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家

作品数:7 被引量:10H指数:3
供职机构: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会议论文
  • 3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化学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5篇复合材料
  • 5篇复合材
  • 4篇碳复合材料
  • 3篇
  • 2篇石墨
  • 2篇石墨化
  • 2篇热传导
  • 2篇微观结构
  • 2篇C/C
  • 2篇C/C复合材...
  • 1篇性能研究
  • 1篇预成型
  • 1篇预成型体
  • 1篇原位
  • 1篇织物
  • 1篇烧蚀性能
  • 1篇数学
  • 1篇数学抽象
  • 1篇碳材料
  • 1篇碳碳复合材料

机构

  • 7篇航天材料及工...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7篇程家
  • 7篇宋永忠
  • 3篇许正辉
  • 3篇徐林
  • 3篇余立琼
  • 2篇冯志海
  • 2篇张中伟
  • 1篇李艳霞
  • 1篇王俊山
  • 1篇张佐光
  • 1篇顾轶卓
  • 1篇李国栋
  • 1篇李兴超
  • 1篇樊桢
  • 1篇吴敏
  • 1篇李敏
  • 1篇周钰博

传媒

  • 2篇第十八届全国...
  • 1篇材料工程
  • 1篇宇航材料工艺
  • 1篇粉末冶金材料...
  • 1篇第十届全国先...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细编穿刺织物的数学建模理论与实例被引量:4
2017年
针对细编穿刺织物,采用具有参数连续性的样条线作为纤维丝束的轨迹特性函数,建立了三维立体织物结构的数学抽象与三维建模方法。基于MicroCT方法实际测量的细编穿刺织物结构特征参数,采用四种丝束轨迹特性函数和两种丝束截面建立了八种穿刺织物结构的三维数字模型,通过丝束结构与孔隙率的对比,三维数字模型与织物真实结构符合较好。该织物结构数学抽象与三维建模方法,可用于小尺度的亚单胞模型与大尺度的宏观模型分析,具有较高的适应性。
周钰博李艳霞李敏顾轶卓张佐光宋永忠余立琼程家
关键词:预成型体数学抽象计算机建模
添加难熔金属化合物C/C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
利用液相浸渍法制备了含有难熔金属化合物的C/C复合材料,通过金相显微镜、面扫描观察了难熔金属颗粒在材料中的分散状态;并表征了碳纤维、基体碳的微观结构和纤维/基体的界面状态.研究发现,难熔金属化合物在高温下对碳具有催化石墨...
程家张中伟许正辉宋永忠
关键词:碳碳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石墨化金相显微镜
文献传递
掺杂难熔金属化合物对碳/碳复合材料热传导性能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添加难熔金属化合物对碳/碳复合材料在升温过程中的比热容、热扩散率和热导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添加难熔金属化合物降低了碳/碳复合材料的热传导性能,使其比热容,热扩散率和热导率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对碳/碳复合材料的...
宋永忠程家余立琼徐林冯志海
关键词:比热容热扩散率热导率
掺杂难熔金属化合物对碳/碳复合材料热传导性能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添加难熔金属化合物对碳/碳复合材料在升温过程中的比热容、热扩散率和热导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添加难熔金属化合物降低了碳/碳复合材料的热传导性能,使得其热容,热扩散率和热导率值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对碳/碳复合材料...
程家宋永忠余立琼徐林王俊山
关键词:复合材料碳材料热传导性能
添加难熔金属化合物C/C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被引量:3
2010年
利用液相浸渍法制备了含有难熔金属化合物的C/C复合材料,通过金相显微镜、面扫描观察了难熔金属颗粒在材料中的分散状态;并表征了碳纤维、基体碳的微观结构和纤维/基体的界面状态。研究发现,难熔金属化合物在高温下对碳具有催化石墨化和诱导石墨化作用,石墨微晶尺寸大,发育好,取向性高。
程家张中伟许正辉宋永忠
关键词:微观结构石墨化
基体改性碳/碳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研究
采用原位顶出法分别测试了基体改性碳/碳复合材料纤维束/基体界面与纤维单丝/基体界面的剪切强度,对比分析了基体改性碳/碳复合材料与纯碳/碳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差异,并借助扫描电镜研究了纤维束/基体界面顶出后的微观形貌。结果表...
程家宋永忠徐林许正辉
关键词:界面剪切强度
CVD法制备ZrC涂层与ZrC-TaC共沉积涂层的烧蚀性能被引量:3
2016年
采用ZrCl_4-CH_4-H2-Ar与ZrCl_4-TaCl_5-CH_4-H_2-Ar反应体系,用化学气相沉积(CVD)制备ZrC涂层与ZrC-TaC共沉积涂层,并对其进行氧-乙炔焰烧蚀试验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技术对烧蚀前后ZrC与ZrC-TaC共沉积涂层的相组成及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并分析2种涂层的烧蚀机理。结果表明:ZrC涂层为细柱状晶体组织,ZrC-TaC共沉积涂层为ZrC与TaC成分周期性波动自组装多层复合结构,具有良好的组织结构可控性。经过60s氧-乙炔焰烧蚀试验,ZrC-TaC复相涂层表现出良好的抗热震性和整体完整性,与基体连接良好,无剥蚀和脱落,烧蚀性能明显优于单一ZrC涂层的烧蚀性能。ZrC-TaC复合涂层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分别为5.3×10-5mm/s和3.2×10-5g/s,表现出良好的抗烧蚀性能。
宋永忠李国栋程家吴敏李兴超樊桢冯志海
关键词:共沉积烧蚀性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