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谭桂明

谭桂明

作品数:24 被引量:7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心肌
  • 9篇起搏
  • 6篇心室
  • 5篇心脏
  • 5篇心脏起搏
  • 4篇起搏器
  • 4篇静脉
  • 4篇肥厚
  • 3篇电生理
  • 3篇心肌梗死
  • 3篇心室颤动
  • 3篇心室颤动阈值
  • 3篇血压
  • 3篇室颤
  • 3篇梗死
  • 2篇动脉
  • 2篇断层显像
  • 2篇心病
  • 2篇心肌肥厚
  • 2篇心力衰竭

机构

  • 14篇中山医科大学...
  • 6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广东省人民医...
  • 2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市红十字...
  • 1篇粤北人民医院

作者

  • 23篇谭桂明
  • 11篇王景峰
  • 11篇伍卫
  • 7篇朱纯石
  • 6篇周淑娴
  • 5篇聂如琼
  • 4篇黄至斌
  • 4篇雷娟
  • 3篇方昶
  • 3篇张玉玲
  • 2篇孔敏仪
  • 2篇张敏州
  • 2篇陆东风
  • 2篇吕斌
  • 2篇张燕
  • 2篇蒋宁一
  • 2篇刘品明
  • 2篇陈筱潮
  • 2篇卢献平
  • 2篇刘生

传媒

  • 3篇新医学
  • 3篇中国心脏起搏...
  • 2篇岭南心血管病...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岭南急诊医学...
  • 2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核医学杂...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心脏起搏与心...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1
  • 3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7
  • 2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89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皮穿刺钢丝钩状电极紧急心脏起搏的研究被引量:7
1994年
作者研制的钢丝钩状电极经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证实均能在30s内起搏心脏,动物实验维持恒定起搏1.5~9h.该电极结构简单、操作简易、起效迅速、起效迅速、价格便宜,适于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朱纯石张敏州谭桂明王景峰刘品明伍卫李健明
关键词:心脏起搏动物实验
国产尿激酶与进口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比较
2000年
目的:比较国产尿激酶与进口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国产尿激酶组(15例)和进口链激酶组(12例),两组辅以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溶栓疗效及副作用。结果:尿激酶组及链激酶组冠脉再通率均为66.7%;5周病死率尿激酶组为13.3%(2例),链激酶组为16.7%(2例)(P>0.05);出血并发症尿激酶组13.3%(2例),链激酶组16.7%(2例)(P>0.05),其中1例因出血性脑卒中死亡;低血压发生率尿激酶组6.7%(1例),链激酶组8.3%(1例)(P>0.05);链激酶组1例发生过敏反应。结论:国产尿激酶冠脉再通率与进口链激酶相似,但国产尿激酶价格较进口链激酶低廉,严重出血并发症及过敏反应发生率低,更为安全。
周淑娴谭桂明
关键词:尿激酶链激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
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现状被引量:15
2007年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AMI)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现状。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急性心肌梗死30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心电图有或无ST段抬高分为两组,对比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结果NSTEAMI病人的发病年龄大、女性比例高、静息性胸痛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P<0.01);NSTEAMI病人血中肌钙蛋白I阳性率、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水平低(P<0.01或P<0.05);两组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的Gensini评分、单支、双支和多支病变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TEAMI病人接受血运重建和抗血小板药物的比例低(P<0.01)。结论NSTEAMI病人发病年龄大,女性比例高,胸痛和心律失常发生率低,血中心肌损伤标记物水平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雷娟周淑娴张玉玲王景峰聂如琼罗年桑谭桂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
埋藏式起搏器的感染和处理
1989年
感染是埋藏起搏器常见的并发症。尽管近年来由于起搏器体积的减小,外形的改进,包封技术的渐趋完善和手术操作的改进,术前准备的周密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使感染率明显下降。由于安置起搏器者逐年增加,因此感染病例亦相应增多,一旦埋藏处形成感染,则处理上较为棘手,今就我们遇到的5例报告和讨论如下。
朱纯石黄洪铮谷小鸣张华许香广谭桂明
关键词:起搏器
自发高血压大鼠左心室心肌瞬时外向钾通道电流的动态变化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自发高血压大鼠左心室心肌瞬时外向钾通道电流(transient outward potassium channel current,ITO)的动态演变规律及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10、24和34周龄自发高血压大鼠左心室心肌瞬时外向钾通道电流及膜电容,同时测定各组大鼠动脉收缩压和左心室质量指数。对照组为10周龄Wistar大鼠。结果①各组自发高血压大鼠的左心室质量指数及膜电容明显大于Wistar大鼠(P<0.01)。自发高血压大鼠膜电容和左心室质量指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10、24和34周龄组肥厚心肌ITO分别为(15.0±0.4)pA/pF,(13.9±0.9)pA/pF和(11.3±1.0)pA/pF,均小于对照组(16.3±0.8)pA/pF(P<0.05);③ITO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呈负相关(r=-0.96,P<0.01),左心室质量指数是影响ITO密度的主要因素(β=0.91,P<0.01)。结论各周龄自发高血压大鼠左心室心肌出现肥厚;肥厚心肌ITO降低,且左心室肥厚越明显ITO越低。
黄至斌伍卫邓春玉周淑娴谭桂明
关键词: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离子通道瞬时外向钾电流
心肌肌钙蛋白I对诊断急性心肌梗塞的价值被引量:5
1999年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诊断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价值。方法:采用固相层析免疫技术定性检测三组分别确诊为A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陈旧性心肌梗塞(OMI)病人血清中的CTnI,同时检测病人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18例AMI病人CTnI阳性,15例UA病人1例为阳性,其余为阴性,7例OMI病人均为阴性。对应的CKMB增高分别为14例、4例和2例。CTnI诊断AMI的敏感性为100%,CKMB为778%;CTnI诊断AMI的特异性为955%,CKMB为727%。结论:CTnI对诊断AMI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罗年桑伍卫谭桂明王景峰陈筱潮
关键词:心肌梗塞肌钙蛋白AMICTNI
氯通道阻滞剂尼氟灭酸对肥厚心肌心室有效不应期及心室颤动阈值的疗效被引量:1
2008年
背景肥厚心肌离子通道的重塑容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钙激活氯通道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尼氟灭酸(NFA)是常用的钙激活氯通道的阻滞剂。目的不同剂量NFA对左室肥厚心肌心室有效不应期及心室颤动阈值的影响。方法32只10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成非NFA处理组及3个NFA不同剂量(0.01,0.1,1.0μmol/kg.iv)处理组,每组8只,取8只雄性Wistar大鼠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大鼠心率、动脉收缩压、心室有效不应期、心室颤动阈值及左室质量指数。结果1)SHR左室质量指数明显大于Wistar大鼠(P<0.01);2)NFA非处理组的心室颤动阈值明显小于对照组[(15.0±1.2)mA vs(26.4±1.5)mA,P<0.01);3)NFA浓度越大延长左室肥厚心肌的心室有效不应期越明显,提高左室肥厚心肌的心室颤动阈值越明显(P<0.05),呈浓度依赖趋势;4)心室有效不应期与心室颤动阈值正相关,NFA的3个不同处理剂量与心室有效不应期或心室颤动阈值正相关。结论NFA可以延长左室肥厚心肌的心室有效不应期,提高左室肥厚心肌的心室颤动阈值。
黄至斌伍卫王景峰方昶谭桂明
关键词:左室肥厚氯通道电生理心室颤动阈值
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被引量:5
2001年
王景峰伍卫聂如琼杜作义张燕谭桂明孔敏仪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人工起搏器双心室同步起搏疗效
培哚普利和依那普利治疗心力衰竭首剂低血压反应差异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01年
目的 检验关于“并非所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开始应用时均引起低血压反应”的假设。方法 多中心的随机开放药物平行对照试验。 2 81例经选择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NYHAⅡ~Ⅳ级 )随机接受首剂培哚普利 2mg(n =144 )或依那普利 2 .5mg(n =137)。基线时 ,服药后 10h内每 0 .5h测血压 1次。血压由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结果 平均动脉压的最大下降值分别为 :培哚普利组 (1.37± 1.0 9)mmHg(1mmHg=0 .133kPa) ,依那普利组 (4 .6 5± 1.5 8)mmHg ,两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0 0 1)。整个观察期间 ,舒张压下降 >10mmHg者分别为 :依那普利组 10例 (7.3% ) ,培哚普利组 6例 (4 .2 % ) ,两组间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未见症状性低血压反应。结论 培哚普利在首次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时安全。
林曙光陈鲁原苏诚坚李广镰王景峰梅克治陆东风曾昭华曾冲谭桂明韦建瑞李国强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培哚普利依那普利药物疗法低血压
“救心”治疗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气虚血瘀证50例临床总结被引量:2
1999年
李庆明王景峰谭桂明
关键词: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气虚血瘀证中医药疗法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