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颖雪

作品数:140 被引量:303H指数:9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大连市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核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7篇期刊文章
  • 61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5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61篇心房
  • 49篇房颤
  • 48篇心房颤动
  • 30篇起搏
  • 29篇消融
  • 28篇心脏
  • 28篇静脉
  • 23篇肺静脉
  • 15篇心律
  • 14篇心电
  • 14篇右心
  • 14篇射频消融
  • 14篇迷走
  • 14篇迷走神经
  • 12篇电图
  • 12篇心电图
  • 12篇心律失常
  • 11篇导管消融
  • 9篇导管
  • 9篇血栓

机构

  • 132篇大连医科大学...
  • 8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大连市友谊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沧州市中心医...
  • 1篇大化集团有限...
  • 1篇大连大学附属...
  • 1篇大连市第三人...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辽宁省盘锦市...
  • 1篇瓦房店市第三...
  • 1篇安徽省淮南市...

作者

  • 140篇董颖雪
  • 110篇高连君
  • 104篇杨延宗
  • 96篇张树龙
  • 91篇夏云龙
  • 81篇尹晓盟
  • 59篇常栋
  • 38篇林治湖
  • 22篇王莹琦
  • 21篇杨东辉
  • 19篇丛涛
  • 13篇刘金秋
  • 13篇张荣峰
  • 13篇王楠
  • 13篇李世军
  • 12篇李国草
  • 9篇赵宏伟
  • 8篇贾静静
  • 6篇黄立萍
  • 6篇于晓红

传媒

  • 23篇中华心律失常...
  • 9篇中国心脏起搏...
  • 8篇中华心血管病...
  • 5篇中华医学会心...
  • 4篇中国循环杂志
  • 4篇中华老年多器...
  • 4篇中华临床医师...
  • 3篇上海医学
  • 3篇大连医科大学...
  • 3篇中华医学会心...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2篇实用心电学杂...
  • 2篇中国医师进修...
  • 2篇中国医药导报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高血压杂志
  • 1篇临床心电学杂...
  • 1篇海南医学
  • 1篇辽宁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11篇2015
  • 28篇2014
  • 12篇2013
  • 20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2篇2008
  • 8篇2007
  • 8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1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射频消融触发室颤的室早治疗室颤:附一例报道
患者女性,14岁,反复晕厥发作,经动态心电图检查证实为与室颤发生时间一致的心源性晕厥。心室颤动全部由同形的右室流出道室早触发。经射频消融室早,随访16个月无晕厥发生。提示射频消融室早进而消除室颤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治疗手段。
董颖雪张树龙高连君杨东辉杨延宗林治湖
关键词:心源性晕厥病例分析心室颤动
文献传递
右心耳梳状肌在房性心律失常中作用
目的在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时,电刺激或导管机械刺激三尖瓣环与右心耳交接处常可诱发短阵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房颤动。而对这一局限区域内电生理特性进行系统的研究尚少。本文对其不应期及易感窗口进行分析,并对正常心脏的解...
张树龙董颖雪高连君李世军林治湖杨延宗
关键词:右心耳心律失常自主神经
文献传递
心脏超声及X线对右室起搏电极定位的比较
2012年
目的通过比较体表心电图起搏QRS波群的时限,判断心脏超声和传统X线透视对右室起搏部位的定位差异。方法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60例,固定角度的X线下将右室起搏部位分成高位间隔、低位间隔和心尖部三组。心脏超声对上述患者重新定位,同样进行上述分组。比较这两种方法对起搏部位定位的差异及两种评价方法起搏QRS波群时限的差异。结果(1)心脏超声与X线评价电极位置为间隔部患者QRS时限分别为0.133±0.008 s和0.141±0.009 s,前者较后者明显缩短(P<0.05)。两种方法评价为非间隔的患者QRS时限分别为0.161±0.011 s和0.163±0.012 s,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两种方法评价为高位间隔组的QRS时限无显著差异(0.136±0.009 s vs 0.134±0.008 s,P>0.05)。X线评价为低位间隔组的QRS时限较心脏超声评价为低位间隔组长(0.149±0.010 s vs 0.133±0.011 s,P<0.05)。(2)X线定位于间隔的40例心脏彩超下可见电极位于右室间隔31例,非间隔部位9例(其中包括2例位于右室游离壁,7例位于右室心尖部),两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X线评价为间隔而超声评价为非间隔的9例患者QRS时限,与X线和超声均评价为间隔的31例患者QRS时限比较为0.163±0.010 s vs 0.133±0.008 s(P<0.05),两组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心脏超声与X线透视对右室起搏部位的判断存在差异,超声对右室起搏电极位置的评价明显优于X线。
王晓东臧小彪张树龙王野王小会侯丽娜何明哲常栋尹晓盟董颖雪夏云龙高连君杨延宗
关键词:起搏器心脏超声X线透视QRS波群时限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的心电图学特点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心电图学特点来确定起搏电极的植入位置。方法 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入选我院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75例。起搏部位分为心尖部及室间隔部。在右前斜30°将右心室间隔...
贾静静张树龙高连君夏云龙董颖雪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三尖瓣反流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研究心脏起搏器植入后三尖瓣反流(TR)程度的发生率及进展情况,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行单/双腔永久心脏起搏器的超声心动图资料完整患者147例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手术前后TR程度的变化,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新发反流组术前右心室内径更大[(21.50±4.60)mm对(19.45±3.40)mm,P=0.018]。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前TR程度越轻,术后TR进展比例越高(OR=0.07,95%CI0.01-4).64,P=0.018),术前右心室内径越大,术后TR进展比例越高(OR=1.167,95%CI1.01~1.35,P=0.040)。结论术前TR程度可作为右心室电极导线植入后TR进展的一个预测因素;术前右心室大小与TR进展及新发均相关,术前右心室越大,术后TR进展及新发比例越高。
李国草李莹高连君夏云龙尹晓盟常栋于晓红从涛王莹琦董颖雪
关键词:三尖瓣闭锁不全
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Carto标测下左心房不同部位
目的探讨持续性房颤Carto标测下不同部位低电压区面积,为评价射频消融手术终点及效果提供参考,进一步通过随访低电压区面积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并为房颤复发原因提供新的可能性,方便临床的预测及治疗。方法随机选取20例持续性...
李亚文张树龙高连君董颖雪夏云龙
肺静脉隔离对迷走神经功能及心房颤动易感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研究肺静脉隔离(PVI)对犬的心房迷走神经功能及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易感性的影响。方法9条成年杂种犬,全麻下行颈交感-迷走神经干剥离术。静脉应用美托洛尔阻断交感神经活性。分别于肺静脉消融前后在基础状态及迷走神经刺激时测量窦性周长(SCL)、右心耳(RAA)、左心耳(LAA)、冠状静脉窦近端(CSp)和冠状静脉窦远端(CSd)的不应期(ERP)及心房易感窗口(VW)。结果①PVI前迷走神经刺激能明显降低SCL(P<0.001),PVI后迷走神经刺激对SCL影响较小(P>0.05)。②PVI前,迷走神经刺激能明显缩短心房各部位ERP(P均<0.05)。PVI后,迷走神经刺激对心房ERP的影响较小(P均>0.05)。③PVI前后基础状态下测得的VW无变化。PVI后迷走神经介导的房颤诱发率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PVI能导致迷走神经介导的窦房结抑制、心房不应期缩短能力及房颤易感窗口增加能力明显下降。
赵宏伟张树龙董颖雪高连君尹晓盟杨东辉夏云龙林治湖杨延宗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肺静脉迷走神经
上腔静脉隔离对迷走神经功能及心房颤动易感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通过分析迷走神经调节的心房电生理指标(心房有效不应期及心房颤动易感窗口)的变化,间接揭示上腔静脉(SVC)隔离对犬的心房迷走神经功能及心房颤动(房颤)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9条成年杂种犬,全身麻醉下行颈交感-迷走神经干剥离术。经右颈内静脉穿刺放置冠状静脉窦导管,经股静脉穿刺放置右心室导管(行临时右心室起搏)、环状标测导管(Lasso 导管)及消融导管。静脉应用美托洛尔阻断交感神经活性。分别于 SVC 隔离前后在基础状态及迷走神经刺激时测量右心耳(RAA)、冠状静脉窦近端(CSp)和冠状静脉窦远端(CSd)的不应期(ERP)、心房易感窗口(VW)及窦性周长(sCL)。结果 (1)窦性周长的变化 SVC 隔离前迷走神经刺激明显缩短 SCL[(65.78±28.49)次/min vs(142.67±15.42)次/min,P<0.001],SVC 隔离后基础状态及迷走神经刺激下 SCL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4.89±19.19)次/min vs(114.33±31.41)次/min,P>0.05]。(2)有效不应期的变化SVC 隔离前,迷走神经刺激下测得的心房 ERP 较基础状态下明显缩短[右心耳(RAA)分别为(51.11±18.33)ms vs(101.11±27.59)ms;CSd 分别为(56.67±22.36)ms vs(98.89±14.53)ms;CSp 分别为(48.89±25.22)ms vs(101.11±12.69)ms,P<0.001]。SVC 隔离后,迷走神经刺激所致的心房 ERP缩短的能力明显下降[RAA 分别为(94.40±16.70)ms vs(94.44±16.67)ms;CSd 分别为(89±15)msvs(96.7±18.0)ms;CSp 分别为(93.3±18.7)ms vs(98.9±20.3)ms,P>0.05]。(3)心房易感窗口的变化 SVC 隔离前后基础状态下测得的 VW 无变化。SVC 隔离后迷走神经刺激时测得的 VW 较隔离前明显降低[RAA 分别为(6.67±11.18)ms vs(21.11±20.88)ms,CSd 分别为(8.89±14.52)ms vs(16.66±23.97)ms,CSp 分别为(2.22±6.67)ms vs(22.22±18.55)ms,P<0.05]。结论 SVC 隔离能导致迷走神经介导的窦房结抑制、心房不应期缩短能力及房颤易感窗口增加能力明显下降。提示SVC 隔离可导致心房局部去神经反应,抑制迷走神经介
张树龙肖明董颖雪高连君尹晓盟杨东辉夏云龙林治湖杨延宗
关键词:心房颤动上腔静脉迷走神经
不同起搏模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脏重构及远期预后影响的随访观察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评价单腔起搏(VVI)和双腔起搏(DDD)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脏重构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3年1月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的随访资料,评价VVI和DDD两种不同起搏方式患者左心系统重构与瓣膜反流、心脏功能、血栓与心房颤动事件发生率、病死率等影响情况。结果对DDD组患者57例和VVI组患者59例,长期随访(97±27)个月、(107±44)个月发现,DDD组患者左心房、左心室内径同术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5)mm比(35±5)mm,P=0.07;(47±7)mm比(47±5)mm,P=0.32],三尖瓣反流率显著增加(42.1%比10.5%,P〈0.01);VVI组左心房[(45±12)mm比(39±12)mm,P〈0.01]、左心室[(53±11)mm比(50±9)mm,P=0.01)]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明显增加且三尖瓣反流率(42.4%比16.9%,P〈0.01)显著增加;DDD组[(57±7)%比(59%±9)%,P=0.11]和VVI组患者末次随访左心室射血分数[(53±10)%比(56±11)%,P=0.05]同术前比无明显变化;末次随访时DDD组和VVI组心房颤动发生率(5.4%比22.0%,P=0.14)、再住院率(26.3%比33.9%,P=0.08)和病死率(10.5%比11.9%,P=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起搏模式均不能阻止心脏电重构与机械重构的发生。提示现有的房室顺序起搏模式基础上,有必要寻求更加生理性的起搏部位或最小化心室起搏、优化房室间期等方式提高患者的预后。
董颖雪郭萌杨延宗高连君查咏梅解泽宙张树龙孙颖慧王莹琦夏云龙Javin Boodhna
关键词:起搏器心律失常心脏重构
心室起搏依赖的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希氏束起搏与传统起搏对心脏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心室起搏依赖的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希氏束起搏(HBP)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心室起搏依赖(心室起搏比例高于40%)而植入永久起搏器且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132例。HBP成功者44例为HBP组,传统起搏组88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QRS时限、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指标及起搏器参数的变化情况;根据基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再将各组患者分为射血分数保留(HFpEF,LVEF≥40%)患者及射血分数降低(HFrEF,LVEF<40%)患者,再次评价两类患者中HBP和传统起搏的心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术前比,HBP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QRS时限缩短、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LVEF升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减小、二尖瓣反流(MR)程度减轻、左心房内径(LAD)缩小(P均<0.05);传统起搏组三尖瓣反流(TR)程度较术前加重(P<0.05),LVEF、LVEDD、MR程度、LAD均较术前无显著改善(P均>0.05)。132例患者中有HFrEF患者47例,其中HBP组20例,传统起搏组27例,HBP组HFrEF患者术后QRS时限缩短、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LVEF升高、LVEDD减小、MR和TR程度均减轻、LAD缩小(P均<0.05);传统起搏组HFrEF患者QRS时限延长(P<0.05)。HFpEF患者共85例,其中HBP组24例。HBP组HFpEF患者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P<0.05);而传统起搏组HFpEF患者的LVEF较术前下降、MR和TR程度均加重(P均<0.05)。结论:对于心室起搏依赖的心力衰竭患者,与传统起搏相比,HBP均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这些临床益处在射血分数减低的患者中更为显著。
陈莹董颖雪刘飞李国草张荣峰王楠尹晓盟高连君夏云龙
关键词: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心力衰竭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