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遵娅

作品数:59 被引量:2,485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8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41篇气候
  • 16篇降水
  • 13篇气候特征
  • 11篇天气气候
  • 10篇气象
  • 9篇灾害
  • 9篇天气气候事件
  • 9篇气候事件
  • 9篇气候异常
  • 9篇气温
  • 9篇季风
  • 8篇中国气候
  • 7篇气象灾害
  • 7篇夏季
  • 6篇环流
  • 5篇雨凇
  • 5篇年代际
  • 5篇雾凇
  • 5篇大气环流
  • 4篇年代际变化

机构

  • 58篇中国气象局国...
  • 8篇中国气象科学...
  • 8篇中国气象局
  • 7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云南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安徽省气候中...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59篇王遵娅
  • 14篇柳艳菊
  • 14篇丁一汇
  • 9篇王东阡
  • 8篇司东
  • 8篇赵珊珊
  • 7篇李多
  • 6篇曾红玲
  • 6篇王有民
  • 6篇孙丞虎
  • 6篇孙冷
  • 6篇张强
  • 5篇叶殿秀
  • 5篇周兵
  • 5篇李莹
  • 5篇钟海玲
  • 5篇侯威
  • 5篇宋亚芳
  • 5篇任福民
  • 5篇朱晓金

传媒

  • 29篇气象
  • 6篇大气科学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应用气象学报
  • 3篇气象科技合作...
  • 2篇高原气象
  • 2篇气象学报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2009水资...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2008年度...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0
  • 6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7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7篇2008
  • 3篇2006
  • 1篇2004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雨季的气候学特征被引量:159
2008年
利用中国740站气候平均逐候降雨量对中国的主雨季进行定义,并对雨季(包括主雨季,春雨和秋雨)的气候学特征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全国主雨季最早爆发于华南中部,最晚结束于华西地区。主雨季能持续4到14候不等,雨量占年总降水的30%~60%。主雨季在中国东部为季风雨季,自南向北推进;在西部受西风带影响,北方略早于南方,且局地性强。中国雨季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中国气候的夏季降水时间序列主要反映了季节循环特征,但气候季节内振荡(CISO)对东部雨季的持续和推进具有明显的调制作用,其中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以30-60天周期为主。
王遵娅丁一汇
关键词:气候特征
亚洲夏季风的变化及其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季风国家,其降水的多寡或异常密切的与东亚夏季风活动有关。从20世纪70年后期,中国东部的降水分布或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华北地区出现连续的干旱,而江淮流域与华南地区多雨,洪涝频繁发生。1991,1998,199...
丁一汇孙颖王遵娅朱玉祥宋亚芳
文献传递
1961-2020年中国区域性高温过程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被引量:4
2023年
利用全国241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长序列日最高气温资料,依据目前国家气候中心业务上采用的区域性高温过程客观判别标准和综合评估模型,对1961-2020年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的最早开始和最晚结束日期、发生频次以及过程的持续时间、覆盖范围、高温强度和综合强度等的气候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平均每年发生4次,在5月上旬至10月上旬均可出现,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其中7、8月发生最为频繁.区域性高温过程在年内的首次出现日期平均为6月18日,末次结束日期平均为8月31日.平均每次过程覆盖760站、高温强度36.4℃、持续日数13天.(2)近60年来,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在年内的首次出现日期明显提前、末次结束日期显著推后,整个高温期大幅变长;区域性高温过程的发生频次呈先减少后增加变化特征,1990s以后维持高位;区域性高温过程的平均高温强度先减弱后增强,1980-2020年增强趋势显著;区域性高温过程的覆盖范围显著增大、持续时间显著变长、综合强度显著增强.(3)近60年,我国历年区域性高温过程的首次开始时间和末次结束时间,高温期长度及高温过程发生频次等均没有发生气候突变;区域性高温过程的平均高温强度在1987年由弱转强,并在2002年进一步突变增强.同时,区域性高温过程的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和综合强度分别在1998、2016和2012年前后突变增加和增强.总体而言,近60年来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已发生了显著变化,高温灾害趋于严重.
王荣王遵娅高荣叶殿秀
关键词:气候特征
2008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气候特征被引量:141
2008年
利用中国606个时间序列超过40a的气象台站逐日气温、降水和天气现象等资料,确定了定义低温、降雪、冰冻和多年一遇等指标的方法,对2008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空间分布、持续时间、历史强度和灾害影响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1月中旬到2月上旬,我国长江中下游至江南地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灾害发生区域的最大连续低温日数、最大连续降雪量和最大连续冰冻日数均为1951年以来历年冬季的最大值,综合各种指标统计其强度为百年一遇。此次灾害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发生强度大等特点,对我国电力、交通、农业、林业、人民生活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王遵娅张强陈峪赵珊珊曾红玲张勇刘秋锋
关键词:降雪灾害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雨季的客观监测方法及其近60年的变化趋势被引量:2
2023年
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降水季节演变特征的分析,选取日降水量和降水频率两个特征量来定义青藏高原各站点及全区的雨季,揭示了1961-2019年青藏高原雨季开始时间、结束时间、雨季长度和总雨量等的气候和变化特征.分析发现,青藏高原雨季的开始自东向西推进,而结束西早东晚,雨季持续时间自东向西缩短,雨季雨量东多西少.就青藏高原整体而言,雨季开始的平均日期在5月4日,结束的平均日期在10月15日,雨季平均持续163天,雨季雨量平均为413.2 mm.近60年,青藏高原雨季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开始时间提前、结束时间推迟、雨季延长、雨量增多.青藏高原各站点雨季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差异,主要表现为:高原雨季的开始整体提前,但是,高原东部边缘雨季开始提前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高原雨季的结束时间在南部和北部提前而在中部和东部推后;高原大部地区雨季雨量增多,但南部边缘等部分地区雨季雨量有所减少.
王遵娅蒋兴文柯宗建
关键词:雨季青藏高原监测方法气候特征
中国冰冻天气的气候特征被引量:63
2010年
研究冰冻天气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对于冰冻灾害的预测、预估以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61—2008年603个站点雾凇和雨凇天气现象资料,283个站点的电线覆冰资料,采用计算多年平均值、标准冰厚转换、EOF以及求趋势变化等方法,研究了我国冰冻天气的空间分布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冰冻天气出现;雾凇主要出现在北方地区,雨凇主要出现在南方。年冰冻日数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但海拔3100 m高度以上冰冻日数较少。冰冻厚度较大的地区位于东北东南部、华北东部、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东部、江南东北部。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冰冻天气发生频次减少,但强度增强。
赵珊珊高歌张强王遵娅殷水清
关键词:雨凇雾凇
2016/2017年冬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及对我国冬季气温的影响被引量:16
2017年
2016/2017年冬季(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东亚冬季风强度较常年同期异常偏弱,西伯利亚高压偏弱。北极涛动(AO)在冬季以正位相为主。冬季北半球500 hPa高度距平场上,亚洲中高纬地区以纬向环流为主,我国为异常正高度距平控制。受其影响,我国各地气温普遍较常年同期偏高,全国平均气温为-1.5℃,较常年同期(-3.4℃)偏高1.9℃,为1961年以来最暖的冬季。季内各月冬季风指数和西伯利亚高压均偏弱,相应我国气温各月均偏高。冬季风的异常偏弱与夏季北极地区大气环流异常状态有关。2016年夏季北极大气环流的热力和动力状态影响了秋季北极海冰偏少的滞后影响效果,不利于冬季风的偏强。
丁婷王永光柯宗建王遵娅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暖冬大气环流北极海冰
近60年中国冷空气过程的气候变率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使用1960—2019年中国2400个气象站逐日观测气温,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各类冷空气过程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的寒潮和冷空气过程主要发生在秋季和冬季,频数和强度有明显的月际和季节差异,区域型寒潮在秋季发生频数最多,全国型寒潮、区域型冷空气和全国型冷空气在冬季发生频数最多;区域型冷空气总体过程(寒潮与冷空气过程之和)平均强度在2月最大,全国型冷空气总体过程平均强度在11月最大。近60年中国冬季气温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冷期(1960—1986年)和暖期(1987—2019年)。冷期,冬季全国型寒潮频数呈显著减少趋势[-0.57次·(10 a)^(-1)],区域型冷空气、全部型(全国型与区域型之和)冷空气过程频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分别为1.37次·(10 a)^(-1)、1.28次·(10 a)^(-1)];暖期,1月全国型寒潮频数呈显著下降趋势[-0.17次·(10 a)^(-1)],而区域型冷空气频数呈显著上升趋势[0.53次·(10 a)^(-1)]。
朱万林李清泉王遵娅沈新勇
关键词:冷空气寒潮频数
影响中国北方强降雪事件年际变化的典型环流背景和水汽收支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18年
基于1961—2014年中国台站观测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对影响中国北方强降雪事件(日降雪量5mm及以上,包括大到暴雪)年际变化的典型大尺度环流特征和水汽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强降雪事件主要集中在新疆北部和东北两个地区,而且强降雪日数和降雪量具有高度一致的年际变化特征.中国北方强降雪事件偏多时,对应北大西洋涛动(NAO)和北极涛动(AO)负位相;贝加尔湖上空维持异常低槽区,有利于冷空气的爆发南下;热带印度洋至热带西太平洋上空维持一条异常反气旋带,有利于暖湿气流向北输送;中国北方及以北区域高空为异常西风气流,提供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使得强降雪易于在中国北方发生;反之亦然.水汽收支分析显示,中国北方西边界和南边界水汽入流增强在强降雪偏多中起着主要贡献.异常西风水汽输送利于新疆北部大到暴雪偏多,异常西南风水汽输送则利于东北地区大到暴雪的发生.进一步研究揭示:与小雪相比,影响中国北方大到暴雪年际偏多的中高纬环流特征相类似,但环流经向度更大;而且大到暴雪与NAO和AO的关系更密切,并更多的受到来自中低纬地区的水汽输送影响.
王遵娅王遵娅
关键词:强降雪大气环流水汽输送年际变化
2012年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被引量:16
2013年
文章主要对2011/2012年冬季至2012年秋季的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进行分析,并讨论这些异常特征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影响。分析表明:2012年3月拉尼娜事件结束,赤道中东太平洋在7—8月出现明显暖水波动,之后进入正常状态。暖水波动使9—10月西太副高偏强偏西控制长江以南大部,造成该地温高雨少:8—9月,热带印度洋呈显著的偶极子正位相模态,在热带东太平洋激发出异常反气旋,其西北侧西南气流有利于暖湿气流影响中国华西南部出现明显秋雨。2012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1候,结束偏晚2候,强度偏弱;东亚夏季风为1951年以来第四强,使得东亚夏季风雨带位置偏北,中国北方大部夏季降水偏多。受海温和大气环流异常等的共同影响,我国出现了冬冷、春夏热、秋冷和夏季降水"北多南少"的气候特征。
王遵娅任福民王东阡柳艳菊王朋岭
关键词:拉尼娜事件印度洋偶极子大气环流夏季风气候异常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