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膝关节置换术前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2012年 [目的]通过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前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个体化预测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可能性。[方法]2006年4月~2011年11月共309例(髋关节病变113人、膝关节病变196人)接受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无DVT的患者被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在围术期均接受正规的物理及药物预防血栓治疗。术后第3~10 d根据患者病情复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超了解是否形成血栓。最后,通过术后DVT组与非DVT组的各种术前危险因素的对比分析,提出术前预测术后DVT的公式。[结果]309名患者中术后发生DVT者82例,其中髋关节12例,膝关节70例;单关节置换术后38例,双关节同时置换术后44例。通过判别分析,发现年龄、谷草转氨酶、肌酐、一次手术关节数量、凝血酶原时间和D-二聚体定量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相关性较强,并得出函数预测公式。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5年(4~71个月),均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也未发生明确的肝素类药物副作用。[结论]即使在围术期正规抗凝治疗的前提下,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仍然较高。术前如开展个体化预测,能提示对高危人群给予更积极、合理的干预,从而减少术后DVT相关的并发症。 裴征 关振鹏 郭卫 林剑浩 周殿阁 袁燕林 寇伯龙 吕厚山关键词:关节置换 深静脉血栓形成 骨关节炎患者单侧膝关节置换对非术侧膝功能变化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索双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一侧膝关节置换手术对另一侧膝病情变化的影响。方法对比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非术侧膝关节和保守治疗的膝关节的临床和放射学结果。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手术组共103例(男28例、女75例),保守组108例(男31例、女77例),随访至少1年。结果手术组与保守组在研究侧膝关节的临床评分方面无显著差异,膝关节日常活动状况量表和简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分上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放射学分级,手术组研究侧膝关节Ⅱ级进展为Ⅲ级的明显少于保守组(P<0.05);而2组在Ⅲ级进展为Ⅳ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双膝骨关节炎的患者,一侧的关节置换手术能延缓对侧病情的进展,尤其对于初始病情较轻的患者效果显著。 赵峰 裴征 刘亮 朱旭 成文浩 张星火 张亚奎关键词:骨关节炎 关节置换 病情进展 髋膝关节置换术前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前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个体化预测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可能性。<br> 方法:2006年4月~2011年11月共30... 裴征 关振鹏 郭卫 林剑浩 周殿阁 袁燕林 寇伯龙 吕厚山关键词:髋膝关节置换 术前预测 深静脉血栓形成 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效后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被引量:14 2010年 的 比较分析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效后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和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后Ⅰ期行THR的临床效果,探讨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 方法对2001年4月-2007年4月因移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效后接受THR的老年患者16例(研究组)和因移位股骨颈骨折接受Ⅰ期THR的老年患者20例(对照组)全部进行了随访.其中研究组男7例,女9例;年龄50~85岁,平均66.5岁.随访时间24~96个月,平均58.25个月.对照组男6例,女14例;年龄51~83岁,平均68.1岁.随访时间24~70个月,平均49.50个月.36例患者伤前生活能够完全自理并有正常的户外活动.比较分析两组行THR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THR术后随访时的患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卡氏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具有可比性.研究组THR手术时间(115.66±34.35)min,对照组手术时间(91.25 ±15.80)min(P〈0.05);研究组THR术中出血量(546.86 ± 377.04)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320.00 ± 155.94)ml(P〈0.05);研究组THR术后随访时Harris评分(87.25 ± 7.53)分,卡氏生活质量评分(95.00 ± 5.16)分,对照组THR术后随访时Harris评分(90.20 ± 5.46)分,卡氏生活质量评分(96.00±0.73)分(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感染和翻修,各有1例患者死亡.结论 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效后的THR手术风险高于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后Ⅰ期的THR.THR是治疗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李云鹏 关振鹏 张卓 裴征 寇伯龙 林剑浩 袁燕林 周殿阁 吕厚山关键词:老年人 内固定器 伴有僵/强直畸形的炎症性肘关节炎行半限制性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 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对合并僵/强直畸形的炎症性肘关节炎患者行半限制性人工全肘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8年4月至2010年1月采用Coonrad-Morrey半限制型假体治疗肘部疾患7例(7肘),其中类风湿关节炎4例,银屑病性关节炎2例,肘关节骨关节炎1例;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41~65岁,平均49.75岁。结果 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肘关节屈伸活动度由术前的52.5°(0°~75°)上升至术后的102.86°(80°~118°)(P<0.05);肘关节前臂旋前、旋后的活动范围由术前的71.25°(0°~120°)提高至115°(50°~150°)(P<0.05)。患者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分)由术前的55.63分提高至术后的81.25分(P<0.05);3肘优,3肘良,1肘可,优良率85.7%。并发症:1例完全强直肘关节术后1周康复锻炼时出现肱骨内髁骨裂,石膏固定治疗后6周愈合,1肘术前即有尺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术后6个月尺神经支配区感觉部分恢复。结论对于合并僵/强直畸形的炎症性关节炎患者行半限制性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较好,具有彻底矫正畸形、消除疼痛,改善肘关节功能的优点,但中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姜军 关振鹏 张绍龙 张卓 裴征 李云鹏关键词:肘关节 关节强直 关节成形术 甲减患者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管理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患者行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有效处理方法.方法 对我科自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23例行膝关节置换术并存甲减患者,其中男5例,女18例,平均年龄61.3岁.处理要点包括术前纠正... 朱旭 张星火 张亚奎 于振山 曾纪洲 刘亮 赵峰 成文浩 桂琦 裴征国产膝关节表面假体的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2012年 目的 比较国产T-free膝关节假体与同类进口假体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国产T-free膝关节表面假体施行膝关节置换25例35膝,单侧15例、双侧10例;屈曲挛缩19例25膝、内翻畸形11例18膝、外翻畸形4例5膝.膝关节活动度75.11°±27.68°,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系统(Knee Society Score,KSS)膝评分(17.88±14.37)分,KSS功能评分(21.62±21.27)分.同期同一术者施行的同类进口膝关节假体置换27例39膝做为对照进行回顾性研究.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随访时间、术前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KSS膝评分及KSS功能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国产假体组24例平均随访(14.92±8.32)个月,与进口假体组26例(15.42±9.87)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国产假体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07.53°±18.32°,与进口假体组112.84°±9.7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SS膝评分平均(86.71±9.78)分,与进口假体组(86.68±6.01)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SS功能评分平均(65.88±25.01)分,与进口假体组(71.35±16.74)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国产假体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5.8%(23/24).结论 国产T-free膝关节表面假体与同类进口产品的近期疗效相当. 张绍龙 关振鹏 裴征 李云鹏 张卓 王宁关键词:假体设计 重度膝内翻伴骨缺损的全膝表面置换术中的自体骨移植治疗 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通过对全膝表面置换术中严重内翻畸形伴内侧骨缺损的处理,介绍应用自体骨移植术进行胫骨平台重建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本研究组2007年4月至2011年3月共对16例(19膝)有重度内翻畸形伴内侧骨缺损的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初次关节置换术,平均内翻32°(25°~45°),平均年龄66±8岁(52~77岁)。术前膝关节功能:平均活动范围为62°(37°~90°),平均KSS(knee society scure)评分为18分(-24~41分),平均功能评分为13分(-21~43分)。术中将胫骨内侧平台倾斜型骨缺损修整成台阶状水平型骨缺损;将截下的外侧胫骨平台骨块修整后使其厚度和形状与缺损处匹配,并将带有皮质骨的部分尽量放置在台阶状缺损的外缘,以承受平台的压力;置入假体时,在植骨块侧方加压至骨水泥固化。16例中3例(3膝)使用了胫骨平台侧延长柄假体,所有膝关节假体均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3~50个月),患肢畸形得到矫正,术后3个月均可弃拐行走,生活自理;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平均为112°(95°~125°);术后随访KSS膝关节评分平均为86分(71~93分)、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88分(74~96分);尚未发现有自体移植骨的不愈合、移位、骨折和胫骨假体松动者,同时也未见因术后迟发性感染或植骨吸收再次出现膝内翻畸形和假体松动而行翻修手术的患者。结论:在重度膝内翻伴骨缺损的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有多种重建方式以恢复胫骨平台的稳定性,本研究采用了台阶状胫骨平台重建自体骨移植的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恢复胫骨平台的完整性,提供了良好的初始稳定性,较其他方法减少了内置物,同时具有可靠的相容性,减少了术后感染的可能,获得了满意的初期治疗效果。 裴征 关振鹏 张绍龙 李云鹏 张卓关键词:膝关节 骨移植 骨重建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单髁与全膝置换术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早期效果比较 被引量:21 2020年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UKA)与全膝置换术(TKA)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同一组医师诊治的197例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6例,女性111例,年龄(67.7±10.5)岁(范围:46~92岁)。UKA组101例,TKA组96例。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UKA和TKA患者进行匹配,共41对患者匹配成功。采用t检验、χ^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和短期随访结果。结果匹配后UKA组与TKA组相比,围手术期指标方面,UKA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更少[(15.3±6.4)g/L比(20.1±7.5)g/L,t=-3.117,P<0.01],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更少[(160.5±29.3)mg比(186.1±46.8)mg,t=-2.969,P<0.01],术后住院时间更短[(7.0±2.0)d比(10.0±2.5)d,t=-6.000,P<0.01];关节功能方面,术后1年随访时,UKA组术后关节遗忘感评分更高[(65.1±7.6)分比(58.3±13.9)分,t=2.732,P<0.01],膝前弹响发生更少(P=0.03)。两组患者的术中止血带时间、关节活动度、美国膝关节学会临床评分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均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结论UKA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早期效果与TKA相似,且在膝前弹响、关节遗忘感评分、失血量、术后疼痛程度和住院天数等方面优于TKA。 裴征 丁镇涛 李沼 关振鹏关键词: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全膝置换术 髋膝关节置换术前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前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个体化预测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可能性。[方法]2006年4月~2011年11月共309例(髋关节病变11... 裴征 关振鹏 郭卫 林剑浩 周殿阁 袁燕林 寇伯龙 吕厚山关键词:关节置换 深静脉血栓形成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