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运莲
- 作品数:92 被引量:357H指数:10
- 供职机构:湖北省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西医结合科研计划课题湖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理学语言文字更多>>
- 加味左金丸对大鼠胃癌前病变胃黏膜EGFR、VEGF、C-met、Bcl-2、P53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6
- 2006年
- 目的:观察加味左金丸对大鼠胃癌前病变胃黏膜EGFR,VEGF,C-met,Bcl-2,P5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NNG,0.3 g/L雷尼替丁、56℃ 150 g/L盐水、8.5 g/L脱氧胆酸钠、400 mL/ L乙醇、饥饱失常等多因素造模,存活的43只大鼠随机分为自然恢复组、维甲酸组、加味左金丸高、中、低剂量组,各组大鼠作相应的处理后,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 EGFR,VEGF,C-met,Bcl-2,P53表达水平.结果:加味左金丸高、中组EGFR(25.0%,0 vs 100%,P<0.05,P<0.01),中、低组VEGF(12.5%, 25.0% vs 100%,均P<0.05)、以及高、中、低组Bcl-2蛋白(12.5%,0,25.0% vs 100%,P<0.01 或P<0.05)阳性率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维甲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加味左金丸各组C—met蛋白阳性率与自然恢复组、维甲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未见P53表达.结论:加味左金丸通过下调EGFR,VEGF, Bcl-2蛋白表达而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进而发挥治疗大鼠胃癌前病变的作用.
- 胡运莲姜楠谭大琦
- 关键词:加味左金丸胃癌前病变EGFRVEGFC-METBCL-2
- 加味左金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被引量:16
- 2007年
- 史海霞胡运莲
-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疗法加味左金丸
- 从中医角度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若干问题的探讨被引量:8
- 2020年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瘟疫”范畴。本病初起邪在肺卫,继而肺脾同病,波及阳明,病邪不解,热入营血,气血同病。病位主要在肺,易致正气亏耗,心、肝、肾等多脏受损。病机核心为疫毒闭肺,病理因素涉及湿、痰、热、毒、瘀、虚。治疗策略总以祛邪为要,同时不忘顾护脾胃,通过中医四诊,结合理化检查指标和临床分型,精准施治,提高治愈率,防止肺纤维化,减少重症化,降低死亡率。
- 申艳慧张露林敏陆敏胡运莲沈洪
- 关键词:瘟疫疫毒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
- 李时珍《本草纲目》论治泄泻特色浅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文章对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关泄泻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李时珍在论治泄泻时具有一定特色:首先创新了泄泻的分类治疗;第二系统总结了泄泻的药物治疗方法;第三重视泄泻的外治法;第四注重食疗在泄泻中的应用;第五重视药物、食物致泄的预防,对于我们临床论治泄泻病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 涂华苏成霞聂璐胡运莲
- 关键词:本草纲目药物治疗
- 加味左金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 目的:观察加味左金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并比较轻、中、重不同萎缩程度以及伴肠上皮化生(IM)、不典型增生(ATP)时的疗效差别.结论:加味左金丸治疗CAG在改善症状、萎缩、肠上皮化生(IM)和阴转HP方...
- 胡运莲
-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中医药疗法加味左金丸
- 文献传递
- 122例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
-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出血(UGIB)的流行病学特征、病因构成、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以提高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脾胃病科所收治的UGIB患者的临床...
- 胡运莲张文沙
-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回顾性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
- 春季祛火 要对症下药
- 2008年
- 春季气候干燥,“上火”成了多发病。身边不少人口角发炎、眼睛干涩发红.甚至大便干结.小便发黄.牙龈、咽喉肿痛等.这时他们都会选择服用祛火药。但不少人说,吃了不少消火药,火却没有消下去。在此告诉大家.服药祛火也要对症.
- 胡运莲
- 关键词:对症下药大便干结眼睛干涩咽喉肿痛
- 连朴饮加味方联合四联补救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及肠道微生态分析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探究连朴饮加味方联合四联补救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及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我院初次根除幽门螺杆菌失败的76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枸橼酸铋剂+阿莫西林+呋喃唑酮(14d)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连朴饮加味方(2次/d×14d),后续连朴饮加味方(2次/d×14d)治疗,观察两种方案的疗效及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70例患者中治疗组Hp根除率的符合方案(PP)与意向治疗(ITT)分析分别为89.19%、86.84%,对照组为84.85%、73.68%,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服药2周、停药2周、停药4周后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显著低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在改善口黏且苦、肢体困重、口臭、脘腹饱胀单向症状疗效上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P<0.05)。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对照组物种丰度、多样性在停药2周时明显下降,停药4周、8周、11周均高于停药2周时,停药11周时高于根除前;在属水平,对照组在停药8周时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粪球菌属(Coprococcus)显著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停药2周时物种、多样性与根除前无明显差异,且在停药2周、4周时物种丰度均高于根除前,同时有益菌属毛螺菌属(Lachnospira)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停药2周、4周、8周、11周时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比值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结论连朴饮加味方联合四联可作为Hp根除失败有效的补救方案,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连朴饮加味方可能通过促进有益菌菌群生长,减少有害菌,提高B:F值调节肠道菌群失衡,以缓解胃肠道症状。
- 黄超群黄超群黄超群吕文亮魏沙高清华张思依段妍君胡运莲苏成霞孙玉洁张娟丽章茜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肠道微生态
- 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脾胃湿热证探讨“湿热生虫”理论
- 西医治疗幽门螺杆菌(Hp)面临着抗生素耐药致使Hp的根除率下降的问题,临床上使用中医药根治Hp效果较佳,结合中医对脾胃湿热的认识,以及古书中的关于虫的记载,提出'湿热生虫'这一理论,此理论可为临床根治Hp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 文娜胡运莲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脾胃湿热
- 文献传递
- “肺炎1号”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分析“肺炎1号”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疗效。方法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使用“肺炎1号”治疗的173例COVID-19患者作为“肺炎1号”治疗组,单纯使用西医常规治疗的105例患者作为西医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关指标,包括临床症状、退热时间、核酸转阴时间、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肺部CT、病情转归等。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发热、乏力主要症状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西医对照组治疗后咳嗽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肺炎1号”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西医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改善患者乏力、咳嗽方面,“肺炎1号”治疗组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P<0.05)。治疗后西医对照组咽部不适、纳差、呼吸困难、胸闷、恶寒、头晕、头痛症状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炎1号”治疗组咽部不适、纳差、呼吸困难、胸闷、呕吐、恶心、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大便稀溏、恶寒、头晕、头痛、鼻塞、流涕、打喷嚏症状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西医对照组相比,在改善咽部不适、纳差、呕吐、恶心方面“肺炎1号”治疗组更为明显(P<0.05)。在症状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后均明显降低,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炎1号”治疗组治疗后优于西医对照组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肺炎1号”治疗组治疗后与西医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C反应蛋白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肺炎1号”治疗组治疗后与西医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 王林群巴元明贺朝雄李伟男李伟男陶然左新河陶然石全吴霞周忠明王小琴张雪荣石全胡刚明陆定波余昪昪
- 关键词: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