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朝军

作品数:48 被引量:337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4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5篇流行病
  • 15篇流行病学
  • 14篇流感
  • 9篇中毒
  • 8篇食物
  • 8篇食物中毒
  • 8篇病毒
  • 7篇输入性
  • 7篇禽流感
  • 6篇疫情
  • 6篇甲型
  • 5篇食品
  • 4篇突发公共
  • 4篇突发公共卫生
  • 4篇突发公共卫生...
  • 4篇卫生事件
  • 4篇流感病毒
  • 4篇流感病毒A型
  • 4篇流行病学特征
  • 4篇公共卫生

机构

  • 38篇广州市疾病预...
  • 7篇武汉大学
  • 3篇广东省疾病预...
  • 3篇中山大学
  • 3篇广州市越秀区...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广州市海珠区...
  • 2篇上海市奉贤区...
  • 2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广东药学院
  • 1篇广东省微生物...
  • 1篇珠海市疾病预...
  • 1篇广州市胸科医...
  • 1篇咸宁市疾病预...
  • 1篇广州市第十二...
  • 1篇广州市荔湾区...
  • 1篇广州市南沙区...
  • 1篇阳江市疾病预...

作者

  • 45篇谢朝军
  • 24篇袁俊
  • 23篇刘于飞
  • 17篇马晓薇
  • 16篇刘建平
  • 12篇王鸣
  • 10篇杨智聪
  • 9篇刘艳慧
  • 8篇陈建东
  • 8篇蔡文锋
  • 7篇沈纪川
  • 7篇冯晶
  • 7篇毛新武
  • 7篇潘敬菊
  • 7篇李海麟
  • 7篇谭晓东
  • 5篇王志伟
  • 4篇肖新才
  • 4篇陈宗遒
  • 4篇李魁彪

传媒

  • 6篇中华流行病学...
  • 5篇医学动物防制
  • 4篇疾病监测
  • 4篇华南预防医学
  • 3篇中华疾病控制...
  • 2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中国食品卫生...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2篇热带医学杂志
  • 2篇公共卫生与预...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中国校医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职业卫生与应...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上海预防医学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6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7篇2009
  • 1篇2008
  • 6篇2007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7-2016年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7
2018年
目的调查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律和特点,为有效应对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7—2016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6年广州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920起,发病62 562例,死亡65例。未分级事件和传染病事件分别占总报告事件数的83.04%和93.04%,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198,P<0.05。事件发生场所为学校的占事件总数的74.41%,事件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1.08(0~168.41)d,首例病例发生时间至接报时间的中位数为6.32(0~86.72)d,两者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433,P<0.001。结论 2007—2016年传染病为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事件类型,主要发生场所为学校。报告时间越早,疫情持续时间越短,应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早报告、早处置,以减少事件扩散范围和危害。
马晓薇冯晶甄若楠王志伟谢朝军陈建东李泳光廖鑫龙肖新才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流行病学特征
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核酸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析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分析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不同阶段中,密切接触者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优化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年2月21日至9月22日广州市COVID-19病例的密切接触者20348例,均已接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针对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比较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20348例密切接触者中,男性12462例(61.24%),年龄M(P25,P75)为31.0(23.0,43.0)岁,核酸检测次数M(P25,P75)为2.0(1.0,3.0)次,隔离天数M(P25,P75)为12.0(8.0,13.0)d。研究对象经过7次核酸检测后,共确诊病例256例。第1、2、3和第7次核酸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69.14%与99.99%(确诊177例)、89.84%与99.99%(确诊230例)、97.27%与99.99%(确诊249例)、100.00%与99.98%。基于我国COVID-19疫情防控分为3个阶段(国内输入、境外输入和境外输入关联),首次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70.68%、68.00%和67.35%,特异度分别为99.98%、100.00%和100.00%。结论建议做核酸检测3次,可提高灵敏度并降低假阴性风险。对于广州市COVID-19疫情防控3个阶段,密切接触者核酸检测的灵敏度结果较为一致,但略有降低趋势,这可能与疫情防控后期阶段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增多相关。
张文婷刘丹谢朝军申动陈宗遒李志浩刘远张希如陈沛良钟文芳杨佩黄清湄罗雷毛琛
关键词:核酸检测灵敏度特异度
构建大规模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筛查指标体系研究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建立适用于大规模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核酸筛查时,科学确定筛查范围的指标体系。方法采用文献检索和头脑风暴法,拟定大规模人群新冠病毒核酸筛查指标体系初始框架和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及Delphi法结合的方式,对全国21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确定大规模人群新冠病毒核酸筛查指标体系及权重。结果两轮咨询的专家积极指数均为100%,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8±0.08、0.89±0.07,变异系数(CV)范围(0.08,0.24)、(0.09,0.25);Kendall’s W协调系数分别为0.34、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02、249.90,P<0.05)。最终确立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58个三级指标的大规模人群新冠病毒核酸筛查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权重。结论初步建立了大规模人群新冠病毒核酸筛查指标体系,对卫生行政部门科学和精准地确定大规模人群筛查范围时提供参考依据。
陈希邹启甄若楠谢朝军黄炯今刘览黄勇马钰李科汪慧陈宗遒刘于飞袁俊
关键词:德尔菲法新型冠状病毒指标体系
武汉某重点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调查重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湖北省武汉市某重点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以被测试者某项因子分≥3分,表明他(她)们存在着中度的不良心理反应,9个因子中任一因子≥3分的人数共54人,占总人数的17.0%;研究组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组(P<0.05);男女比较,焦虑、恐怖和偏执因子分女性高于男性(P<0.05);就专业而言,社会科学学部,除人际敏感、敌对及偏执之外,其他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P<0.05)。结论重点高校学生存在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应提出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谢吉广谭晓东潘敬菊谢朝军
关键词:心理状态学生保健服务
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29
2009年
目的分析国内首起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传染源引发本地二代病例疫情,探讨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方法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以指示病例为起点进行追踪,描述传播过程及各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系,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发现指示病例后,密切接触者中有2人出现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且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被确诊为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2名密切接触者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与指示病例多次近距离接触,且现场通风不良;发病潜伏期37~57h,临床表现均较指示病例轻。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未见新发病例。结论此次事件为由输入性传染源引起的本地感染疫情,无防护近距离空气及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空气流通不良的密闭空间是高危场所。
杨智聪李铁钢刘于飞吴新伟袁俊谢朝军李魁彪蒋丽云陈艺韵毛新武李海麟湛柳华肖晓玲刘建平沈纪川蔡文峰王鸣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特征
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境外输入病例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流行特征,为疫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截至2020年4月1日广州市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数据,采用Excel 2010和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学分析。结果截至2020年4月1日,广州市累计报告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103例,其中确诊病例92例,无症状感染者11例。境外输入病例确诊数占全国同期11.4%(92/806)。男女性别比为1.58∶1(63∶40),年龄中位数31(P25~P75:22~40)岁,年龄范围11~63岁;职业以商业服务(41/103,占39.8%)及学生(36/103,占35.0%)为主。入境后目的地为非广东省内占43.7%(45/103),涉及19个广东以外省份及直辖市。病例感染来源国主要为英国(27/103,占26.2%),菲律宾(13/103,占12.6%),美国(13/103,占12.6%)和尼日利亚(7/103,占6.8%)。境外输入病例涉及入境航班34条,其中发现病例≥3例的航班10条(10/34,占29.4%),累计航程时间(11.14±0.53)h。29例(29/103,占28.2%)在入境前已出现症状,65例(65/103,占63.1%)在发病前已被管控。发病后被管控病例的自由活动时间为(6.76±0.79)d。境外输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人数平均53人,导致境外输入聚集性疫情13起,涉及病例36例(包括境外关联病例1例)。结论截至2020年4月1日,广州市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来源分布广泛,尚未发现病例在飞机上传播。COVID-19境外输入疫情早期扩散风险较高,政府加强境外疫情输入防控措施有效降低了社区传播风险。
甄若楠黄勇李意兰周思陈远源秦发举梁颖茹马晓薇谢朝军袁俊
关键词:输入性病例
2005—2010年广州市食物中毒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分析2005—2010年广州市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流行特点,为制定食物中毒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0年广州市食物中毒档案资料,并对食物中毒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0年广州市共报告发生食物中毒381起,中毒4 802例,死亡10例。微生物污染是主要致病因素,中毒232起(占60.9%),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中毒104起(占27.3%);误食毒蘑菇是主要致死原因,占全部死亡人数的60.0%(6/10)。饮食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主要责任单位,分别报告发生135起(占35.4%)和125起(占32.8%)。结论广州市食物中毒人数和发病率总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需要进一步完善食物中毒应急机制,尤其是针对食物中毒高发地点、主要致病致死因素等特点,强化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
李海麟毛新武刘于飞景钦隆谢朝军周琴
关键词:食物中毒流行病学
三所三级甲等医院护士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潘敬菊谭晓东黄琳罗韵文谢朝军
关键词:睡眠质量护士睡眠问题生理过程睡眠疾病
一起误食残托斑鹅膏菌引起中毒的调查报告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调查分析本次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鉴定引起中毒的毒蘑菇种类,提出防控措施,预防中毒事件的再次发生。方法运用病例访谈、食谱调查、现场采样和毒蘑菇的形态学鉴定等方法对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某外来务工人员自行采摘并进食野生蘑菇约250g,2h后出现恶心、呕吐、四肢乏力、意识不清等神经精神型中毒症状,凝血活酶时间39.7s。患者经洗胃、导泻、补液等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食谱调查显示除了自行采摘的蘑菇外未见其他可疑中毒食品,经形态学鉴定为残托斑鹅膏有环变型。该起事件是误食名为残托斑鹅膏有环变型的毒鹅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结论误食残托鹅膏有环变型的毒菌中毒事件在广州市属首次报道。该菌与一些可食的种类较为相似,容易误食,加强健康教育,提醒民众不要采食野生蘑菇是预防毒菌中毒最根本的方法。
马晓薇邓旺秋李泰辉刘建平谢朝军蔡文峰刘于飞
关键词:毒蘑菇中毒
广州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早期禽类从业人员知识、态度、行为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通过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早期对禽类从业人员H7N9禽流感知识、态度和风险认知进行调查,探索其影响因素,为后续开展的健康教育及措施实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12个区共409名市场禽类从业人员,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受访者中回答H7N9禽流感相关知识全部正确的占2.93%,认为自己可能因在市场工作而感染H7N9禽流感的占48.17%,接触活禽时戴手套和洗手的占69.68%和78.73%,支持永久实施中央集中屠宰活禽的占31.78%。从业人员的知识(G=22.052,P=0.002)和态度及风险认知(G=26.205,P<0.001)与采取防护行为有显著性关系,态度及风险认知(G=27.385,P<0.001)与防控政策接受意愿有显著性的关系。结论提高从业人员H7N9相关知识及风险认知水平,将对其采取有效地防护措施和接受严格的防控措施起到促进的作用。
马晓薇刘于飞袁俊刘建平谢朝军刘艳慧陈建东冯晶狄飚王鸣杨智聪杨智聪
关键词:禽流感健康知识,态度,实践流行病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