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光
- 作品数:17 被引量:189H指数:6
- 供职机构:烟台毓璜顶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子宫腺肌病内皮素/一氧化氮、β-内啡肽的临床意义
- 姜学强王绍光曹大兴侯南英宋志云王永军
- 本课题系统地研究了雌激素调控NO/ET-1和β-endorphin对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子宫腺肌病局部病灶组织中NO/ET-1和β-endorphin的表达与痛经关系。2003年被列为烟台市科技计划课题。...
- 关键词:
-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内皮素一氧化氮Β-内啡肽
- siAKAP12对宫颈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常氧和乏氧环境下下调AKAP12表达对人宫颈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常氧和乏氧环境下体外培养人宫颈癌CaSki细胞并转染siRNA阴性片段、siAKAP12特异性片段,应用CCK-8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凋亡率,应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AKAP12、HIF-1α、CAⅨ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在常氧及乏氧状态下,siAKAP12后,CaSki细胞增殖能力均明显增强(P<0.05),但乏氧下细胞增殖能力低于常氧状态(P<0.05)。乏氧相对常氧,CaSki细胞凋亡增加(P<0.01),siAKAP12后,CaSki细胞凋亡率却明显降低(P<0.05);AKAP12相同处理情况下,HIF-1α、CAⅨmRNA表达水平均呈上升趋势(P<0.05);siAKAP12后AKAP12蛋白水平显著下调,而HIF-1α、CAⅨ蛋白均呈上调表达,但两者乏氧下低于常氧表达水平(P<0.05)。结论:常氧和乏氧环境下,抑制AKAP12基因可上调CaSki细胞增殖能力,并降低其凋亡,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HIF-1α-CAⅨ信号通路实现的。
- 陈勇华潘美霞左英杨斌尹美艳王绍光
- 关键词:宫颈癌常氧乏氧SIRNAHIF-1Α
- 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专家共识被引量:127
- 2018年
- 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生殖系统肿瘤,子宫腺肌病是由于子宫内膜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良性病变,两种疾病均好发于30~50岁育龄期妇女,对于有症状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生理及心理需求的不同而有多种诊疗方案,传统的治疗方法有病灶剔除术、子宫次全切除术或子宫全切除术等。但是对于年轻、有保留子宫需求的子宫肌瘤患者,病灶剔除术后的两年复发率较高,二次手术的实施有较大的风险及损害。
- 郎景和陈春林向阳刘萍杨鹰王绍光戴恩成马奔艾志刚郭建新蒋芳段慧
-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子宫动脉栓塞术子宫次全切除术育龄期妇女生殖系统肿瘤
- 基于中国大陆部分医院宫颈癌诊疗大数据的嗜神经浸润与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利用中国宫颈癌多中心诊疗大数据,分析宫颈癌嗜神经浸润(PNI)与临床特点、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国内11省34家医院2004—2016年期间收治的31 599例宫颈癌患者临床数据,最终纳入其中24家医院选择直接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的12 931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宫颈癌PNI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与术后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12 931例宫颈癌中PNI阳性率为1.59%(206/12 931)。ⅡA期宫颈癌患者出现PNI阳性比例明显比ⅡA期以前宫颈癌患者增加(χ~2=122.547,P<0.01);肿瘤大体类型为内生型与其他大体类型相比,出现PNI阳性现象的比例较高(χ~2=96.558,P<0.01);早期浸润癌与其他病理组织学类型的宫颈癌相比,较少发现PNI的情况(χ~2=34.071,P<0.01);PNI阳性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PNI阴性组患者(t=3.503,P<0.01)。而在组织学分级、初潮年龄、孕次、产次、肿瘤最大径方面,PNI阳性组与PNI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嗜神经阳性患者与嗜神经阴性患者相比,术后病理更容易合并淋巴结转移、宫旁转移、脉管浸润、宫颈浸润、宫体浸润等病理因素(P<0.05),而两组在合并阴道切缘阳性、卵巢转移、输卵管转移等病理因素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手术年份、宫颈浸润深度、脉管浸润、宫体浸润是宫颈癌PNI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FIGO分期越高的宫颈癌及内生型宫颈癌中,更容易发生PNI阳性,而在术后病理类型为早期浸润癌中,基本上不发生PNI阳性。PNI更容易合并淋巴结转移阳性,宫旁转移,脉管浸润,宫颈肌层浸润,宫体浸润等危险病理因素。FIGO分期、宫颈浸润大于1/2肌层、脉管浸润、宫体浸润是宫颈癌PNI独立危险因素,而且随着对嗜神经的认识逐年增加,PNI检出率也逐渐增加。
- 梁聪李维丽陈春林刘萍赵卫东陆安伟王绍光倪妍朱前勇王武亮康山凌斌郎景和
- 关键词:宫颈肿瘤大数据
- 中国大陆部分医院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情况大数据调查和分析被引量:25
- 2018年
- 目的通过中国宫颈癌临床病理大数据调查,分析中国大陆部分医院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临床应用特点及变化趋势,为探讨适应中国国情的宫颈癌规范诊疗提供研究基础及数据支持。方法从宫颈癌大数据库中收录的2004—2016年34家医院31 599例数据中调取术前新辅助化疗病例4503例,对其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汇总第一阶段31 599例宫颈癌数据中,手术病例25 542例,其中术前新辅助化疗病例4503例,在宫颈癌手术病例中占比为17.6%;纳入研究的4503例术前化疗病例平均年龄(46.82±8.97)岁。近13年来随时间推移,年龄呈上升趋势。局部晚期(ⅠB2、ⅡA2、ⅡB)为术前新辅助化疗病例的主要构成部分(占比分别为27.7%、15.5%、23.4%),其中ⅠB2、ⅡA2期,即肿块型占比随时间有上升趋势。进一步将肿瘤直径分层,直径在>4~6.0 cm的病例在新辅助化疗中占比最高且逐年增加。病理类型的构成比依次为鳞癌82.3%、腺癌6.8%、腺鳞癌1.1%、神经内分泌癌0.8%、透明细胞癌0.2%、其他病理类型(如黑色素瘤、淋巴上皮样癌等)0.8%,随时间变化并无线性趋势改变。组织学分级低分化占比呈增高趋势。给药途径动脉化疗、静脉、动静脉联合化疗分别占比为21.3%、75.3%、2.8%。静脉化疗占比逐年升高,动脉化疗比率下降。化疗药物多以铂类为基础,动脉化疗疗程数1~3个疗程,1个疗程占比最高90.1%。静脉化疗疗程数为1~4个疗程,2个疗程占比最高58.6%。结论在中国,术前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近13年来,其在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给药途径、化疗方案、疗程等方面都发生了变迁,针对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特点和变化趋势,探索相应规范的治疗模式十分必要。
- 方梓羽段慧陈春林刘萍凌斌康山王武亮郭建新朱琳李东林王绍光刘瑞磊马奔郎景和
- 关键词:宫颈肿瘤新辅助化疗大数据
- 中国大陆部分地区局部晚期宫颈癌术前静脉化疗和术前动脉化疗对比研究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宫颈癌术前静脉化疗和术前动脉化疗两种途径化疗方案、疗程及近期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6年中国大陆地区34家医院30 665例宫颈癌病例,选择术前行静脉化疗或动脉化疗的患者1000例,其中静脉组893例,动脉组107例,以妇科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评价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灶大小变化,分析两组在化疗方案、疗程及近期疗效的差异。结果 (1)两组化疗方案可归纳为紫杉醇类+顺铂组、紫杉醇类+非顺铂铂类组、非紫杉醇类+顺铂类组、非紫杉醇类+非顺铂铂类组、铂类单药组、非铂类药物组6组。(2)两组化疗方案差异:静脉组6种方案占比分别为44.12%、31.69%、19.04%、4.82%、0、0.34%;动脉组分别为6.54%、1.87%、66.36%、16.82%、7.48%、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化疗疗程差异:静脉组1、2、≥3疗程占比分别为37.96%、55.99%、6.05%,平均为(1.68±0.58)疗程;动脉组分别为90.65%、9.35%、0,平均为(1.09±0.29)疗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化疗疗程与近期疗效差异:(1)分别以化疗1疗程及2疗程为截点,静脉组和动脉组近期总体有效率相近(52.07%vs. 50.47%,79.42%vs. 80.0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以最后一次化疗结束为截点,静脉组有628例(70.32%)达到有效标准,化疗1、2、≥3疗程分别为183例(29.14%)、404例(64.33%)和41例(6.53%),平均疗程为(1.77±0.55)个;动脉组有57例(53.27%)达到有效标准,化疗1、2、≥3疗程分别为49例(85.96%)、8例(14.04%)和0例(0),平均疗程为(1.14±0.35)个,整个化疗过程中动脉组平均化疗疗程少于静脉组(P<0.05)。结论 (1)ⅠB2期及ⅡA2期局部晚期宫颈癌,术前静脉化疗常使用紫杉醇类+顺铂类方案,以2疗程为主;术前动脉化疗常使用非紫杉醇类+顺铂类方案,以1疗程为主。(2)当使用2疗程以内时,两组化疗有效率相近;当最后一次化疗结束后达到同一疗效时,术前动脉
- 姜文轩王璐刘萍李维丽郭建新王绍光赵卫东倪妍康山杨鹰郝敏陈春林郎景和
- 关键词:宫颈肿瘤术前动脉化疗
- 芳香化酶抑制剂依西美坦对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caspase-3表达的影响
- 目的:观测芳香化酶抑制剂依西美坦对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caspase-3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体外培养正常和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应用RT-PCR检测芳香化酶mRNA的表达,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aspas...
- 王绍光李继俊赵兴波李建峰
- 文献传递
- 一种举宫器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举宫器。包括钳体和位于钳体前端的举宫杆,该钳体包括钳柄、上钳杆和下钳杆,所述举宫杆位于所述上钳杆的前端,所述举宫杆和所述上钳杆一体成型,所述举宫杆和上钳杆均为中空结构,所述上钳杆的外侧设有导丝进口,所述...
- 王绍光
- 文献传递
- BMP-4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与Smad1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常规培养PTC细胞系B-CPAP、TPC-1、K1细胞,采用qPCR法检测BMP-4 mRNA表达水平。取BMP-4 mRNA表达量较低的B-CPAP细胞,将其分为阴性对照组和过表达组,分别感染阴性片段、过表达BMP-4重组慢病毒;取BMP-4 mRNA表达量较高的TPC-1细胞,将其分为阴性对照组和干扰组,分别感染无效干扰片段和干扰BMP-4重组慢病毒。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Corning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qPCR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Cadherin、Vimentin、Smad1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B-CPAP细胞过表达组细胞增殖能力较阴性对照组增加(P<0.01),细胞凋亡及侵袭能力无明显变化(P均>0.05),E-Cadherin、Vimentin、Smad1 mRNA及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均>0.05)。TPC-1细胞干扰组细胞增殖能力较阴性对照组下降,细胞凋亡增加,细胞侵袭能力下降,Vimentin蛋白表达降低(P<0.05或<0.01),E-Cadherin、Smad1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BMP-4可促进PTC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增强其侵袭转移能力,其机制与诱导上皮间质转化有关;BMP-4促进PTC侵袭转移不是通过Smad1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的。
- 孟晓梅巴茂文王绍光于岁李宁唐与晓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骨形态发生蛋白4上皮间质转化细胞侵袭
- 一种血管介入用导丝操控器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血管介入用导丝操控器,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包括捏柄、位于所述捏柄内的导丝孔,所述捏柄上端设有导槽,还包括与所述导槽滑动适配用于锁紧导丝的滑块。所述导槽包括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所述滑块底部依次设有凸起和导丝...
- 王绍光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