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臻

作品数:16 被引量:75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5篇内镜
  • 3篇胆管
  • 3篇黏膜
  • 3篇黏膜下
  • 3篇黏膜下剥离术
  • 3篇膜下
  • 3篇内镜黏膜
  • 3篇内镜黏膜下
  • 3篇内镜黏膜下剥...
  • 3篇内镜黏膜下剥...
  • 2篇导丝
  • 2篇血清
  • 2篇置入
  • 2篇食管
  • 2篇结肠
  • 2篇结肠炎
  • 2篇溃疡
  • 2篇溃疡性
  • 2篇溃疡性结肠炎
  • 2篇黄疸

机构

  • 8篇无锡市第二人...
  • 6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胡臻
  • 13篇龚镭
  • 12篇王小云
  • 10篇彭晓斌
  • 7篇吴高珏
  • 5篇谈春晓
  • 4篇唐学军
  • 4篇孟淼
  • 3篇唐学军
  • 2篇孟淼
  • 2篇冯军
  • 1篇朱颖炜
  • 1篇张丽莉
  • 1篇张丽莉
  • 1篇顾馨
  • 1篇周震宇
  • 1篇凤辉

传媒

  • 2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溃疡性结肠炎中表达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4年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是一种在真核生物细胞内广泛存在的非组核蛋白,近年研究发现其可释放至细胞外,介导炎症反应,参与了各种感染性及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的发病过程.有研究表明,HMGB1与UC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就HMGB1在UC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胡臻王小云龚镭吴高珏彭晓斌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B1溃疡性结肠炎
经皮肝穿导丝置入与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14年
胆道支架植入术是解除晚期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有效手段,可解除和预防胆道内压异常升高,改善肝功能及控制胆管炎,解除梗阻性黄疸造成的全身性影响,对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彭晓斌龚镭谈春晓冯军王小云吴高珏胡臻
关键词:恶性梗阻性黄疸十二指肠镜胆道支架植入术置入导丝肝穿
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疗效及对食管动力测试指标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3
2017年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其中老年人群发病率较高,临床研究显示该病具有治疗周期长,复发率高的特点,且患者食管压力多有不同程度异常[1]。目前治疗RE主要以质子泵抑制剂与促胃动力药为主,长期临床显示两类药物尽管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在改善食管胃动力方面效果有限[2]。近年来,马来酸曲美布汀作为一种新型的平滑肌功能调节剂,
彭晓斌吴高珏胡臻谈春晓唐栓龚镭
关键词:马来酸曲美布汀反流性食管炎促胃动力药ESOPHAGITIS胃动力抑酸药物
通过水下内镜黏膜切除术确诊肠道滤泡性淋巴瘤2例
2021年
胃肠道滤泡性淋巴瘤(gastrointestinal follicular lymphoma,GI-FL)发病率较低,占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3.6%[1]。肠道滤泡性淋巴瘤在我国报道较少,长期随访数据较少。本院收治2例肠道病变患者经反复内镜下组织钳活检获取病理组织,无法确诊,通过水下内镜黏膜切除术(underwater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UEMR)取得大块病变组织,确诊为肠道滤泡性淋巴瘤,现详述其诊断、治疗及随访过程。
霍佳慧王小云龚镭胡臻顾馨
关键词:滤泡性淋巴瘤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无创血清学肝纤维化评分系统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2
2017年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伤。在进展期可发生门静脉高压,当门静脉压力升高到一定程度,可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者甚至出现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因此,及早了解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程度,可降低胃镜或其他侵入性检查引起的曲张静脉破裂风险。无创血清学诊断模型是由血清生物标志物组合建立的诊断模型。近年研究证实,
凤辉龚镭唐学军孟淼胡臻唐栓周震宇王小云
关键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血清学肝硬化评分系统肝纤维化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慢性进行性肝病
牙线牵引辅助ESD技术在胃角早期胃癌中的应用
王小云唐学军谈春晓彭晓斌孟淼龚镭胡臻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衍生技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在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衍生技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采用ESE方法对23例消化道NET进行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疗效,随访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结果肿瘤直径0.4~3.0 cm,中位大小1.0 cm,均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ESE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0~75 min,中位手术时间30 min,1例出现迟发性出血,1例因肿瘤侵犯固有肌层主动穿孔全层切除。术后23例病理诊断为NET,其中G1级21例、G2级2例,3例胃NET中,1型2例,2型1例,基底和切缘均未见病变累及。中位随访28个月,无1例出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ESE治疗消化道NET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周震宇王小云龚镭唐学军彭晓斌吴高珏胡臻
关键词: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内镜黏膜下挖除术
IL-33在溃疡性结肠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5年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近年亚洲UC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虽然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现有的研究表明该疾病的发生受到遗传、环境和免疫等多因素共同影响。近年发现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 33,IL-33)在UC患者肠黏膜和血清中有异常表达,表明IL-33可能与UC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现就IL-33在UC中所起的作用作一综述。
唐栓王小云龚镭胡臻唐学军孟淼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
吲哚美辛栓对ERCP术后血清淀粉酶、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吲哚美辛栓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血清淀粉酶、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5例需行ERCP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或梗阻性黄疸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0),两组均进行ERCP治疗,观察组于术前30 min给予吲哚美辛栓50 mg肛塞。检测术前、术后6h以及术后24h血清淀粉酶,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白细胞介素-4(IL-4),T细胞亚群:CD3^+、CD4^+、CD8^+,计算CD4^+/CD8^+。结果:两组术后6、24h血清淀粉酶均较术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术后6、24h血清淀粉酶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24h血清促炎因子IL-6、TNF-α先升高后降低,且显著高于术前;两组术后6、24h血清抗炎因子IL-10、IL-4逐渐升高,且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6、24h相同时间点比较发现,观察组抗炎因子IL-10、IL-4显著升高,促炎因子IL-6、TNF-α显著降低,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6、24h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先降低后升高,且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24hCD3^+、CD4^+、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哚美辛栓可以降低ERCP术后血清淀粉酶,减轻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
彭晓斌王小云吴高珏胡臻唐栓龚镭
关键词:吲哚美辛栓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淀粉酶炎症因子
自身抗体阴性的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1例报告被引量:2
2019年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组病因不明、免疫介导的肝损伤,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1],其患病率分别为25/10万~40/10万、17/10万及0.9/10万~1.3/10万[2-4]。临床上有小部分患者同时或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具有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的临床、生化、免疫及组织学特征时称为重叠综合征[5],报道较多的主要有AIH/PBC、AIH/PSC两种类型。AIH/PBC重叠综合征存在于8%~10%的AIH或PBC患者中[6-7],AIH/PSC重叠综合征存在于6%~8%的AIH或PSC患者中,且患者多为儿童、青少年和年轻人[8-9],PBC/PSC重叠综合征仅有个案报道[10]。现报道1例确诊为AIH/PBC/PSC三重叠综合征患者。
孟淼胡臻龚镭陆忠华彭晓斌唐学军王小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