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永强

作品数:5 被引量:30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土壤
  • 3篇湿地
  • 3篇湿地土壤
  • 2篇土壤理化
  • 2篇土壤理化性
  • 2篇土壤理化性质
  • 2篇土壤酶
  • 2篇土壤酶活
  • 2篇土壤酶活性
  • 2篇土壤生态
  • 2篇理化性质
  • 2篇酶活性
  • 1篇沿江
  • 1篇生态恢复
  • 1篇生物化学
  • 1篇土壤颗粒
  • 1篇土壤特性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碳
  • 1篇维数

机构

  • 5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赵永强
  • 4篇张平究
  • 2篇孟向东
  • 1篇潘根兴

传媒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湿地科学
  • 1篇湿地科学与管...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退耕还湖后安庆沿江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特征被引量:8
2012年
以安庆沿江不同退耕还湖方式(白荡湖区,低坝高网式养鱼;菜子湖区,自然恢复湿地)和不同历史利用方式(水耕和旱耕)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的颗粒分形特征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湖后白荡湖区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和<0.01 mm粒径颗粒含量降低,且历史水耕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降幅小于历史旱耕湿地;菜子湖区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和<0.01 mm粒径颗粒含量升高,且历史水耕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增幅大于历史旱耕湿地。2个湖区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细黏粒、粗黏粒和细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粗粉粒、细砂粒和粗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和有效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和土壤养分含量的聚类分析结果总体相似。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作为评价退耕还湖后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演变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
张平究赵永强
关键词:湿地土壤分形维数
退耕还湖下安庆沿江湿地土壤生态化学变化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历史过度围垦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湿地的面积缩小、水量调蓄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土壤质量下降等。自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以来,退耕还湖成为我国长江中下游湿地生态恢...
赵永强
关键词: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
文献传递
退耕还湖后安庆沿江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被引量:11
2011年
以安庆沿江湿地不同历史利用方式(水耕和旱耕)和不同退耕还湖方式(自然水域且水产养殖-白荡湖和自然水域无水产养殖-菜子湖)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退耕还湖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退耕后白荡湖湿地土壤容重、粘粒含量和大多数养分含量均下降,而全磷含量有所增加;退耕后菜子湖湿地土壤粘粒含量和大多数养分含量均增加,而土壤容重和有效磷含量下降;历史水耕的菜子湖湿地土壤除有效磷含量外,土壤粘粒含量和大多数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历史旱耕湿地。退耕还湖为自然湿地相对于水产养殖更有利于湿地土壤生态恢复;相对于历史水耕土壤,历史旱耕湿地土壤生态恢复较为缓慢;土壤粘粒、有机质和全氮是评价湿地土壤生态恢复状况的良好指标。
张平究赵永强孟向东潘根兴
关键词:土壤理化性质
退耕还湿土壤生态恢复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退耕还湿是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土壤生态恢复是退耕后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从湿地土壤概念、退耕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生物化学性质变化及土壤生态恢复进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最后对退耕还湿后土壤生态恢复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赵永强张平究
关键词:湿地土壤生态恢复土壤特性
安庆沿江退耕还湖18年的湿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以安庆沿江农田不同退耕还湖方式——低坝高网式水产养殖和湿地自然恢复区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并以邻近的水田和旱地土壤作为参照,研究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湖18a(1991~2009年)后,在湿地自然恢复区,湿地土壤(深度为0~30cm)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磷酸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大,土壤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减小;由水田退耕18a的湿地亚表层土壤(深度为15~30cm)脲酶活性和表层土壤(深度为0~15cm)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由旱地退耕18a的湿地无明显差异,由水田退耕18a的湿地表层土壤脲酶活性和亚表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蔗糖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都明显高于由旱地退耕18a的湿地。退耕还湖18a后,进行低坝高网式水产养殖的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减小,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大;由水田退耕18a的湿地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与由旱地退耕18a的湿地无明显差异,由水田退耕18a的湿地表层和亚表层土壤脲酶活性、表层土壤蔗糖酶活性和亚表层土壤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由旱地退耕18a的湿地,而其亚表层土壤蔗糖酶、表层土壤磷酸酶、表层和亚表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低于由旱地退耕18a的湿地。天然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明显低于已退耕还湖的湿地和参照农田土壤。退耕还湖后,湿地的不同利用方式及其历史利用方式影响湿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湿地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含量和水文条件变化是导致湿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变化的主要原因。
张平究赵永强孟向东
关键词:湿地土壤微生物碳土壤酶活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