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晓中

作品数:44 被引量:194H指数:8
供职机构: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5篇骨折
  • 13篇内固定
  • 11篇接骨
  • 11篇接骨板
  • 11篇骨板
  • 11篇股骨
  • 9篇钢板
  • 8篇胫骨
  • 6篇锁定接骨板
  • 6篇螺钉
  • 5篇再灌注
  • 5篇再灌注损伤
  • 5篇锁定钢板
  • 5篇皮外
  • 5篇缺损
  • 5篇缺血
  • 5篇组织工程骨
  • 5篇胫骨开放性
  • 5篇颈骨
  • 5篇颈骨折

机构

  • 34篇自贡市第四人...
  • 6篇四川大学华西...
  • 4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西南医科大学...
  • 1篇泸州医学院
  • 1篇四川大学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作者

  • 44篇罗晓中
  • 22篇谭伦
  • 22篇吴刚
  • 14篇吴超
  • 14篇林旭
  • 13篇郭勇
  • 8篇唐玉湖
  • 7篇周欣
  • 6篇钟泽莅
  • 6篇黄迅
  • 6篇杨志明
  • 6篇石维祥
  • 5篇邓力
  • 5篇安洪
  • 5篇丁勇
  • 5篇李秀群
  • 4篇刘世伟
  • 4篇王翔奕
  • 4篇童祎
  • 2篇王荣诗

传媒

  • 7篇实用骨科杂志
  • 6篇中国修复重建...
  • 5篇中国矫形外科...
  • 4篇四川省医学会...
  • 2篇临床骨科杂志
  • 2篇中华手外科杂...
  • 2篇西藏医药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第八届全国创...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华西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7篇2010
  • 1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 5篇1999
  • 1篇1995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及低温保存的可行性。方法将人源性生物衍生骨材料复合成骨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在4℃和-196℃的温度环境中保存3个月和6个月,同时以未行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和生物衍生骨材料作为对照,分别修复实验兔桡骨的长段骨缺损。80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左前肢植入材料):A3组:组织工程骨在4℃保存3个月;A6组:组织工程骨在4℃保存6个月;B3组:组织工程骨在-196℃保存3个月;B6组:组织工程骨在-196℃保存6个月。2个对照组(右前肢植入材料):C组:组织工程骨未行低温保存;D组: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于术后2、4、6和12周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并于6周和12周行X线片检查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术后大体观察,A3、A6、B3、B6和C组间无显著差异,D组骨痂少且断端更为明显。各时间点组织学观察,A3、A6、B3、B6和C组植入材料周围胶原及骨痂均较D组明显,术后12周组织学评分,D组与其它各组比较P值<0.05。X线片示D组植入材料皮质骨无明显变化,骨痂较少;余各组12周植入材料与自体骨融合,髓腔开通,骨折线消失,塑形好。生物力学检测D组与其它各组比较P值<0.05。结论以4℃和-196℃保存方法能有效保存组织工程骨,对修复骨缺损有明显效果,这一方法适宜推广应用。
罗晓中杨志明邓力李秀群
关键词:组织工程骨骨缺损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改良髋臼中心化技术对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改良髋臼中心化技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中对纠正双下肢不等长的应用价值。方法2001年6月-2012年1月,收治147例髋关节旋转中心异常患者,其中68例行常规THA(对照组),79例THA术中采用以卵圆窝为导向的髋臼中心化技术重建髋臼(试验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病因、术前双下肢相对和绝对长度差值、髋关节旋转中心相关测量指标、Harri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手术前后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用软尺测量双下肢相对长度差值,在x线片上用软件测量双下肢绝对长度差值以及实际旋转中心与真实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试验组随访时间8~26个月,平均8.3个月;对照组6~33个月,平均9.7个月。术后两组各1例发生坐骨神经损伤,试验组3例、对照组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髋关节脱位2例,其余患者无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试验组双下肢相对长度差值以及Harr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组内与术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x线片测量示,试验组实际旋转中心与真实旋转中心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均优于对照组(P〈0.05);组内两检测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双下肢绝对长度差值优于对照组(P〈O.005);组内与术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A术中应用以卵圆窝为导向的髋臼中心化技术可明显纠正异常髋关节旋转中心,有效纠正双下肢相对和绝对长度差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曹林虎谭伦吴超林旭郭勇罗晓中刘世伟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双下肢不等长
聚髌器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严重粉碎性髌骨骨折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评价聚髌器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严重粉碎性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8月2009年12月,采用聚髌器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64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部均为新鲜粉碎有移位骨折。结果 62例获得随访,2例失访。骨折愈合时间6~11周,平均7周。按HSS膝关节评价标准:优33例(53.2%);良21例(33.9%);可6例(9.7%);差2例(3%);优良率为87.1%。术后无内固定松动,发生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2例。结论聚髌器结合克氏针内固定具有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的理想选择方式之一。
罗晓中吴刚谭伦吴超
关键词:髌骨骨折粉碎性内固定器
尼斯结与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比较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比较尼斯结弹性固定与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比较2013年5月~2018年6月收治40例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其中21例采用尼斯结弹性固定(尼斯结组),19例采用螺钉固定(螺钉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以及术后AOF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尼斯结组下胫腓固定所用时间显著短于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透视次数和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例患者发生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静脉使用抗生素等处理后感染控制,切口愈合。所有患者随访14~32个月,平均(20.48±4.88)个月。尼斯结组下地行走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螺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的AOFAS评分均显著增加。末次随访时,尼斯结组的AOFAS评分显著大于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估方面,尼斯结组踝部骨折骨性愈合时间早于螺钉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尼斯结组术后下胫腓间隙(TFCS)小于螺钉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尼斯结组下胫腓重叠距离(TFOL)显著大于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斯结弹性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稳定可靠,弹性固定保留了下胫腓联合韧带的生理微动功能,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及踝关节功能恢复。
吴刚谭伦罗晓中张才东李邦青
关键词:下胫腓联合损伤螺钉固定
塑形棒钩钢板的研制及生物力学研究
2019年
目的研发一种用于治疗内踝、外踝、第5跖骨基底部及尺骨茎突等部位微小撕脱骨折的内固定器械,并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其有效性。方法选取80具包含完整内踝、外踝、第5跖骨基底部及尺骨茎突骨性结构的骨骼标本,测量内踝、外踝、第5跖骨基底部及尺骨茎突的高度、宽度、厚度。选取200例正常成人内踝、外踝、第5跖骨基底部及尺骨茎突的CT三维重建数据,采用Mimics软件同上测量相关解剖结构数据。根据测量结果设计并制备塑形棒钩钢板。选取40只市售新鲜猪下肢标本随机分为A、B组(n=20),8具成年人下肢标本(左、右各4具)随机分为A、B组(n=4)。所有标本均制备内踝撕脱骨折后,A组采用塑形棒钩钢板固定,B组采用带线锚钉固定。然后采用万能生物力学试验机行踝关节远端负载、轴向扭转试验。结果根据测量结果成功设计塑形棒钩钢板。动物及人体标本模型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一致。在踝关节远端负载试验中负荷与位移呈线性关系,当加载至最大负荷时A组位移明显小于B组(P<0.05)。踝关节轴向扭转试验中,A组内固定失效时扭转角度及扭矩均大于B组(P<0.05),扭矩为1 N·m时的扭转角度小于B组(P<0.05),最大扭矩大于B组(P<0.05),最大扭矩对应的扭转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塑形棒钩钢板生物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带线锚钉,手术操作简便,有望用于临床治疗内踝、外踝、第五跖骨基底部及尺骨茎突等微小撕脱骨折。
石维祥罗晓中吴刚丁勇周欣张紫涵
关键词:生物力学内固定
组织工程骨低温保存后修复兔骨缺损的影像及形态学分析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探讨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骨缺损的能力以及低温保存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方法将人源性生物衍生骨材料复合成骨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在4℃和-196℃的温度环境中保存3个月和6个月,同时以未行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和生物衍生骨材料作为对照,分别修复实验兔桡骨的长段骨缺损,于术后2、4、6、12周时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并于6、12周行X线检查。结果4℃和-196℃的温度保存组和未行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组在动物体内相同时间点影像学和形态学观察无明显区别,低温保存3个月与6个月组在动物体内相同时间点影像学和形态学无明显区别;组织工程骨各组与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组比较,前者在骨缺损处产生更多的胶原与新骨,其修复骨缺损是通过多点方式成骨,成骨迅速,骨愈合更快;而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组从两端“爬行替代”方式成骨;所有各组无明显排斥反应。结论本研究采用的低温(4℃和-196℃)保存方法均能有效保存组织工程骨,从影像学和形态学研究证实该保存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罗晓中杨志明邓力李秀群
关键词:组织工程骨骨缺损形态学影像学
机器人导航下及传统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9
2016年
目的比较机器人导航下与传统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探讨机器人导航的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机器人导航下行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术的2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导航组),并与同期采用传统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18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侧别及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导针植入次数、术中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情况。于术后1周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计算螺钉相互平行程度。术后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标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导航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9,P=0.262),但术中透视时间、导针植入次数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对照组2枚螺钉穿透骨质进入关节腔,导航组无螺钉进入关节腔。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正、侧位X线片测量示,导航组螺钉相互平行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21,P=0.000;t=18.659,P=0.000)。X线片复查示,导航组骨折均愈合(100%),愈合时间为(21.8±2.8)周;对照组16例(88.9%)骨折愈合,愈合时间为(24.0±3.7)周。两组骨折愈合率以及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346,P=0.126;t=1.990,P=0.055)。术后12个月,导航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7.1±3.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3±4.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89,P=0.000)。结论与传统术式相比,机器人导航下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定位准确,手术创伤小,术中X线暴露时间显著减少,髋关节功能恢复好。
童祎罗晓中吴刚石维祥
关键词:机器人导航股骨颈骨折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
机器人导航下经皮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
目的:探讨机器人导航下经皮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优点.方法:2013年5月至2014年7月,采取骨科机器人导航下经皮置入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20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15例,年龄41~81岁(平均56.5岁);交...
童神罗晓中谭伦吴刚
关键词:骨科机器人空心螺钉股骨颈骨折
锁定加压接骨板皮外固定与传统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比较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plate,LCP)皮外固定与传统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5月-2012年6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59例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6例采用LCP皮外固定(A组),23例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侧别、骨折分型及部位、受伤至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开始部分负重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患肢膝、踝关节活动范围及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A组无钉道感染发生(0),B组5例发生钉道感染(2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两组切口浅表、深部感染发生率及切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分别有5例(13.9%)及2例(8.7%)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6,P=0.085)。患者均获随访,A组平均随访时间15.2个月(9~28个月),B组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9~47个月)。A组骨折畸形愈合、不愈合发生率(0、0),与B组(13.0%、8.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折延迟愈合发生率(2.8%)显著低于B组(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73,P=0.018)。A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B组,开始部分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B组,取外固定时及末次随访时膝、踝关节活动范围均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P皮外固定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具有固定可靠,患者依从性良好,有利于进行积极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吴刚罗晓中谭伦林旭吴超郭勇钟泽莅
关键词:胫骨开放性骨折锁定加压接骨板外固定支架骨折外固定
微侵袭锁定接骨板技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与动力髋螺钉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比较微侵袭锁定接骨板技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4月~2011年4月,本科收治8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微侵袭接骨板技术以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和DHS进行治疗,其中微侵袭锁定接骨板组57例,男26例,女31例;DHS组32例,男13例,女19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并发症、髋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微侵袭锁定接骨板组手术时间较DHS组短,术中出血较DHS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侵袭锁定接骨板组手术时间较DHS组复位优良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微侵袭锁定接骨板组髋关节功能评价(Harris评分)优良率94.7%,DHS组髋关节功能评价(Harris评分)优良率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微侵袭锁定接骨板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07,P=0.000)。[结论]微侵袭接骨板技术以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创伤小、出血少,能够维持稳定的固定,获得良好的功能结果。
吴刚罗晓中谭伦吴超林旭郭勇钟泽莅
关键词:微侵袭骨折内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锁定接骨板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