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秀平

作品数:13 被引量:46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浙江省科技厅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菌病
  • 3篇多态
  • 3篇血流感染
  • 3篇氧合
  • 3篇隐球菌
  • 3篇隐球菌病
  • 3篇体外膜肺氧合
  • 3篇球菌病
  • 3篇外膜
  • 3篇膜肺
  • 3篇肺氧合
  • 3篇病原
  • 3篇并发
  • 2篇短链脂肪酸
  • 2篇多态现象
  • 2篇氧合作用
  • 2篇易感性
  • 2篇脂肪
  • 2篇脂肪酸
  • 2篇体外膜氧合

机构

  • 9篇浙江省人民医...
  • 6篇复旦大学
  • 1篇浙江省农业科...

作者

  • 13篇胡秀平
  • 6篇王璇
  • 6篇翁心华
  • 6篇吴吉芹
  • 6篇朱利平
  • 5篇徐斌
  • 5篇王睿莹
  • 5篇李茜
  • 5篇孙仁华
  • 3篇呼邦传
  • 3篇洪军
  • 3篇曹亚辉
  • 3篇区雪婷
  • 3篇章强强
  • 3篇公方晓
  • 2篇徐良
  • 1篇刘景全
  • 1篇王菲菲
  • 1篇江玲芝
  • 1篇王欣

传媒

  • 6篇中华传染病杂...
  • 3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体外膜肺氧合并发血流感染病原菌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重症医学科(ICU)中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过程中并发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耐药性特点以及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6 年9 月-2015 年6 月接受ECMO 治疗并确诊发生血流感染的患者,血培养分离...
李茜孙仁华洪军胡秀平呼邦传公方晓
Resolution ARDS through reversing imbalance of Treg/Th17through cAMP signaling pathway
Objective To study the balance of balance of Treg/Th17 in ARDS,the effect of cAMP signaling pathway on Treg an...
李茜胡秀平孙仁华Yuexing TuFangxiao GongYin Ni
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真菌感染3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997年至2010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真菌感染病例,共35例,对其病原菌种类、临床特点、疗效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秩和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35例患者中确诊29例,临床诊断6例。30例患者存在一种或多种易感因素,占86%,致病菌主要有曲霉感染16例,念珠菌感染14例。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22例,头痛19例,脑神经受累12例,脑膜刺激征12例。脑脊液变化为WBC增多、蛋白含量升高及糖含量降低。其中曲霉感染患者多存在免疫力低下的基础疾病,常由邻近部位感染或血流播散所致,以头痛和脑神经受累等脑实质损害为主;而念珠菌感染患者多继发于颅脑手术或外伤后,以发热、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异常等脑膜炎表现为主。总有效率为77%(27/35),其中曲霉感染患者以颅内病灶手术清除联合抗真菌药物疗效较佳;念珠菌感染由于多继发于颅脑手术,尤其是脑脊液外引流术,抗真菌药物治疗同时更换或拔除引流管可达到较好疗效。结论近年来曲霉、念珠菌等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真菌感染有明显增多趋势,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胡秀平朱利平王璇区雪婷吴吉芹徐斌王睿莹章强强翁心华
关键词:真菌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曲霉菌病念珠菌病脑膜炎真菌性
体外膜肺氧合并发血流感染病原菌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重症医学科(ICU)中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过程中并发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耐药性特点以及发病危险因素。方法对2006年9月-2015年6月接受ECMO治疗并确诊发生血流感染的患者,血培养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
李茜孙仁华洪军胡秀平呼邦传公方晓
关键词:体外膜氧合作用血流感染病原
文献传递
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109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22
2011年
目的了解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0年(1998—2007年)间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109例,描述其基础特征、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等,并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预后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念珠菌血症平均发病率为每天0.28/10000例患者。血流感染致病菌株中白念珠菌59例,占54.1%;其次为热带念珠菌20例,占18.3%;光滑念珠菌11例,占10.1%;近平滑念珠菌11例,占10.1%;其他念珠菌8例,占7.3%。常见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50例,占45.9%;实体恶性肿瘤32例,占29.4%;脑部外伤13例,占11.9%;脑卒中12例,占11.0%。出院时死亡或病情恶化37例,总病死率为34.0%,其中归因病死率22.0%(24/109)。预后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与患者出院病死率增高独立相关的因素包括未置换深静脉导管(OR:5.42,95%CI:1.68~17.41,P=0.005)、使用糖皮质激素(OR:3.69,95%CI:1.10~12.34,P=0.034)以及血培养阳性当天重型脓毒症(OR:2.94,95%CI:1.72~15.21,P=0.003),而接受合理抗真菌治疗者出院病死率较低(0R:0.27,95%CI:0.09~O.78,P=0.015)。结论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发病率近10年呈上升趋势,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降低其病死率的关键。
吴吉芹朱利平区雪婷徐斌胡秀平王璇翁心华
关键词:念珠菌病菌血症预后糖皮质激素
ARDS患者外周血及肺泡灌洗液中TGF-β/IL-17平衡变化及临床意义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外周血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因子及TGF-β/IL-17平衡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50例ARDS患者(ARDS组)及3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将ARDS组根据住院28 d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所有患者外周血及BALF中IL-6、IL-10、IL-17和TGF-β水平,比较ARDS组与对照组及不同结局ARDS患者间外周血及BALF中IL-6、IL-10、IL-17和TGF-β水平及TGF-β/IL-17差异。结果ARDS组外周血中IL-6、IL-10、IL-17、TGF-β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TGF-β/IL-17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RDS组BALF中IL-6、IL-10、IL-17、TGF-β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TGF-β/IL-17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死亡组外周血中IL-6、IL-10、IL-17、TGF-β水平均明显高于生存组,且TGF-β/IL-17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死亡组BALF中IL-6、IL-10、IL-17、TGF-β水平均明显高于生存组,且TGF-β/IL-17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ARDS患者外周血及肺泡灌洗液中IL-17和TGF-β水平明显升高,TGF-β/IL-17水平明显下降,提示ARDS患者存在免疫失衡,有助于判断病情及调节免疫治疗。
李茜屠越兴朱蔚胡秀平江玲芝
关键词:IL-17TGF-Β免疫失衡
Fcγ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隐球菌病易感性的关联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Fcγ受体(FcγR)基因多态性与隐球菌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非HIV相关隐球菌病患者198例作为病例组,门诊体格检查者19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隐球菌病患者中颅内感染者117例,颅外感染者81例。提取受试者外周血白细胞DNA,采用多重SNaPsho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技术,对4种FcγR基因多态性FCGRZA13lH/R、FCGR3A158F/V、FCGR3BNAl/NA2和FCGR2B232I/T进行基因分型。比较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颅内感染者与颅外感染者FcT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差异。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采用y。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FCGR2B232I/1基因型在所有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比例(65%比53%,x2=4.27,p=0.039,OR=1.652,95%CI:1.02~2.67)及免疫功能正常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比例(69%比53%,X2=4.53,P=0.033,OR=1.958,95%CI:1.05~3.66)均明显增加;FCGR2B232I/T基因型在所有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比例(27%比40%,X2=5.77,P=0.016,OR=0.542,95%CI:0.33~0.90)及免疫功能正常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比例(24%比40%,X2=5.14,P=0.023,OR=0.467,95%CI:0.24~O.91)均明显减少。与颅外感染者比较,颅内感染者FCGR2A131R/R基因型比例明显升高(19%比6%,X2=6.48,P=0.011,OR=3.52,95%CI:1.27~9.73);在免疫功能正常颅内感染者中FCGR2B232I/I基因型比例明显升高(69%比47%,X2=5.47,P=0.019,OR=2.479,95%CI:1.15~5.34);FCGR2B232I/T基因型在所有颅内感染者中比例(27%比46%,X2=7.56,P=0.006,OR=0.431,95%CI:O.24~0.79)及免疫功能正常颅内感染者中比例(24%比51%,X2=8.66,P=0.003,OR=0.307,95%CI:0.14~O.68)均明显降低。结论隐球菌病患者中的颅内感染与FCGR2A131H/R、FCGR2B232I/T基因多态性存在相关,提示FcγR
胡秀平吴吉芹朱利平王璇徐斌王睿莹曹亚辉翁心华
关键词:隐球菌病
Dectin-2基因多态性与非艾滋病相关肺隐球菌病易感性的关联
2014年
目的:探讨 Dectin-2基因多态性与肺隐球菌病易感性的关联。方法收集134例非HIV 相关肺隐球菌病患者为病例组,464名门诊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提取受试者外周血白细胞DNA,采用多重 SNaPshot 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技术,对位于 Dectin-2基因5′区的位点 rs11045418进行基因分型。分别比较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无免疫低下基础疾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 Dectin-2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差异。数据采用χ2检验。结果134例患者中确诊32例,临床诊断102例,其中无免疫低下基础疾病患者82例。根据感染部位分布,单纯肺隐球菌病72例,播散性隐球菌病62例。有3例患者的标本未能进行基因分型,其中1例为无免疫低下基础疾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rs11045418 CT杂合子在131例病例组中的比例有增加趋势(59%比50%,OR =1.44,95%CI :0.97~2.13,P =0.069),在81例无免疫低下基础疾病患者中显著升高(64%比50%,OR =1.82,95%CI :1.11~2.95, P =0.017)。在肺隐球菌病患者中,单纯肺隐球菌病和播散性隐球菌病患者的 rs11045418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ectin-2 rs11045418 CT 杂合子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非 HIV 相关肺隐球菌病的易感性相关,提示 Dectin-2受体功能改变在肺隐球菌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胡秀平王睿莹王璇曹亚辉陈艳琼赵华真吴吉芹孙仁华朱利平翁心华
关键词:肺隐球菌病基因多态性
脓毒症患者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脓毒症肠道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CFA)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50例,根据28d后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记录入科时患者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测定患者入科时超敏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第1次粪便样品的乙酸、丙酸、丁酸含量,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的APACHEⅡ、SOFA、CRP、PCT、乙酸、丙酸、丁酸的差异。结果死亡组患者的APACHEⅡ、SOFA、PCT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的乙酸、丙酸、丁酸含量较存活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PACHEⅡ评分、乙酸、丙酸、丁酸是脓毒症患者28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肠道的乙酸、丙酸、丁酸含量明显降低,提示肠道功能失衡,可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
范彬张立汪逸胡秀平徐良
关键词:脓毒症肠道短链脂肪酸
体外膜肺氧合并发血流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了解重症医学科(ICU)中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过程中并发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耐药性特点以及可能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9月~2015年6月接受ECMO治疗并确诊发生血流感染的患者,对血培养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学分析,并分析评价感染发生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ECMO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血培养共分离出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G^-)杆菌5株,占71.4%,革兰阳性(G^+)球菌2株,占28.6%;G-杆菌如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乙酸钙鲍氏复合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对各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2株G^+球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和头状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均耐药,但对万古霉素均敏感。ECMO时间≥7 d、置管部位出血等有可能是ECMO并发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G^-杆菌是ECMO治疗中并发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且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G^+球菌敏感性尚可,应根据病原学及药敏结果合理用药,ECMO治疗期间应对发生血流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应实行重点监控并积极避免。
李茜孙仁华洪军胡秀平呼邦传公方晓
关键词:体外膜氧合作用血流感染病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