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红妮

作品数:25 被引量:87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1篇土壤
  • 9篇水稻
  • 5篇稻田
  • 5篇油菜
  • 5篇水分
  • 5篇土壤水
  • 5篇土壤水分
  • 5篇秸秆
  • 4篇稻根
  • 4篇性状
  • 4篇油菜秸秆
  • 4篇水稻根
  • 4篇水稻根系
  • 4篇丘陵
  • 4篇还田
  • 4篇根系
  • 3篇玉米
  • 3篇逆境
  • 3篇作物
  • 3篇肥料

机构

  • 25篇西南科技大学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福建省农业科...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四川国豪种业...

作者

  • 25篇王红妮
  • 25篇王学春
  • 10篇杨国涛
  • 8篇胡运高
  • 6篇陈永军
  • 6篇黄晶
  • 6篇李军
  • 5篇陶诗顺
  • 4篇彭友林
  • 2篇张杰
  • 1篇马家骅
  • 1篇刘蓉
  • 1篇秦俭
  • 1篇郝明德
  • 1篇蒋芬
  • 1篇毕胜
  • 1篇李巍
  • 1篇杨强
  • 1篇仇东升
  • 1篇张敏

传媒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湖南师范大学...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草业学报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中国草地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4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丘陵旱地高温季节苜蓿留茬高度的再生效应被引量:2
2017年
明确高温季节苜蓿留茬高度的再生效应,对优化四川丘陵区人工苜蓿草地刈割制度,提高饲草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1)7~8月苜蓿留茬高度从0cm增加到5cm,老枝存活率从8.9%增加到72.9%;与留茬高度为0~3cm的处理相比,留茬高度4~5cm处理在30~50cm土层苜蓿根系干重占全部根系干重的百分比增加1~2。(2)7~8月,苜蓿留茬高度从0cm增加到5cm,其新枝萌发高峰期(刈割后8~20d)的单株苜蓿新枝数量增加量从0.35增加到0.50;新枝重量快速增长期(刈割后27~41d)的单株重量增加量从3.09g提高到9.40g。(3)7~8月苜蓿草地留茬高度低于3cm时,全年鲜草产量和当茬产量呈逐年降低趋势;留茬高度高于4cm时,全年鲜草产量和当茬产量在试验期间没有显著降低。四川丘陵区在高温季节(7~8月)适当提高苜蓿留茬高度,有利于提高其安全越夏能力和产量;留茬高度以4~5cm为宜,不宜贴地收获。
王学春王红妮杨国涛黎腊梅仇东升
关键词:苜蓿留茬高度丘陵旱地
油菜秸秆覆盖还田及磷肥调控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8年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油菜秸秆覆盖还田和磷肥调控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探索了适宜的磷肥调控措施.试验设置了4个油菜秸秆覆盖水平和4个磷肥施用水平,采用条区设计,共16个处理,观测了不同处理下水稻分蘖动态、地上部分鲜重、产量和磷肥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1)油菜秸秆覆盖还田可以促进水稻分蘖和产量增加,水稻分蘖可增加2.5%~11.4%,增产6.7%~28.2%.但过量还田导致稻田成穗率降低.(2)油菜秸秆覆盖还田条件下,增施磷肥可促进水稻分蘖和产量增加,水稻最高分蘖可增加2.2%~32.8%,增产4.1%~40.3%.但磷肥增产效果和磷肥的利用效率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过量施磷会降低稻田成穗率,适施磷肥为45~90kg/hm^2.秸秆就地全量还田,施加磷肥45kg/hm^2,不仅有利于磷肥的高效利用,还可以提高水稻产量.
胡瑶王学春王红妮韦叶娜蒋芬胡运高
关键词:秸秆磷肥水稻
川西南丘陵区人工桉树林土壤养分与水分变迁规律被引量:6
2014年
深入研究四川盆地西南丘陵区人工桉林土壤养分和水分变迁规律,对当地桉林可持续生产和生态安全维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空间变异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分析该地桉林土壤养分和水分变迁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树龄的增加,桉林表层土壤(0~40 cm)有机质质量分数略有增加,深层土壤(60~100 cm)有机质质量分数增加不显著;全氮、全磷和全钾质量分数显著降低,其中0~40 cm土层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变化幅度显著大于60~100 cm土层。2随着树龄的增加,桉林土壤水分质量分数显著降低;在沟槽平地1~6年生桉林对土壤水分的消耗以40~80 cm土层土壤水分为主;在丘陵坡地,1~3年生桉林对土壤水分的消耗以40~80 cm土层土壤水分为主,3~6年生桉林对土壤水分的消耗以6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为主。3与自然混交林相比,人工桉林对土壤养分的消耗较多。因此,可通过增加人工桉林(尤其是沟槽平地)的养分投入,缓解其对深层土壤养分的消耗,进而达到可持续生产的目的。
王学春王红妮陶诗顺
关键词:土壤养分土壤水分四川盆地
基于EPIC模型的四川丘陵区黑麦草生长过程及其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模拟被引量:4
2017年
明确黑麦草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对提高四川丘陵区人工草地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校验EPIC模型,有利于改进并提高模型对黑麦草的模拟精度,对推进作物生产系统模拟与决策技术在草粮轮作系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与计算机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四川丘陵区黑麦草生长过程及其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明确了EPIC模型对黑麦草生长过程及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1)四川丘陵区黑麦草田土壤有效含水量在3-5月较低,深层(0.4~0.6m)土壤水分在5-10月间可以得到较好恢复,适当增加氮肥投入,可以显著提高黑麦草最大叶面积系数和饲草产量,在刈割4茬的条件下,氮肥施入量不宜低于75kg/hm2,且不高于225kg/hm2;2)黑麦草田0~1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模拟值和观测值间的r值为0.86~0.95,RRMSE值为6.0%~17.2%,土壤水分剖面分布动态变化的模拟值和观测值间的r值介于0.57与0.92之间,且大部分大于0.85;3)EPIC模型模拟的黑麦草叶面积系数和株高与观测值间的r值均大于0.90,在统计范围内模拟值和观测值间差异不显著;黑麦草产量模拟值和观测值间的r值大于0.90,ME值和R2间差异小于0.02。总体而言,EPIC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黑麦草生长过程,对黑麦草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模拟较为准确,可以用来评价四川丘陵区以黑麦草为主的草粮轮作系统对当地气候条件的适应性。
王学春王红妮黄晶杨国涛胡运高
关键词:黑麦草EPIC模型土壤水分
秸秆残茬对低温潜沼性稻田土壤还原性物质含量及稻谷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4年
采用盆栽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秸秆残茬对低温潜沼性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土壤Fe2+含量及其稻谷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低温潜沼性稻田中,与无秸秆残茬田(T0)相比,随着秸秆残茬量的增加(2.5~10.0 t·hm^-2),T1,T2和T3处理的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增加2.2~4.8 cmol·kg^-1;土壤Fe2+含量增加10.8~40.8 mg·kg^-1,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23.2~96.5 mV。其中,当秸秆残茬量超过5.0 t·hm-2时,秧苗移栽-返青期土壤Fe2+含量增加88.2 mg·kg^-1,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196 mv ,不利于水稻生长。(2)在低温潜沼性稻田中,与无秸秆残茬田(T0)相比,随着秸秆残茬量的增加(2.5~10.0 t·hm-2),T1,T2和T3处理的稻谷产量降低1140~1560 kg·hm^-2;当秸秆残茬量高于5.0 t·hm^-2时,稻谷千粒重降低0.2 g ,结实率等显著降低4.2%。
王红妮王学春陶诗顺李军
关键词:秸秆残茬稻田
一种利用动态穗型改良杂交水稻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动态穗型改良杂交水稻的方法。选用沈农265与抗病三系保持系B213B有性杂交,F<Sub>1</Sub>再与三系保持系B1B复交;F<Sub>2</Sub>种子混收;F<Sub>3</Sub>种子用稻...
杨国涛王学春王红妮彭友林张杰陈永军胡运高
文献传递
四川丘陵旱区不同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研究丘陵旱区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能够明确饲草种植对坡耕地土壤水分的影响,对指导人工草地水分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长期定位试验的方法,分析了四川丘陵旱区不同人工草地土壤有效含水量、土壤水分剖面分布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明确了饲草种植对丘陵坡耕地土壤水分的影响,为该地区人工草地水分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丘陵旱区人工黑麦草地、菊苣地和苜蓿地0~100 cm土层月均土壤有效含水量分别为88.8、189.3 mm和181.7 mm,其中,1—4月土壤有效含水量较低,6—9月土壤有效含水量较高,9—12月土壤有效含水量逐渐下降;(2)从第一季度(1—3月)到第三季度(7—9月)土壤重量含水率呈增加趋势,从第三季度到翌年第一季度土壤重量含水率呈降低趋势;人工草地在第一季度消耗的深层土壤水分在第三季度能得到较好恢复;(3)人工黑麦草地、菊苣地和苜蓿地的土壤蓄水率均在6—8月最小(71%、64%和68%),11月到翌年3月最大(93%、94%和94%);土壤耗水率在8—10月最大(66%、70%和72%),在11月至翌年3月最小(41%、42%和44%);(4)在绵阳丘陵坡耕地,从鲜草产量角度考虑,菊苣和苜蓿较为理想;从干草产量角度考虑,苜蓿和菊苣较为理想;从粗蛋白供应度考虑,苜蓿和黑麦草较为理想;从消化能产量角度考虑,苜蓿和菊苣较为理想。四川丘陵区黑麦草、菊苣和苜蓿的种植不会引起深层土壤干燥化现象,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在第三季度可以得到较好的恢复;从提高饲草产量角度考虑,可以根据饲草生长需要在11月至翌年4月对人工草地进行适当灌溉,尤其是在刈割后,适当灌溉有利于饲草的快速萌发。
王学春王萌冉杨国涛王红妮
关键词:土壤水分人工草地旱地坡耕地
蜣螂活动对玉米田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2016年
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引入有益昆虫,是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蜣螂不仅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而且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有重要意义。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蜣螂活动对玉米田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CN处理下土壤密度为1.18 g/cm3,显著低于CK、N处理;其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比CK处理增加66%、24%、22%,比N处理增加29.2%、5.1%、2.3%。在玉米田投放蜣螂能有效降低土壤密度,增加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CN处理在玉米苗期、喇叭口期和乳熟期的地上部生物量比CK处理增加2.6%、9.2%、12.5%,比N处理增加14.7%、48.5%、15.3%;其玉米产量比CK处理增加12.5%。在玉米田投放蜣螂可提高玉米产量,但蜣螂具体投放密度、投放时期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王学春王红妮杨强马家骅
关键词:蜣螂玉米土壤速效磷速效氮
不同基因型水稻对低温潜沼性逆境的耐受能力及其农艺表现被引量:2
2014年
低温潜沼性逆境是我国稻区常见逆境之一,研究不同基因型水稻对低温潜沼性逆境的耐受能力及农艺表现,对于提高稻田产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选取四川盆地常用水稻品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观测并分析不同水稻品种的分蘖动态、穗部性状等农艺指标.结果表明:1低温潜沼性逆境下,耐受能力较强的协优027和冈优188,在分蘖期(5月30—6月30日)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其最大分蘖数分别为24.93和23.90,显著高于其它参试品种;其平均株高增长率在分蘖期分别为5.2%和5.7%,显著低于其它参试水稻品种.2协优027和冈优188在低温潜沼性逆境下的结实率较非逆境下的结实率分别降低5%和2%,穗长分别降低0.8%和0.1%,降低程度显著低于其它参试品种.3协优027和冈优188在低温潜沼性逆境下的稻谷产量分别为7.16,6.61 t/hm2,显著高于辐优151(4.81 t/hm2)和川谷优204(3.43 t/hm2).4低温潜沼性逆境下,水稻耐潜指数与水稻产量间的相关系数为0.64(P<0.05),与水稻产量降低程度间的相关系数为-0.78(P<0.01).低温潜沼性逆境耐受能力较强的水稻品种(协优027和冈优188),在低温潜沼性逆境下的分蘖数较多,结实率和穗长降低程度较低,产量降低程度较小,更容易获得高产.水稻耐潜指数可以用来评价不同基因型水稻对低温潜沼性逆境的耐受能力,耐潜指数越高,其在低温潜沼性逆境下产量降低程度越小.
王学春王红妮杨国涛
关键词:农艺性状水稻
川西北丘陵坡耕地苜蓿玉米间作田土壤水分与作物产量规律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通过比较玉米单作、苜蓿单作和苜蓿玉米间作3种种植模式的田间土壤水分含量和地表径流量,产量与产值等,明确了苜蓿玉米间作在四川丘陵坡耕地的土壤水分变迁规律.结果表明:(1)在降水较多的7月,苜蓿玉米间作田的土壤含水量在0-20 cm,40-60 cm和80-100 cm土层分别为19.5%-21.6%,18.2%-20.3%和16.3%-18.5%;在降水较少的12月,其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9.5%-21.7%,18.2%-20.1%和17.1%-18.5%.(2)丘陵坡耕地苜蓿玉米间作田的土壤有效含水量在6-9月较高,在11月-翌年3月较低;在6-9月大于玉米单作田,小于苜蓿单作田;在11月-翌年3月则低于玉米单作田,高于苜蓿单作田.(3)2012-2014年,苜蓿玉米间作田的地表平均径流量为15471 m3/km2;比苜蓿单作田增加56.1%,比玉米单作田减少29.1%.(4)苜蓿玉米间作田的苜蓿干草产量为18073-22164 kg/hm2,玉米籽粒产量为3864-4176 kg/hm2,玉米秸秆产量为4830-5890 kg/hm2,其产值为49900-50100元/hm2,略低于苜蓿单作田,显著高于玉米单作田.从土壤水分变迁和地表径流等角度综合考虑,在四川丘陵坡耕地推行苜蓿玉米间作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但在推行过程中需注意选取耐高温、耐高湿的苜蓿品种,并注意苜蓿生长期间的病害防治.
王学春王红妮李巍毕胜
关键词:土壤水分地表径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