组分别有11(11/12),9(9/11)和9(9/11)只受体存活,分别有0,7,4例发生静脉血栓;二袖套组发生静脉血栓比例低于支架组和三袖套组(P=0.000和0.026)。二袖套组、支架组和三袖套组术后1个月和对照组肝弹性模量值分别为7.0±0.4,15.3±1.6,7.5±0.7和5.6±0.7,各移植组均高于对照组(F=209.70,P<0.05)。移植肝复流后LSPI流量值逐步增加,但复流3,10,20 min后,各移植组间LSPI流量值差异无统计意义(F=1.96,3.81和1.65,P均>0.05);复流20 min时,各移植组LSPI流量值仍低于对照组(F=237.65,154.02和50.95,P均<0.05)。将对照组大鼠血流动力学结果作为正常参考值,各移植组术后肝下下腔静脉(IHVC)和门静脉(PV)血流量、压力均逐渐升高。术后24,72 h和1个月,3组移植组大鼠IHVC和PV血流量均低于对照组,支架组最低(F=71.4和54.3,79.8和54.3,84.5和29.6,P均<0.05);3组移植组大鼠IHVC压力均高于对照组,支架组最高(F=73.5、159.8和110.1,P<0.05)。术后24,72 h,二袖套组和三袖套组PV压力均低于对照组,而支架组高于对照组(F=126.6和193.5,P均<0.05)。术后1个月,支架组大鼠PV压力高于对照组(F=128.
王洪东李崇辉葛新兰徐鸿滨徐清华罗渝昆叶晟张爱群董家鸿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肝移植
单人显微操作下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评价新的肝上下腔静脉显微缝合方法、新的袖套和支架制作技术。方法将186只SD大鼠分为4组,前3组予肝移植,每组60只,供、受体各30只;第4组为假手术对照6只。肝移植第1组和第2组采用新的肝上下腔静脉缝合方法+新的单槽袖套,其中第1组采用新的无损胆道支架,第2组采用传统的粗制支架。第3组采用传统的双定点肝上下腔静脉缝合方法+传统的多痕袖套+无损支架。第4组为开腹后仅游离肝周韧带的假手术组。记录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的重建时长和无肝期时长,1周和1个月生存率。测定术后1个月肝功能,并明确有无血管扭转、血栓形成和胆汁瘤、胆道梗阻等并发症。结果第1组肝上下腔静脉显微缝合时间为(661±69) s、第2组(662±67) s,第3组(826±73) s,第1组、第2组均较第3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肝下下腔静脉重建时间为(61±12) s,第2组(58±10) s,第3组(72±12) s;第1组门静脉重建时间为(73±11) s、第2组(76±10) s,第3组(91±17) s;第1组、第2组均较第3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无肝期(758±68) s,第2组(760±67) s,第3组(939±73) s,第1组、第2组均短于第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第3组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第2组。第1组、第3组的1周、1个月生存率均高于第2组。结论新的肝上下腔静脉显微缝合方法结合单槽袖套的重建时间短、显著缩短无肝期。无损胆道支架术后并发症更少。
王洪东葛新兰潘可李崇辉
关键词:大鼠肝移植显微外科
保留肝动脉入肝血流阻断法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 探讨保留肝动脉入肝血流阻断法对硬化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保护作用.方法 四氯化碳大鼠肝硬化模型及正常大鼠根据血流阻断方式分为4组:正常对照(N-SO)组;硬化对照(C-SO)组;Pringle阻断(PTC)组;保留肝动脉血供入肝血流阻断(PVC)组.于阻断期比较各组肝切除术中肝断面出血量.复流后1h、6h及24 h取标本,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肝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及丙二醛(MDA)含量,制作组织病理切片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肝断面出血量PTC组<PVC组<N-SO组<C-SO组(P<0.05).复流1h、6h及24 h,血清ALT值及肝组织MDA值检测PTC组>PVC组>C-SO组>N-SO组(P<0.05);肝组织ATP值PTC组<PVC组<C-SO组<N-SO组(P<0.05);肝脏形态学观察,PTC组及PVC组病理改变重于C-SO组,PTC组损伤程度更重.结论 保留肝动脉血供入肝血流阻断法可有效控制肝硬化大鼠肝断面出血,并显著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胡建军李崇辉王洪东纪旭葛新兰潘可董家鸿
关键词:肝脏血流阻断肝硬化
应用激光散斑对比成像技术监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前后的微循环血流变化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应用激光散斑对比成像(LSCI)技术监测大鼠入肝血流阻断前后肝脏微循环血流变化。方法: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和阻断入肝血流组(n=8),实施尾叶转流法90%全肝血流阻断,并于阻断入肝血流前后和复流后,应用moorFLPI-2LSCI系统分别进行肝左叶、左中叶和右中叶表面微循环血流量测量及组织形态学观察,并与假手术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假手术组和阻断入肝血流组阻断前的肝脏微循环血流量分别为(882.11±103.78)LSPU和(855.61±117.58)LSPU(P>0.05),阻断入肝血流使肝脏微循环血流量下降至(464.97±92.20)LSPU(P<0.05),复流后进一步下降至(336.46±29.33)LSPU(P<0.05),而假手术组肝微循环血流量无明显变化。阻断入肝血流后大鼠肝左叶微循环血流量(395.24±75.48)LSPU明显低于左中叶(511.70±116.98)LSPU和右中叶(519.94±101.49)LSPU(P均<0.05)。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主要表现为肝窦大量充血和肝细胞核固缩及变性坏死。结论:LSCI技术能够准确评估入肝血流阻断导致的肝脏微循环血流变化,反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的微循环障碍,可用于肝外科手术中入肝血流控制的监测和肝脏微循环研究。
李崇辉王洪东葛新兰潘可柏佳张爱群董家鸿
关键词:肝脏缺血再灌注肝脏微循环血流变化激光散斑门静脉压力
超声引导下经皮胆囊穿刺引流与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危重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胆囊引流(Percutaneous Drainage of Gallbladder,PDGB)和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Emergency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谢道林王洪东王小艳
关键词: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临床疗效对比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 比较肝细胞癌解剖性肝切除(anatomic resection, AR)与非解剖性肝切除(non-anatomic resection, NAR)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率的因素,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肝细胞癌患者资料89例,其中AR组42例,NAR组47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AR组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NAR组,但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第3 d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白蛋白(albumin, ALB)明显低于NAR组(P<0.05)。在并发症方面,总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R组术后2年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NAR组(P<0.05)。2年总体生存率与NAR组相仿(P>0.05)。AFP(甲胎蛋白)、微血管侵犯、手术术式为影响患者的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和ALT为影响患者的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相比,解剖性肝切除技术要求复杂,手术耗时较多,但操作精细,术中出血较少,能够减少肝功能损害,提高术后早期无瘤生存率。
胡文豪王洪东沈超楹路旭高媛柳勤龙
关键词:解剖性肝切除无瘤生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