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曼平 作品数:33 被引量:277 H指数:9 供职机构: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经济管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 文化科学 更多>>
西藏纳木错湖芯正构烷烃及其反映的8.4ka以来的环境变化 被引量:10 2008年 采用索氏抽提法提取纳木错NMLC-1孔湖芯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利用GC/MS进行了测试。在已经建立的深度一年代曲线基础上,通过分析正构烷烃的组成与含量,结合TOC,TN和CaCO3等环境代用指标,重建了纳木错湖区约8.4ka以来的环境变化历史。结果表明:约8.4-6.7kaBP期间,环境较温暖,降水呈增加趋势,末期变冷干。约6.7-2.9ka BP期间可分为两个亚期,早期温暖湿润,至6.0ka BP左右达到环境最适宜期;晚期温度波动降低,陆生植被和沉水植物退化,以3.0ka BP左右的冷事件结束。约2.9ka BP-现在,冷暖交替,1.4ka BP左右开始趋于干燥,600-400a BP间的降温体现了小冰期特征。 林晓 朱立平 汪勇 王君波 谢曼平 鞠建廷 Roland Mausbacher Antje Schwalb关键词:湖泊沉积 正构烷烃 纳木错 青藏高原 西藏色林错沉积物介壳同位素重建的2000年以来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3 2023年 青藏高原作为印度季风与西风交汇的特殊区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成为了古气候研究的热点地区。青藏高原湖泊众多,存在巨厚连续的湖泊沉积物,为古气候重建提供了优良载体。而介形类壳体在湖泊中沉积连续,生长过程记录了气候变化,同时有效屏蔽了湖泊水体中同位素的累积效应,能够反映介壳生长阶段短时间尺度的同位素水平,理论上是高精度气候重建的理想载体。基于此,本研究选取青藏高原中部地区湖泊色林错湖芯(SL16-1-1)顶部0~107cm部分为对象,对其中的介形类壳体进行种属鉴定及碳氧同位素分析,以期建立高分辨率的古环境变化记录,结合沉积物Rb/Sr、Ti/Si环境代用指标,重建色林错湖区近2000年来的气候变化记录,结果揭示了:1)介形类壳体碳氧稳定同位素变化对气候变化(尤其冷气候)尤为敏感,是重建高分辨率环境变化过程的优良载体;2)色林错地区对小冰期冷事件的响应较早于其他地区;3)色林错介形类壳体2000年来的气候重建结果与青藏高原研究成果大体一致,特别是与内地文献记录和物候史料记载高度一致,说明色林错湖泊记录具有广泛代表性,同时证实利用湖泊沉积物介形类壳体进行古气候高分辨率重建具有可靠性。 郭姝雯 余芳艳 王哲 何志兴 尚发美 谢曼平关键词:介形类 青藏高原 湖泊沉积物 气候变化 西藏纳木错沉积物单水方解石出现前后的环境变化 被引量:22 2008年 2005年在西藏纳木错水下60m处钻取一支332cm的湖芯,沉积物皆为灰黑-黑色碳酸盐粘土。对湖芯1cm间隔取样并进行X射线、扫描电镜、Sr/Ca和碳酸盐含量的分析。研究发现,纳木错湖底0~258cm沉积物中出现了单水方解石,扫描电镜下该矿物晶形完好,这是个亚稳定矿物,具有重要环境意义。利用碳酸盐含量(24.12%~54.52%)、Sr/Ca比值(〈0.006)、方解石中Mg含量(MgCO3mol%〈3.325%)、石膏、粘土矿物(伊利石和镁绿泥石)、单水方解石成因和沉积速率讨论了单水方解石形成前后湖泊环境的变化。2.1cal.kaB.P.单水方解石开始出现,此时纳木错湖水性质推断为pH〉8.6,molMg/Ca〉6.5,Ca2+和SO42-离子浓度足以沉淀少量石膏,演化至现代,表层湖水性质为pH:9.4,molMg/Ca=10.03~15.03,SO4^2-浓度较高,Ca2+含量低,不足以沉淀石膏。单水方解石出现之前的3.0~2.1cal.kaB.P.时期,沉积速率低(0.134mm/a),蒸发作用强度不稳定,湖水温度低,矿化度呈上升趋势。该矿物出现后的2.1~1.7cal.kaB.P.时期,沉积速率快(1.639mm/a),矿化度稳定,气温低,1.8cal.kaB.P.温度达到最低值,为气候冷事件的表现。较快的沉积速率(〉1.168mm/a)是纳木错单水方解石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碳酸盐沉积加快和入湖碎屑物质增加是沉积速率加快的主要原因。 李明慧 康世昌 朱立平 王君波 张强弓 谢曼平 游庆龙关键词:环境矿物 碳酸盐矿物 湖泊 青藏高原 西藏纳木错1971~2004年湖泊面积变化及其原因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64 2010年 利用1970年航测地形图、1991和2004年二期影像数据、1971~2004年纳木错流域附近气象站点气象资料以及纳木错实测水深数据,综合运用遥感、GIS技术、空间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近34年来纳木错湖面面积和水量的变化情况,并从气象要素和水量平衡两方面对其变化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971~2004年期间,湖面面积从1920km2增加到2015.38km2,增加速率为2.37km2·a–1;湖泊水量从783.23×108m3增加到863.77×108m3,平均增加速率为2.37×108m3·a–1.其中,湖面面积和水量在1992~2004年的增加速率(4.01km2·a–1和3.61×108m3·a–1)均明显大于其在1971~1991年的增加速率(2.06km2·a–1和1.60×108m3·a–1).气象要素变化分析表明,纳木错流域气温升高引起的冰川融水增加、流域降水量增长、湖面蒸发量减小共同构成了湖泊水量增加的原因.从湖泊水量平衡来分析,两个研究时段内,湖面降水与陆面降水产生的径流补给分别占湖泊总补给量的63%和61.91%,而冰川融水补给仅占总补给量的8.55%和11.48%,显示降水是构成湖泊补给的主要来源;从湖泊水量增加的原因来分析,降水增加及其产生的径流对湖泊总补给增量的贡献率占46.67%,而冰川融水增加对湖泊总补给增量的贡献率则高达52.86%.湖泊蒸发与水量增加的比例显示,湖泊总补给增量的95.71%贡献给湖泊水量的增加,因此,冰川融水增加在近期湖泊水量增加的比例占到50.6%左右,显示气候变暖引起的冰川融水增加是引起近年纳木错湖面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 朱立平 谢曼平 吴艳红关键词:青藏高原 纳木错 湖面变化 遥感 水量平衡 湖芯沉积物揭示的末次冰消开始时期普莫雍错湖区环境变化 被引量:63 2006年 文章讨论了末次冰消开始时期青藏高原南部普莫雍错湖芯沉积反映的环境暖湿化以及原因。通过对现代湖泊和周边河流水文状况调查,发现流域内发育众多冰川,冰川融水构成维持湖面稳定的重要来源;湖面以及湖泊沉积环境的变化与冰川融水以及相应的温度改变具有密切的联系。利用湖泊沉积岩芯PM-1孔,通过加速器^14C测年和粒度、元素、碳酸盐含量、总有机碳以及有机碳同位素、总氮、分子标志化合物、孢粉等环境指标的分析,发现在16.4~15.4cal.kaB.P.有大量流水进入湖泊,使湖面扩大,湖水加深;流域地表产生大量有机碎屑,并被流水带入湖泊进行沉积;流域内的喜湿植被得以发展。该时段湖泊扩张、陆源植被发展的原因一方面得益于冰期过后气候向温暖湿润方向转化,另一方面温度上升带来大量冰川融水则可能具有更加重要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当前青藏高原冰川普遍退缩和一些湖泊的水面上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朱立平 鞠建廷 王君波 西村弥亚 守田益宗 吴艳红 冯金良 谢曼平 林晓关键词:青藏高原 湖泊沉积 环境变化 冰消期 西藏普莫雍错多岩芯环境记录的空间差异及其反映的不同时间尺度环境变化 湖泊沉积物所蕴含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是重要的地质档案资料,利用湖泊沉积物进行过去环境变化研究已经成为过去全球变化研究(PAGES)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二十余年来,青藏高原上分布众多的湖泊已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 王君波 朱立平 鞠建廷 谢曼平文献传递 8.4ka以来纳木错湖芯介形类组合的环境变化意义 被引量:9 2008年 对青藏高原中南部纳木错长332cm的NMLC1孔湖芯研究发现,沉积物的介形类动物群计有6属15种。介形类属种生态特征和组合变化分析表明这些介形类对环境条件具有敏感性,其组合能够很好地反映过去环境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8.4ka以来具有三个不同的环境变化时期:早期在8400~6800 a BP,湖泊由浅向深发展,环境具有相对冷湿的特征;中期在6800~2500 a BP,湖泊深度逐渐加大,环境经历了暖湿—冷湿—冷干的变化,其中由冷湿向冷干的转化奠定了纳木错现今环境条件的基础;晚期在2500~0 a BP,湖泊深度继续增加,这个时期的较早阶段,继续保持了前一时期的冷干特点,但湖水盐度可能开始增加,较晚阶段的冷干化加剧,陆面流水的活跃性大大降低。研究发现,纳木错NMLC1钻孔介形类黑色壳体的高峰值与介形类的最大生产量相一致,并且与沉积水动力条件增强相适应,指示了这些黑壳的产生与介形类的大量繁殖处于同一阶段,并且主要为异地搬运为主。钻孔中出现大量Candona幼虫壳体,其原因可能与沉积环境的水动力条件迅速改变有关。 谢曼平 朱立平 彭萍 甄晓林 汪勇 鞠建廷 A.Schwalb关键词:青藏高原 纳木错 介形类 环境变化 昆明主城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问题分析研究 被引量:1 2016年 地热资源作为一种具有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双重性,是集热、矿、水三位一体的清洁、宝贵、可利用的矿产资源。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昆明市的地质构造,研究昆明城区的地热分布格局以及地热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总结地热资源现阶段的开发利用情况和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并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措施与对策以供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戚文秀 谢曼平 董明琪 余朝银 田洪正 王兴权 张云鹰关键词:地热资源 环境问题 城市道路与空间格局演变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被引量:1 2019年 开展城市道路网络结构和城市空间格局相互影响机制研究,对于探索交通问题和合理布设城市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以西安市为例,以1996年、2006年和2016年的统计资料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西安市道路发展和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研究结果如下:1) 道路的建设与城市的空间格局的影响是相互的、互生的、共发展的;道路建设影响着空间格局的变化,空间格局也决定着道路建设的方向;2) 西安市的空间格局是以“棋盘状”和“放射状”的方式进行发展,而道路的建设也是随着空间格局的模式进行分布,形成了“三横三纵三环八放射”的公路格局;3) 在城乡结合部空间无序发展,道路建设无法完全覆盖到这一区域,呈现出了分散的空间格局。 孙杨 谢曼平 尚发美关键词:城市道路 青藏高原纳木错湖泊沉积物中的介形虫及其环境变化研究 青藏高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敏感响应,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发育的大量冰川、湖泊及树木,为过去环境变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冰芯、湖泊沉积物及树轮等成为主要研究载体,在近年来的过去... 谢曼平关键词:古代气候 湖泊沉积 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