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肌
  • 3篇心肌病
  • 3篇心律
  • 3篇心律失常
  • 3篇心律失常性
  • 3篇心室
  • 3篇致心律失常
  • 3篇致心律失常性
  • 3篇肌病
  • 2篇心动过速
  • 2篇心室晚电位
  • 2篇右心
  • 2篇右心室
  • 2篇右心室心肌
  • 2篇右心室心肌病
  • 2篇致心律失常性...
  • 2篇室性
  • 2篇室性心动过速
  • 2篇晚电位
  • 1篇单核

机构

  • 5篇广东省人民医...

作者

  • 5篇肖燕萍
  • 3篇王培宁
  • 3篇吴书林
  • 2篇卓伟明
  • 2篇方咸宏
  • 2篇侯跃双
  • 2篇薛玉梅
  • 2篇安社娟
  • 1篇詹贤章
  • 1篇邓美
  • 1篇单志新
  • 1篇张绪超
  • 1篇冯建章
  • 1篇于汇民
  • 1篇候跃双
  • 1篇杨平珍
  • 1篇余细勇
  • 1篇何飞
  • 1篇吴彩萍

传媒

  • 2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年份

  • 4篇2008
  • 1篇199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自发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100例P波离散度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预测伴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方法自发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100例分为3组,孤立性心房颤动组:无器质性心脏病,年龄在60岁或以上42例。器质性心房颤动组: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器质性心脏病,58例,其中年龄小于60岁(包括60岁)20例,年龄超过60岁38例。对照组8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及阵发性心房颤动,其中,年龄小于60岁(包括60岁)43例,年龄超过60岁37例。用SR-1000C型心电综合分析仪同步测量12导联心电图P波最大波宽(Pmax)、P波最小波宽度(Pmin)和PD。结果Pmax和Pmin在孤立性心房颤动组、器质性心房颤动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Pmax与PD在器质性心房颤动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可预测孤立性心房颤动和器质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无创而可靠指标。
肖燕萍陈巧娇
关键词:P波离散度心房颤动阵发性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心室晚电位与室性心动过速关系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cardiomyopathy,ARVD/C)合并室性心动过速与心室晚电位的关系。方法ARVD/C38例,男28例,女10例,年龄(35±15)岁。心电图检查进行信号叠加,记录心室晚电位量化参数:总QRS时限(total QRS duration,QRST)、QRS终末部位电压低于40μV时限(low potential terminal signals,LPS40)、QRS最后40ms电压方根均数(root mean square of the last 40 ms,RMS40);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期前收缩。使用χ2及Mann-Whitney秩和检验统计。结果①心室晚电位阳性25例,其中室性心动过速18例;心室晚电位阴性13例,室性心动过速3例(P=0.004);②室性心动过速阳性21例,阴性17例,QRST:室性心动过速阳性组109~233(中位数147)ms,阴性组85~158(中位数104)ms(P=0.000);LPS40:阳性组15~158(中位数53)ms和阴性组6~63(中位数27)ms(P=0.001);RMS40:阳性组1.6~6.0(中位数7.6)μV,阴性组8.2~162.9(中位数27.7)μV(P=0.000)。结论心室晚电位在预测ARVD/C高危性可能有一定价值。
王培宁吴书林肖燕萍候跃双邓美
关键词: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室晚电位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晚电位与左室功能(6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1993年
本文研究心室晚电位与左室功能的关系。对65例患者分别进行了心室晚电位、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室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病变者的心室晚电位阳性组和心室晚电位阴性组其每搏量(SV)分别为60.68±22.95 ml和92.36±25.68 ml(P<0.01);心脏指数分别为3.26±1.10和4.14±1.38(L·min^(-1)/m^2)(P<0.05);射血分数分别为46.12±16.87和59.75±12.98(%)(P<0.01)。这表明心室晚电位阳性者的心功能较心室晚电位阴性者低下。
陆云琦冯建章肖燕萍
关键词:心室晚电位心室功能病例分析
Plakophilin-2基因第一内含子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相关一个新SNP位点
目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D/C)是青年人群中引起猝死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国外研究证据:其是常染色体遗传性桥粒疾病,目前在国内未见类似报道。本研究在中国南方ARVD/C病人中,筛选plakophilin-2,tra...
王培宁吴书林侯跃双单志新张绪超何飞方咸宏薛玉梅肖燕萍卓伟明余细勇于汇民安社娟邓美吴彩萍
关键词:突变
文献传递
家族史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危险分层中的地位
2008年
目的探讨家族史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危险分层中的地位。方法根据1994年ARVC诊断标准,纳入34例ARVC先证者,男性2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8±15)岁。对其家族成员行临床筛查,项目包括:(1)心电图V1~V3导联QRS≥110ms、V1~V3导联S波升支≥55ms、Epsilon波、T波倒置(V1~V3导联倒置)、(V1+V2+V3)/(V4+V5+V6)QRS≥1.2、V1~V3导联与V6导联QRS差值≥25ms,QRS离散度/〉40ms,QT离散度/〉65ms;(2)动态心电图记录室性早搏≥2000个/24h或室性心动过速(VT);(3)超声心动图记录双心房、双心室及右心室流出道、流人道内径大小。比较ARVC家族史和上述各项临床参数的关系。分类变量用Fisher检验,连续变量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4例ARVC先证者中55个家族成员接受评估,男性28例(6例诊断ARVC)、女性27例(3例诊断ARVC),平均年龄(35±16)岁。8例先证者有家庭成员受累,其中5例有芹束支阻滞形室性心动过速(LBBB—VT,63%);26例先证者家庭成员无受累,其中20例有LBBB—VT(77%),P=0.649。家族史和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家族史并不能反映ARVC的危险程度。
王培宁吴书林侯跃双肖燕萍安社娟杨平珍詹贤章方咸宏薛玉梅卓伟明
关键词:家族史室性心动过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