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晓东

作品数:35 被引量:95H指数:7
供职机构: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广州市中医药科技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细胞
  • 11篇血小板
  • 11篇白血
  • 11篇白血病
  • 9篇血小板减少
  • 9篇化疗
  • 9篇急性
  • 6篇肿瘤
  • 5篇疗效
  • 5篇淋巴
  • 5篇骨髓
  • 5篇干细胞
  • 4篇血小板减少症
  • 4篇造血
  • 4篇造血干
  • 4篇造血干细胞
  • 4篇化疗后
  • 3篇血小板减少性...
  • 3篇造血干细胞移...
  • 3篇髓系

机构

  • 35篇广州医学院第...
  • 3篇广州医学院第...
  • 2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广东药学院附...

作者

  • 35篇蔡晓东
  • 34篇庞缨
  • 27篇叶絮
  • 25篇冯莹
  • 16篇谭获
  • 13篇刘凌
  • 12篇赖毅妍
  • 9篇冯莹
  • 9篇周旭红
  • 7篇谢玮
  • 5篇华佳叶
  • 4篇李澄宇
  • 3篇刘泽霖
  • 3篇刘敏涓
  • 1篇褚建新
  • 1篇沈志祥
  • 1篇陈安薇
  • 1篇胡燕怡
  • 1篇曾波航
  • 1篇钟莉

传媒

  • 7篇血栓与止血学
  • 3篇广州医学院学...
  • 2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临床医学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新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医院用药...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年份

  • 3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 4篇1998
  • 1篇1997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白血病体外药敏试验的实验研究
2002年
化疗是急性白血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应ATT法对白血病细胞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对判断急性白血病患者对联合化疗的敏感性,观察体外药敏结果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对临床选择敏感的化疗方案,施行个体化治疗,提高临床缓解率具有重要意义.
赖毅妍谭获冯莹蔡晓东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体外药敏试验化学疗法
干扰素-α、沙利度胺和羟基脲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沙利度胺和羟基脲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JAK2-V617F基因突变的作用.方法 对确诊为PV且JAK2-V617F阳性、BCR-ABL阴性患者45例,分成羟基脲+干扰素治疗组(A组)18例;羟基脲+沙利度胺治疗组(B组)17例;对照组(C组)为因各种原因无法使用干扰素或沙利度胺而单用羟基脲治疗组10例.以2年为观察期,分别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JAK2-V617F表达、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病理学改变,及脾脏大小的改变等指标.以比较三组方案的疗效.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和脾脏肿大程度均有改善,但三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后骨髓纤维化程度进展不明显,C组骨髓纤维化程度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2年后JAK2-V617F基因突变均无转阴.结论 羟基脲联用干扰素或沙利度胺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与单用羟基脲相比,血液学指标改善疗效相似,对JAK2-V617F基因突变均无明显疗效,但在抑制骨髓纤维化方面疗效显著.
刘凌庞缨冯莹叶絮周旭红蔡晓东谢玮
关键词: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疗效
升血小板胶囊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 :观察升血小板胶囊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临床及实验室确诊的ITP患者 ,将之随机分为 3组 :单用强的松、单用升血小板胶囊、强的松联用升血小板胶囊组。第 4组为强的松治疗无效再联用升血小板胶囊组。观察 4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观察时间为 12周 ,分组统计疗效。结果 :强的松组有效率为 93 33% ,升血小板胶囊组有效率为 93 75 % ,强的松和升血小板胶囊联用组有效率为 95 6 5 % ,强的松治疗无效再联用升血小板胶囊组有效率为 70 8%。结论 :升血小板胶囊对ITP的治疗有一定疗效 ,无明显不良反应。
刘凌冯莹庞缨叶絮蔡晓东谭获
关键词:升血小板胶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紫癜中药制剂
三氧化二砷、维甲酸联合化疗序贯治疗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长期疗效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总结三氧化二砷(As2O3)、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化疗的序贯巩固方案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远期疗效。方法对我院1996~2006年间诊断为APL的40例患者,缓解后用序贯方案进行巩固治疗的24例,回顾性地与单用维甲酸进行巩固治疗的16例作比较,随访时间至少超过5年,评价两组间的复发率及5年无病生存率的差异。结果接受序贯巩固治疗患者的复发率仅4%,单用维甲酸组复发率为26.6%,5年生存率两组分别为96%及81%。结论接受序贯巩固方案有利于减低APL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
庞缨蔡晓东叶絮李澄宇刘凌谢玮冯莹
关键词:砷剂维甲酸白血病序贯治疗
重组人白介素-11在急性重型再障促血小板生成作用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治疗急性重型再障的促血小板增殖作用及不良反应,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急性重型再障27例,除给予基础治疗和细胞因子(G-CSF、EPO)外,其中10例采用ATG+CSA/FK506联合免疫抑制方案治疗,分别在疗程的第5-47d起应用小剂量rhIL-11(20-25μg/kg·d-1),观察血小板计数、骨髓象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与仅采用ATG+CSA+细胞因子治疗组(n=15)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hIL-11组血小板恢复正常、骨髓获得缓解的时间明显缩短,PLT>20×109/L的平均时间为40.8±22.9d,PLT>100×109/L的平均时间为71.4±26.4d。人均输注血小板的次数显著减少。结论在应用ATG为主的联合免疫抑制方案治疗重型再障的基础上,rhIL-11与其他造血因子有协同作用,能增加缓解率。
冯莹叶絮庞缨蔡晓东谢玮赖毅妍周旭红谭获
关键词:白介素-11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
The role of lipo-prostaglandin E1and hemodialysis in preventing and treatmenting 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 (VOD) after allogeneic hem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正>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lipo-prostaglandin E1 in preventing and treatmenting hepatic veno-occlusive d...
华佳叶庞缨冯莹叶絮蔡晓东
文献传递
亚砷酸对JAK2V617F阳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亚砷酸(arsenic trioxide,ATO)在治疗JAK2V617F突变阳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例JAK2V617F阳性的MPN患者用亚砷酸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不同时期相应的血象变化以及JAK2V617F表达,并与单用羟基脲的对照组作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3个月及1年后,应用亚砷酸治疗组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3年后两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JAK2V617F的转阴率两组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亚砷酸作为一种诱导凋亡剂短期内可以有效地降低三系血细胞,但未有证据表明能降低MPN患者JAK2V617F的阳性表达,故长期疗效需更多的临床及实验观察。
庞缨蔡晓东刘凌周旭红
关键词:亚砷酸药物疗法骨髓增殖性肿瘤JAK2V617F突变
亚砷酸治疗老年恶性血液病的初步观察
2007年
目的探讨亚砷酸治疗老年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40例≥60岁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应用亚砷酸治疗(10mg/d,静脉滴注,28d为1疗程,如不良反应明显则改为14d短疗程,间隔14d后再用14d,2次为1疗程)。观察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完全缓解(CR)8例,其他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CR1例,部分缓解(PR)1例,未缓解(NR)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PR4例,NR2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CR1例,PR1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CR1例,PR2例,进步1例,无效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PR2例,进步2例,无效1例;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L)CR2例,PR2例;多发性骨髓瘤(MM)PR1例,进步1例。所有病例总有效率为75%。仅2例因严重肝损害、骨髓抑制而停药,无用亚砷酸相关死亡病例。结论对不能耐受强化疗的老年难治、复发的血液肿瘤患者,亚砷酸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相对较低。
庞缨冯莹蔡晓东叶絮沈志祥
关键词:亚砷酸老年人恶性血液病
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通过对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ATP)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分析,探讨AATP的诊断、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采集16例临床诊断为AATP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合患者的既往史、疾病进程和疗效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疗效组间年龄、血小板数、骨髓巨核细胞数、血小板相关抗体或自身抗体阳性率的差别。结果16例患者中既往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史者4例。4例用皮质激素治疗有效,1例切脾,4例加用环孢素A治疗有效,1例加用环磷酰胺有效,6例用上述治疗无效。3例转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1例转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激素的疗效与患者年龄、血小板数、巨核细胞数、血小板相关抗体或自身抗体阳性率无关。结论多数患者激素治疗无效,激素疗效与上述临床指标无关。激素治疗无效者加用环孢素A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首次发现部分AATP患者由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转化而来,提示免疫因素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长期随访发现部分病例可转化为其他血液系统疾病。
叶絮冯莹赖毅妍庞缨蔡晓东刘凌
关键词: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检查
血液肿瘤患者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抗凝血酶检测的意义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抗凝血酶(AT)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42例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观察对象,分初发组、缓解组、未缓解组、复发组,26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测定血浆中vWF、D-D、AT水平。结果(1)初发血液肿瘤患者血浆中vWF、D-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1);缓解组vWF、D-D明显低于初发、对照组;复发患者vWF再次明显升高,与正常组和初发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未缓解组vWF、D-D高于对照组和缓解组。(2)恶性肿瘤各组AT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疾病晚期AT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液肿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血浆vWF、D-D含量变化对病情和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血浆AT水平降低是反映病情危重的指标。
华佳叶冯莹庞缨蔡晓东周旭红赖毅妍
关键词: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凝血酶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