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航

作品数:52 被引量:481H指数:11
供职机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1篇死亡率
  • 10篇肿瘤
  • 9篇死因
  • 9篇发病
  • 8篇发病率
  • 5篇污染
  • 5篇恶性
  • 5篇恶性肿瘤
  • 4篇时间序列
  • 4篇死因顺位
  • 4篇维吾尔族
  • 4篇流行病
  • 4篇流行病学
  • 4篇疾病负担
  • 3篇血管
  • 3篇影响因素
  • 3篇逐日
  • 3篇污染物
  • 3篇慢性病
  • 3篇宫颈

机构

  • 52篇广州市疾病预...
  • 5篇中山大学
  • 5篇广州医科大学
  • 4篇暨南大学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广东省疾病预...
  • 2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东药科大学

作者

  • 52篇董航
  • 31篇李科
  • 29篇林国桢
  • 17篇李燕
  • 15篇刘华章
  • 12篇周琴
  • 9篇梁颖茹
  • 9篇杨琼英
  • 9篇许欢
  • 8篇沈纪川
  • 8篇宋韶芳
  • 8篇张周斌
  • 7篇杨智聪
  • 6篇梁伯衡
  • 4篇潘冰莹
  • 4篇刘翔翊
  • 3篇林国帧
  • 3篇吴雪霁
  • 3篇秦鹏哲
  • 3篇郝元涛

传媒

  • 7篇疾病监测
  • 7篇中国肿瘤
  • 6篇中华流行病学...
  • 4篇实用预防医学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环境与健康杂...
  • 2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中国慢性病预...
  • 2篇华南预防医学
  • 2篇中华肿瘤防治...
  • 2篇中华疾病控制...
  • 2篇环境卫生学杂...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热带病与寄生...
  • 1篇国际病毒学杂...

年份

  • 5篇2023
  • 6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9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州市中心城区冬季大气PM2.5污染状况与居民每日死亡的关系被引量:27
2015年
目的了解2013年广州市中心城区冬季PM2.5污染特征及其对居民死亡的影响。方法于2013年11和12月,每月10—16日采集广州中心城区大气PM2.5样本,分析样本中的12种金属元素(Pb、Mn、Al、Cd、Cr、Sb、As、Be、Hg、Ni、Se、Ti)、4种无机水溶性离子(NO3-、SO42-、NH4+和Cl-)和16种多环芳烃(PAHs);收集2013年度中心城区的大气PM2.5日平均浓度和2013年居民的每日死亡数据,利用广义相加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大气PM2.5日平均浓度与居民非意外总死亡、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结果 PM2.5中,无机水溶性离子质量所占比例最高(38.29%),其中NO3-平均浓度最高(14.42μg/m3),其次是SO42-(13.94μg/m3);金属成分中Al的含量最高(239.99 ng/m3),其次是Pb(138.15 ng/m3);多环芳烃中苯并[b]荧蒽(Bb F)的含量最高(3.96 ng/m3),其次是荧蒽(Flu)(3.61 ng/m3),苯并[a]芘(Ba P)为2.89 ng/m3。时间序列分析显示,大气中PM2.5浓度在滞后1d时非意外总死亡的健康效应最大,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居民非意外总死亡率升高1.20%(95%CI:0.63%~1.77%);在滞后3 d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效应最大,PM2.5每升高10μg/m3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升高1.41%(95%CI:0.62~2.21%),未发现PM2.5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有显著的影响(lag0~lag3)。结论广州市中心城区大气PM2.5吸附的无机水溶性离子以NO3-和SO42-为主,PM2.5浓度的升高会引起相关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增加。
石同幸董航杨轶戬蒋琴琴胡国媛冯文如吕嘉韵林华亮
关键词:PM2.5多环芳烃
广州市大气NO_(2)污染对暴露人群不同疾病死亡的影响被引量:7
2022年
通过收集广州市2011~2015年6种疾病(非意外因素、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逐日死亡人数、逐日NO_(2)浓度以及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探讨了NO_(2)暴露对不同疾病死亡的影响(相对危险度,RR值)和累积滞后效应,并进一步采用分层分析方法解析了冷季(11月至次年4月)和暖季(5~10月)NO_(2)死亡风险的差异.结果表明,NO_(2)影响急促短暂,通常持续4d.当NO_(2)浓度升高10μg/m^(3),在Lag0-4d时,人群非意外死亡人数将上升2.18%(RR=1.0218;95%CI:1.0167,1.0270),在冷季与暖季分别上升2.6%(RR=1.0260;95%CI:1.0191,1.0328)与0.57%(RR=1.0057;95%CI:0.9952,1.016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不同疾病中,NO_(2)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响最大.因而NO_(2)仍然为广州地区人群健康重要的危险因素,需要加强NO_(2)排放的控制与治理,并且加强冷季健康风险预警以保护公共健康.
蔡东杰杨军黄琳陈素娟赵文龙董航林国帧王伯光
关键词:广义相加模型
广州市城区2004~2010年儿童恶性肿瘤流行特征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描述广州市城区2004~2010年0~14岁儿童恶性肿瘤发病死亡情况及人群特征分布。[方法]通过医院报卡和主动收集病案系统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广州市162家医院2004~2010年入院的所有肿瘤患者资料,ICD-10编码范围为C00~C97。肿瘤病理诊断(MV%)为79.7%。[结果]广州市2004~2010年儿童新发恶性肿瘤病例772例,发病率为19.00/10万(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0.43/10万和17.35/10万);肿瘤死亡病例178例,死亡率为4.38/10万(男性和女性分别为4.36/10万和4.40/10万)。儿童发病和死亡前3位肿瘤均是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恶性淋巴瘤。[结论]广州市城区0~14岁儿童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需进一步完善儿童恶性肿瘤监测工作。
周琴李科李海麟林国桢沈纪川董航
关键词:儿童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
2006和2009年广州市儿童血铅水平调查被引量:6
2011年
为了解2006—2009年广州市儿童血铅水平的变化情况,分别于2006和2009年在广州市幼儿园、小学及医院儿保科就诊者中抽取志愿检测者,经家长或监护人知情同意后抽取静脉血2 ml,分别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或钨舟原子吸收分析仪检测血铅水平。结果显示,2006年检测的2 373名2~12岁儿童中,血铅平均值为60.7μg/L,血铅超标60人,占2.5%;2009年检测的3 227名0~6岁儿童中,血铅平均值为46.0μg/L,血铅超标78人,占2.4%。2009年检测的2~6岁儿童比2006年同年龄组儿童平均血铅水平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9.491,P<0.001)。2次血铅测定结果均为男童高于女童(P<0.05),2006年郊区儿童血铅水平高于市中心区和郊县(P<0.05),2009年郊县儿童血铅水平高于市中心区和郊区(P<0.05)。可见广州市儿童血铅水平3年间有所下降。
林国桢杜琳李科潘冰莹刘翔翊周琴董航
关键词:儿童血铅水平铅中毒
2010-2019年广州市居民健康调整期望寿命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2010-2019年广州市期望寿命和健康调整期望寿命(HALE)的时空分布,量化不同病因及其后遗症对健康的综合影响。方法利用2010-2019年广州市CDC的死因监测数据和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公开数据,基于寿命表法和沙利文法分别估算期望寿命和HALE,以伤残损失寿命年折合法计算去病因健康调整期望寿命。使用Joinpoint对数线性回归分析时间趋势,并描述空间分布。结果2019年,广州市居民期望寿命为82.9岁(男性80.1岁,女性85.9岁),HALE为75.6岁(男性74.0岁,女性77.3岁)。中心城区相对城区边缘有更高的期望寿命和HALE,且期望寿命与HALE的差值更小。2010-2019年,广州市居民期望寿命和HALE整体呈上升趋势。全市期望寿命增加2.8岁[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0.4,95%CI:0.3~0.4],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2.8岁和2.9岁;全市HALE增加2.4岁(AAPC=0.3,95%CI:0.3~0.4),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2.5岁和2.2岁。因传染性疾病、孕产妇疾病、新生儿疾病和营养疾病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为6.2年(AAPC=-4.2,95%CI:-5.3~-3.1),因非传染性疾病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为14.7年(AAPC=1.6,95%CI:0.9~2.3),因伤害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为6.3年(AAPC=-3.5,95%CI:-4.5~-2.6)。其中,因肌肉骨骼疾病、皮肤和皮下疾病、心血管疾病、营养不良、糖尿病和肾脏病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高居前5位。结论2010-2019年广州市居民期望寿命和HALE稳定增长,但城区边缘居民的生命质量低于中心城区。非传染性疾病是健康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需根据地域特征制定健康政策和防治措施,针对重点疾病合理分配社会医疗资源,以降低其疾病负担。
席俊彦陈远源林晓董航梁伯衡张昱勤陈丽嫦罗傲秦鹏哲郝元涛
关键词:生命质量疾病负担
广州市2004—2011年女性乳腺癌发病流行趋势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分析2004--2011年广州市发性乳腺癌的发病现况和时间变化趋势,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广州市恶性肿瘤病例登记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广州市2004—2011年发性乳腺癌发病资料,计算发病率,并采用Segi’s世界标准人口进行标化。采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4.2.0.2统计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并对其进行时间趋势分析。结果2004—2011年广州市共报告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14279例,乳腺癌发病粗率从2004年的46.29/10万上升到2011年的51.49/10万,增加了11.23%,APC为1.62%(95%CI:0.30%~2.90%)。广州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出现2个发病高峰,第1个高峰出现在50—54岁之间,另1个高峰出现在70—74岁之间,并且绝经前峰值明显高于绝经期后。55—59和75—79岁年龄组的APC分别是2.99%(95%CI:0.01%-6.01%)与4.36%(95%CI:2.15%~6.53%)。结论广州市乳腺癌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应加强乳腺癌的防治研究,尤其对中年女性乳腺癌防控工作亟待加强。
宋韶芳李科林国桢李燕董航梁颖茹许欢王穗湘刘华章
关键词:乳腺肿瘤流行病学发病率
广州市2015-2016年50~74岁社区人群大肠癌筛查结果分析被引量:26
2018年
目的 分析广州市开展现行大肠癌筛查策略的效果。方法 收集、整理2015-2016年广州市大肠癌筛查数据,评价问卷调查、便隐血检查和全结肠镜检查的筛查效果。结果 2015-2016年广州市50~74岁重点人群完成初筛220 834人,初筛阳性37 040例(16.77%)。全结肠镜检7 821人,肠镜检查顺应率为21.12%(7 821/37 040)。发现各类肠道病变4 126例(52.76%),其中进展性腺瘤614例(7.85%)、伴中/重度异型增生的其他病变73例(0.93%),大肠癌230例(2.94%);各类病变中男性检出率均高于女性(P〈0.01)。病变早诊率为87.24%;筛查发现早期癌99例,占总大肠癌的46.26%。大肠癌筛查发现率为104.15/10万,明显高于相应年龄段(50~74岁)大肠癌监测发病率81.18/10万(P〈0.001),表现为≤69岁年龄段大肠癌发现率明显高于相应发病率,≥70岁年龄段则相反。结论 广州市大肠癌筛查策略可以发现大肠癌高危人群,提高全结肠镜病变检出率、癌前病变早诊率和早期大肠癌的诊断比例,≤69岁人群受益高于70~74岁人群,是大肠癌筛查重点关注人群,应需进一步促进高危人群肠镜检查顺应性。
李燕刘华章梁颖茹林国桢李科董航许欢王鸣
关键词:大肠癌
广州市8起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假阳性事件原因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对广州市8起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假阳性事件检测情况及其原因进行分析,针对性提出防控建议,助力新冠疫情的精准防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和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应用Excel 2016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使用构成比等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8起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假阳性事件涉及8家不同检测单位,波及个案19例,个案密接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其中3起为新冠疫苗核酸污染样本造成的个案核酸初筛假阳性事件,1起为高校实验室新冠病毒基因片段污染造成的个案核酸筛查假阳性事件,3起为新冠核酸检测初筛快检方法误差造成的假阳性事件,1起为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其他误差造成。结论新冠疫苗接种单位疫苗污染和实验室新冠核酸初筛使用快检方法误差是本次新冠病毒假阳性事件的主要原因。建议在疫情处置中新冠核酸快检方法仅作为辅助判断;核酸采样点需对可能存在疫苗污染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防控;新冠病毒相关实验室应严格做好生物安全相关工作。
陈纯董航李科李意兰李晓宁毕华刘芳华景钦隆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假阳性
广州市宫颈癌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调查广州市宫颈癌患者生存质量,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中文版宫颈癌生存质量评估量表(FACT-Cx)对237名从广州市癌症登记数据库中随机抽取的女性宫颈癌患者进行调查,使用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评估关联。结果认为获得了医生更多关注的患者总的生存质量得分更高(OR=4.65,95%CI:1.69-12.87),有更高的生理状况评分(OR=5.88,95%CI:2.17-16.06),更高的社交状况评分(OR=5.88,95%CI:2.16-16.05),更高的情感状况评分(OR=4.77,95%CI:1.93-11.89),更高的功能状况评分(OR=5.26,95%CI:1.91-14.53)。知道全部或大部分病情的患者相比不知道病情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更高(OR=2.36,95%CI:1.05-5.34)。结论医患关系,主要是医生的态度,而不是患者的参与,是宫颈癌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有效的干预需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沈纪川周琴林国桢李科董航宋韶芳
关键词:宫颈癌影响因素
2010—2020年广州市人群疾病负担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评价2010―2020年广州市人群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分析其性别和年龄差异。方法使用2010―2020年广州市死因监测数据和人口学数据测算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分析DALY的变化趋势。结果2020年广州市男女粗死亡率分别为640.87/10万人和464.49/10万人,主要死因为心血管疾病、肿瘤和慢性呼吸道疾病。2010―2020年,男性心血管疾病上升为疾病负担首位,肌肉骨骼疾病、皮肤和皮下疾病、意外伤害和营养不良的疾病负担顺位上升。女性心血管疾病保持疾病负担首位,肌肉骨骼疾病、营养不良、神经失调、意外伤害、皮肤和皮下疾病的疾病负担顺位上升。男性和女性的总DALY基本保持不变,但粗率和中标率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组的疾病负担顺位有所差异。结论2010―2020年广州市疾病负担以非传染性疾病为主,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的疾病负担模式具有各自特征。应结合城市层面的主要健康问题,探明危险因素,针对重点人群疾病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
席俊彦董航林晓张艳霞陈远源秦鹏哲梁伯衡郝元涛
关键词:疾病负担疾病监测伤残调整寿命年死亡率非传染性疾病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