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郎宇鹏

作品数:10 被引量:147H指数:6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天津市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一般工业技术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篇营养化
  • 3篇富营养化
  • 2篇大型蚤
  • 2篇毒性效应
  • 2篇生态毒性
  • 2篇生物毒性
  • 2篇水生
  • 2篇纳米
  • 2篇纳米材料
  • 2篇富勒烯
  • 2篇C60
  • 2篇EC50
  • 1篇低剂量
  • 1篇毒害
  • 1篇压载
  • 1篇压载水
  • 1篇再生水
  • 1篇再生水回用
  • 1篇栅藻
  • 1篇植物

机构

  • 10篇南开大学
  • 2篇天津科技大学
  • 2篇天津市市政工...
  • 1篇大连海事大学
  • 1篇湖北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作者

  • 10篇郎宇鹏
  • 7篇朱琳
  • 6篇朱小山
  • 5篇李燕
  • 2篇刘春光
  • 2篇田胜艳
  • 2篇李涛
  • 2篇赵乐军
  • 2篇端正花
  • 2篇孙红文
  • 1篇戴树桂
  • 1篇卢进登
  • 1篇庄源益
  • 1篇杨瑶
  • 1篇王琦
  • 1篇姚琨
  • 1篇高会
  • 1篇张楠
  • 1篇李艳
  • 1篇王平

传媒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理化检验(化...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年份

  • 6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鲢鱼对淡水浮游植物的抑制作用研究被引量:16
2006年
为分析滤食性鲢鱼对浮游植物的控制作用,分别在室内(30L水箱)和室外(2m×2m×1.5m试验池)对鲢鱼的滤食作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鲢鱼对蓝藻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室内27~35g.m-3,室外50g.m-3的鲢鱼投放密度使蓝藻在浮游植物中所占比例明显下降;鲢鱼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随藻类密度增大而升高。投放鲢鱼是控制富营养化水体中蓝藻水华的有效措施之一。
郎宇鹏朱琳刘春光李涛朱小山赵乐军孙红文
关键词:鲢鱼浮游植物富营养化生物操纵蓝藻桡足类
二价铜离子对川蔓藻(Ruppia maritima)的毒害作用研究被引量:17
2006年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水体中二价铜离子(Cu2+)对耐盐沉水植物川蔓藻的毒害作用.试验针对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POD活性3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川蔓藻对低浓度铜离子的胁迫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在Cu2+≤1mg·L-1的情况下对川蔓藻生长不会造成明显影响.Cu2+达到或超过5mg·L-1就会使川蔓藻植株的生理生化指标出现明显变化,生长也会受到抑制.在试验条件下,铜离子浓度越高,植株受到的伤害越严重.
刘春光孙红文张楠郎宇鹏赵乐军戴树桂庄源益
关键词:铜离子川蔓藻过氧化物酶可溶性蛋白
人工纳米材料富勒烯(C60)低剂量长期暴露对鲫鱼的氧化伤害被引量:30
2008年
为更好地判断人工纳米材料(富勒烯,C60)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健康危害,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幼鱼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低剂量C60(0.04-1.0 mg.L^-1)长期(32 d)暴露对鲫鱼的氧化伤害.结果表明,各实验组中鲫鱼幼鱼脑、肝脏、鳃组织中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都发生显著降低(p〈0.05),其中1 mg.L^-1nC60/aq的暴露对鳃组织GSH含量的抑制率为14.3%,高于对鱼脑、肝脏组织中的抑制率;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鳃组织中Na^+-K^+-ATP酶活性均被显著激活,其最大活性分别是对照的121.34%(0.04 mg.L^-1暴露组)、114.80%(0.04 mg.L^-1暴露组)和348.59%(0.20mg.L^-1暴露组).实验结果揭示,长期暴露引起机体组织的氧化应激可能是水环境中C60的致毒机制之一.
朱小山朱琳郎宇鹏李燕端正花姚琨
关键词:纳米材料富勒烯鲫鱼生态毒性
三种碳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被引量:38
2008年
为了评价碳纳米材料的水生态安全性,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gnus)和大型蚤(Daphnia magna)为受试生物,研究了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和富勒烯(C60)3种碳纳米材料水悬浮液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结果发现,SWCNTs、MWCNTs和C60对斜生栅藻生长的96hEC50值分别为22.6,15.5,13.1mg/L;对大型蚤活动抑制的48hEC50值分别为1.3,8.7,9.3mg/L.3种碳纳米材料水悬浮液对斜生栅藻的毒性大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SWCNTs对大型蚤的毒性大于MWCNTs和C60(P<0.05);2种生物对碳纳米纳米材料的敏感性也不同.3种碳纳米材料对2种水生物的毒性大小与氯苯相似.
朱小山朱琳田胜艳郎宇鹏李燕
关键词:纳米材料斜生栅藻大型蚤毒性效应EC50
发光细菌法检测经次氯酸钠处理的模拟压载水的生物毒性被引量:1
2007年
应用发光细菌法检测了经次氯酸钠处理的压载水的生物毒性,制备了模拟海水并用于试验中。在模拟压载水样中加入人工孵化的卤虫作为水生物活体,用明亮发光杆菌T3小种作为检测用的发光菌。取压载水样多份,分别用不同有效氯浓度(5,10,20 mg.L-1)的次氯酸钠处理不同的时间(2,6,16,24 h)。在处理过程中每隔6 h检测其有效氯,要求始终保持有效氯在设定的浓度。处理结束后,用滤网除去水中的残留虫体,并加入硫代硫酸钠使残余氯还原。定量分取此溶液,按国家标准GB/T 15441-1995中所述方法测定其发光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当用有效氯浓度为10 mg.L-1的次氯酸钠,经6 h以内的时间处理的压载水具有最低的生物毒性。
张硕慧王琦陈轩高会李艳郎宇鹏
关键词:生物毒性压载水次氯酸钠处理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富营养化及健康风险评价
再生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盐,同时对污水中一些化学物质和病原微生物也无法完全去除,当此类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时,很可能形成富营养化或对人体健康产生风险。本文选取天津市的泰达湖、芳水园和香水园三处以再生水作为补给水源的...
郎宇鹏
关键词:景观水体富营养化再生水回用水质安全
文献传递
三种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水生态毒性被引量:44
2008年
参考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化学品生态毒性测试标准方法,以绿藻(Scenedesmus oblignus)和大型蚤(Daphniamagna)为受试生物,研究了3种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纳米氧化锌nZnO、纳米二氧化钛nTiO2、纳米氧化铝nA l2O3)水悬浮液的水生生态毒性。结果发现,不同的纳米颗粒具有不同的毒性:nZnO、nTiO2和nA l2O3对斜生栅藻生长的96 h半效应浓度(EC50)值分别为1.049、15.262、>1000 m.gL-1,而对大型蚤活动抑制的48 hEC50值则分别为0.622、35.306 m.gL-1和114.357 m.gL-1。据此可得到3种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水悬浮液的毒性大小顺序为:nZnO>nTiO2>nA l2O3。此外,不同的生物对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敏感性也不同,除nTiO2以外,大型蚤对另外2种纳米颗粒的敏感性强于斜生栅藻。实验结果表明,人工纳米材料的生态毒性和环境效应不容忽视,应重视并深入研究此类纳米材料的毒性作用机制和影响因子,以便能对其进行更好的风险管理。
朱小山朱琳田胜艳郎宇鹏李燕
关键词:绿藻大型蚤生态毒性AL2O3EC50
富勒烯及其衍生物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的比较被引量:21
2008年
采用斑马鱼胚胎发育技术,探讨了人工纳米材料富勒烯(C60)的1种水溶性衍生物[C60(OH)16-18]和3种水悬浮液(nC60)对斑马鱼胚胎的发育毒性.这3种nC60分别是nC60/TTA,nC60/甲苯和nC60/aq.结果表明,38mg/LnC60/甲苯、5.0mg/LnC60/aq和50mg/LC60(OH)16-18均未对斑马鱼胚胎发育产生毒性,而1.5mg/LnC60/TTA不仅能导致胚胎或幼鱼发育的延迟,存活率和孵化率的下降,甚至能造成部分斑马鱼心包囊水肿和畸形.C60,nC60的制备过程以及nC60本身的结构均能影响其潜在生物毒性.
朱小山朱琳郎宇鹏李燕端正花
关键词:斑马鱼毒性效应
城市富营养化湖泊立体修复系统研究
2008年
提出对城市富营养化湖泊进行全方位、多途径的综合治理思路——富营养化湖泊立体修复系统。详细介绍了富营养化湖泊立体修复系统的含义、组成部分及实施步骤。通过实践表明该思路在理论上是合理、可行的。具有投资少、回报大、效果好、不产生二次污染、能带来社会、经济效益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行的城市富营养化湖泊治理思路。治理城市富营养化湖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全民的参与。对城市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使得湖泊逐渐恢复生态活力,实现城市湖泊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同时,引入各方面(地产、环保、能源、园林、旅游)资金的城市湖泊修复建设也为环保企业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黄碧捷朱琳卢进登李涛郎宇鹏高文宝
关键词:城市湖泊富营养化
“红虫”杀灭前后自来水的安全评价被引量:1
2008年
采用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试验,配合大型蚤和斑马鱼胚胎毒性试验验证,测定有"红虫"存在的自来水以及用氯胺、二氧化氯和过氧化氢对"红虫"进行杀灭后自来水的生物毒性,判定其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显示:"红虫"自来水并没有检测出明显的生物毒性;氯胺在起始剂量不超过4mg/L时不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而且用其杀灭"红虫"后的自来水具有较低的健康风险;采用低浓度过氧化氢(0.005%)对"红虫"进行杀灭,其杀灭后自来水仍具有较强生物毒性,最终认为不宜作为自来水常规消毒剂;使用6~8mg/L的二氧化氯可有效杀灭"红虫",杀灭后自来水的生物毒性为低毒,其最终消毒副产物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较低。
杨瑶朱琳朱小山李燕郎宇鹏王平
关键词:生物毒性发光菌红虫自来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