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策三
- 作品数:31 被引量:1,055H指数:13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被引量:75
- 2006年
- 课程改革方向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分析。要进行理论思考,研究具体事实和实际问题,梳理我国新时期课程改革发展的基本脉络,注意其一贯性、阶段性和曲折性,总结经验教训,修正、调整一些提法、做法,保护和发展课程改革的积极成果。
- 王策三
- 关键词:课程改革新课改
- 对“新课程理念”介入课程改革的基本认识——“穿新鞋走老路”议论引发的思考
- 2012年
- “穿新鞋走老路”是一个比喻,形象地刻画出“新课程理念”介入课程改革遭遇的尴尬。它引发人们思考一系列问题,包括观察这件事情的立场、观点、方法问题;这件事情的实质及其反映出的重大理论问题;等等。“新课程理念”的理论严重脱离实际,不符合学校(尤其中小学)教育以教学为主,传承人类文明成果,教书育人,教师起主导作用等基本规律;它“大破大立”、“另起炉灶”的做法,不符合教育改革主要是改造、调整、渐进等特点。它不尊重千百年来教育发展的历史实践,不尊重教育改革的根本原理。
- 王策三
- 关键词:学校教育
- 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被引量:116
- 2001年
-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有其合理成分 ,但更带来一系列令人困惑的问题。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要顺乎历史进程 ,端正方向 ,创造条件 ,提高质量。长达 1 0年围绕上述提法的讨论 ,其意义远远超出争论问题本身。它关涉到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许多重大问题 ,引发、开阔了思路 ,进行了广泛探讨 ,获得了重要成果。我们能从中总结教育领导、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科学研究等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
- 王策三
- 关键词:应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基础教育教育结构办学方向
- 教育实验评价标准探讨被引量:5
- 1990年
- 一、探讨教育实验评价标准的重要性研究教育实验评价问题,就是要为教育实验探讨正确的标准,有重要意义。教育实验评价既是教育实验过程的环节之一,又是统率全局的总问题,即怎样算得上一个好的教育实验的问题,它贯串于教育实验的全过程:从发现问题开始,提出理论假设,到设计方案及方案实施,控制条件。
- 王策三
- 关键词:教育实验教育活动教育学心理学实验绝对性
- 纪念黄济老师被引量:2
- 2015年
- 黄济老师离我们去了,难表无尽的思念!
我与黄济老师的关系,相当特殊,在我们众多师友中是罕有的。他是我的老师、兄长、同志和朋友。1951年相识,我先是作为学生,接着在他领导下工作,他离休、我退休后,又是邻居,交往密切,相处时间很长,前后64年。
- 王策三
- 关键词:老师
- 迫切的要求和长期任务:提高教育质量被引量:6
- 1999年
- 当前,随着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小学和初中教育或基础教育的逐渐普及,提高教育质量问题变得突出出来,是迫切的要求和长期任务。一、现代教育在发展中已经把提高质量放到第一位现代教育在发展中,已经把提高质量放到第一位。这是现代教育存亡攸关的问题。(一)现代教育...
- 王策三
- 关键词:提高教育质量科学知识教育现代教育薄弱校邓小平教育理论提高教学质量
- “三维目标”的教学论探索被引量:1
- 2015年
- 困惑和困境
1.完全抹杀已有研究成果,不够实事求是“三维目标”不是新一轮课改首先倡导的,早在专家提出之前,其实质内容早就有了,(还偶见“三维立体结构”的名词),我国几乎所有的教育学、教学论论著中,都早有论述,只不过词语和提法上有所出入。我国教学论也早已指出,课程的构成“要素”或“主要成分”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关于客体对象属性及其规律的科学知识”,“关于活动、尤其认识活动的科学方法”,“与道德、审美关系和活动相联系的价值经验”。
- 王策三
- 关键词:教学论实事求是科学知识
- 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被引量:30
- 2004年
- 王策三
- 关键词:应试教育基础教育知识教育
- 一份宝贵的教育学遗产被引量:4
- 2003年
- 胡克英同志是一位杰出的中国学者知识分子 ,他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胡克英同志学术成果最突出之处乃是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的追求 ,他对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特别是其变化、走向和主题 ,都密切关注 ,把握得及时准确。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教育学遗产 。
- 王策三
- 关键词:教育学人文精神学术成果教育思想教育科学研究
- “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被引量:91
- 2008年
- 有论者主张要像新中国教育的早期建设、学习前苏联教育学那样,来开展“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同时宣称,建国以来我凰教育科学“汲取的是前苏联教育科学的糟粕——凯洛夫教育学”,它应该并已经被“抛弃”。
这是否具有充分的事实和科学根据?值得认真研究。课程教学论当前面临这个现实重大课题。
这两件事情或两个“运动”不能等量齐观,不可同日而语,很难相提并论。凯洛夫教育学反映了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定性,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教育实践规范,是现代教育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成果。虽然它本身有局限和缺陷并时过境迁,但具有基本合理性,至今仍有意义。“新课程理念”反映了对现代学校教育局限性的忧虑和改革设想,有一定思想启发性和积极成分。但是它矫枉过正,本质上不符合现代学校教育基本规律,且思想驳杂,含混模糊,缺乏实践操作性,不能指导课程改革。基于理论和实践品格、意义和历史命运的强烈反差,两者在中国的境遇也截然不同:建国初学习凯洛夫教育学过程中虽有缺点,但主要产生了积极正面效应;“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脱离学校教育实际,并采取“大破大立”的激烈方式,不符合教育改革特点。因而时间或短或长,代价或小或大,人们终究不会完全接受。其理论是非和对实践的消极影响需要严肃反思检讨。
- 王策三
- 关键词:凯洛夫教育学现代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