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 作品数:56 被引量:179H指数:8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荔枝核总黄酮对脓毒症大鼠肠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荔枝核总黄酮对脓毒症大鼠肠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组、荔枝核总黄酮假手术组、荔枝核总黄酮组,每组16只。脓毒症组和荔枝核总黄酮组大鼠均采用腹主动脉阻断术联合腹腔注射脂多糖(LPS)的方法构建严重脓毒症模型;假手术组和荔枝核总黄酮假手术组仅分离腹主动脉但不夹闭,不注射LPS,仅于相应时点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第2天开始,假手术组和脓毒症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5 mL/(kg·d)灌胃,荔枝核总黄酮组及荔枝核总黄酮假手术组均给予荔枝核总黄酮150 mg/(kg·d)灌胃,均每天1次,共7 d。各组手术8 h后采血,检测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7 d后取小肠组织,检测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及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结果荔枝核总黄酮组大鼠生存率明显高于脓毒症组(P<0.05),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0.05)。脓毒症组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荔枝核总黄酮组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脓毒症组(P均<0.05)。脓毒症组大鼠肠组织中NO、MDA含量和NOS活力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SOD和GSH-Px含量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均<0.05);荔枝核总黄酮组大鼠肠组织中NO、MDA含量和NOS活力均明显低于脓毒症组(P均<0.05),SOD和GSH-Px含量均明显高于脓毒症组(P均<0.05);荔枝核总黄酮假手术组各指标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荔枝核总黄酮可以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损伤,从而达到保护脓毒症肠损伤的目的。
- 王璐姚兰张爽刘玉兰柳舟邹捍东
- 关键词:荔枝核总黄酮脓毒症肠损伤炎症反应氧化应激
- β⁃珠蛋白通过调控NRF2/HO⁃1通路减轻脓毒症诱导的急性肺损伤
- 2025年
- 目的:探讨β⁃珠蛋白(HBB)在脓毒症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sham组、CLP组和AAV⁃HBB⁃CLP组。气管滴注腺病毒构建小鼠肺HBB过表达模型,肠结扎穿孔(CLP)法制备脓毒症肺损伤小鼠模型,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计算肺W/D;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和MCP⁃1水平;q⁃PCR与Western Blot法检测肺NRF2和HO⁃1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NRF2蛋白表达。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细胞分PBS组、LPS组和LPS⁃Lenti⁃HBB组,LPS处理后检测细胞中ROS含量。结果:相较于sham组,CLP组小鼠死亡率升高,肺损伤程度加重,血清TNF⁃α、IL⁃6、IL⁃1β、MCP⁃1和肺NRF2、HO⁃1表达增多;AAV⁃HBB⁃CLP组小鼠相较于CLP组死亡率降低,肺损伤程度下降,NRF2和HO⁃1表达升高,血清TNF⁃α、IL⁃6、IL⁃1β和MCP⁃1降低;细胞实验中,HBB显著降低LPS诱导的ROS含量。结论:HBB通过激活NRF2/HO⁃1减轻脓毒症小鼠的急性肺损伤。
- 王慧娟雷佳羲潘明亮邹丽绢刘世平张云龙竹雪王璐张召才宋振举詹丽英
- 关键词:脓毒症急性肺损伤NRF2氧化应激
- NKT细胞缺乏通过促进树突状细胞肺部募集减轻肺损伤
- 2025年
-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T(NKT)细胞促进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损伤的机制。方法:利用野生型C57BL/6和CD1d基因敲除小鼠(NKT细胞缺乏),采用气管滴注脂多糖(LPS)的方式构建ARDS模型,分为WT-Control组、WT-ARDS组、CD1d^(-/-)-Control组和CD1d^(-/-)-ARDS组。观察肺组织病理损伤;检测肺组织湿干重比、肺泡灌洗液蛋白浓度及中性粒细胞比例、肺组织树突状细胞(DC)比例及炎症因子变化。结果:与WT-ARDS组相比,CD1d^(-/-)-ARDS组病死率降低,HE染色显示肺组织病理损伤减轻,肺损伤评分减低,肺毛细血管内皮通透性降低(P<0.05);而且缺乏NKT细胞ARDS小鼠肺组织DC细胞比例升高,促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减少,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增多(P<0.05)。结论:NKT细胞通过抑制DC细胞肺部募集加重ARDS肺损伤。
- 竹雪刘世平王慧娟张云龙潘明亮张召才宋振举王璐詹丽英
- 关键词:自然杀伤T细胞树突状细胞CD1D
- 抗凝血酶Ⅲ通过降低肺泡屏障通透性减轻脓毒症急性肺损伤
- 2025年
-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肺泡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3组,①脓毒症组(LPS组):将小鼠饥饿16 h后,腹腔注射20 mg/kg脂多糖(LPS);②脓毒症+ATⅢ组(LPS+ATⅢ组):LPS注射2 h后,尾静脉注射750 IU/kg ATⅢ;③对照组(Control组):参照LPS和ATⅢ的给药途径与时间分别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在ATⅢ给药24 h后收集血清、肺泡灌洗液以及肺组织等标本,采用HE染色结合肺损伤评分评价肺组织的形态结构与损伤程度;采用肺湿/干重比(W/D)、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细胞数量与蛋白量以及FITC-Dextran渗透实验测量肺泡屏障通透性;采用免疫组织学染色检测肺组织细胞间紧密连接组成蛋白的表达量。结果:LPS组的肺损伤评分、肺湿/干重比(W/D值)、肺泡屏障通透性均较Control组显著升高(P<0.01),细胞间紧密连接的组成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3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01)。而LPS+ATⅢ组的肺损伤评分、W/D值、肺泡屏障通透性较LPS组均降低(P<0.05),ZO-1、Occludin和Claudin3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论:ATⅢ增加细胞间紧密连接组成蛋白的表达,进而降低肺泡屏障的通透性,从而减轻脓毒症急性肺损伤。
- 李东旭宋振举王璐于兵戴青青
- 关键词:脓毒症急性肺损伤
- 参附注射液对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肠肺菌群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SF)对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肠、肺菌群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1—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2例脓毒症ARD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Control组)和SF治疗组(SF组),收集两组患者的肺泡灌洗液(BALF)及粪便,通过16S rRNA及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SF干预前、后肠道及肺部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及代谢产物的改变,寻找差异代谢产物及代谢通路。结果:(1)SF组BALF微生物Alpha多样性较Control组显著改善、Shannon指数变大(P<0.05),提示微生物物种丰富度增加;两组粪便Shannon指数和Beta多样性无显著差异。BALF微生物物种有29.97%来源于粪便,出现了粪便中常见的拟杆菌属。(2)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分析显示粪便及BALF在SF处理后,色氨酸代谢通路发生显著变化(P<0.05)。粪便KEGG富集分析发现,色氨酸代谢和5-羟基吲哚乙酸盐均被下调(P<0.05)。结论:对于脓毒症ARDS患者,SF可丰富其BALF及粪便中菌群多样性,并参与色氨酸代谢途径,本研究为后续深入研究SF参与ARDS肠肺轴的作用机制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
- 左小淑江贵军张迪李光詹丽英邹捍东夏文芳高文蔚宋振举张召才王璐
- 关键词: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泡灌洗液
- 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 2025年
- 目的:评估一氧化氮吸入(iNO)联合标准治疗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影响。方法:采集2019年1月—2024年4月的ARDS患者共406例,按照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后,分为iNO联合标准治疗(I+S)组和标准治疗(S)组,每组各35例,评估治疗后患者的平均肺动脉压、动脉氧分压/吸入氧浓度百分比(PaO_(2)/FiO_(2))、28 d死亡率等指标。结果:在治疗24 h和48 h后,I+S组患者的平均肺动脉压显著低于S组(P<0.05)。而且,I+S组的PaO_(2)/FiO_(2)在治疗后显著上升(P<0.05)、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蛋白2(sST2)水平显著下降(P<0.05)。比较两组非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和体外膜肺氧合(ECMO)使用率、28 d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氧化氮吸入联合标准治疗在改善ARDS患者的肺动脉压、氧合和心肌标志物方面显示出潜在的益处。
- 王璐左小淑高文蔚夏文芳李光柳舟石昭坤方小雨李镇文张浩宋振举张召才邓医宇邹捍东詹丽英
- 关键词:一氧化氮吸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动脉压预后
- 大黄承气汤联合乌司他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被引量:25
- 2015年
- 目的观察大黄承气汤联合乌司他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乌司他丁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黄承气汤治疗。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6.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86%(P<0.05)。研究组临床体征改善情况、白细胞计数、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6.90%、死亡率3.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14%、17.24%(均P<0.05)。结论大黄承气汤联合乌司他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 王璐姚兰周青山
-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乌司他丁并发症
- 纳布啡对多发伤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纳布啡对多发伤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多发伤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纳布啡组、吗啡组和对照组,各22例,分别给予纳布啡注射液5~10 mg、吗啡注射液5~10 mg静脉推注及0.9%氯化钠注射液1~2 ml静脉推注,每4小时可追加1次给药。记录3组患者机械通气率及持续时间、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使用率、气管切开率、气管插管意外拔管率、脓毒症发生率、病死率及ICU住院时间。观察治疗前(T_0)和治疗后4h(T_1)、12 h(T_2)、24h(T_3)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呼吸频率。记录患者T_0~T_4各时点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8 h后的睡眠状况。结果纳布啡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持续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短于吗啡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纳布啡组及吗啡组患者T_2、T_3时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T_2:(2.8±1.3)、(2.9±1.6)分比(4.0±1.5)分,T3:(2.3±1.5)、(2.6±1.4)分比(4.2±1.2)分],T_2、T_3时的MAP和T_3时的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吗啡组T_2、T_3时的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纳布啡组T_2、T_3时的呼吸频率高于吗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8 h后纳布啡组患者的PSQ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明显低于吗啡组及对照组同时点[(6.3±1.5)分比(9.3±1.6)、(10.0±1.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纳布啡镇痛效果好,对呼吸影响小,能缩短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并改善多发伤患者的睡眠质量。
- 王璐陈伟谢文杰黄科生周青山魏捷
- 关键词:多发伤镇痛睡眠质量
- Tim-1及Tim-3mRNA在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研究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1(Tim-1)及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mRNA在胃癌患者体内的表达与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分别检测22例胃癌患者及8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im-1及Tim-3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与临床各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Tim-1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11.38±1.85)比(9.64±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Tim~3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11.74±1.71)比(9.81±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im-3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与各病理参数无关(P〉0.05)。结论Tim-1及Tim-3mRNA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im-1mRNA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还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Tim-1及Tim-3有可能成为胃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 苏锦松孙华文张安华崔忠惠王璐
- 关键词:TH1/TH2
- 右美托咪定用于ICU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的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治疗ICU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出现震颤(抽搐)、焦虑、激惹等表现的96例ICU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分为3组,A组给予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负荷量为0.5-1.0μg/kg,10min后减量至维持量0.2-0.6μg/(kg·h);B组给予异丙酚静脉泵注,负荷量为0.5-2.0mg/kg,10min后减量至维持量1-3mg/(kg·h);C组给予地西泮肌肉注射镇静。观察3组镇静效果;记录用药前后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CIWA—Ar评分、APACHEII评分,统计患者住ICU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A、B组镇静达标率明显高于c组(P均〈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镇静起效时间最短,地西泮用量最少,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用药后1h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明显低于B、c组(JP均〈0.05),3组用药前后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3组用药后24hCIWA—Ar评分及APACHEII评分均较用药前明显下降(P均〈0.05),A组评分明显低于B、c组(P均〈0.05)。A组住ICU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显著缓解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的躁动、谵妄等症状,改善预后,且不良反应少,可作为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镇静的临床推荐药物。
- 王璐姚兰邹捍东陈伟周青山
- 关键词:酒精戒断综合征异丙酚地西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