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细胞
  • 2篇疗法
  • 2篇脑部
  • 2篇介入
  • 2篇NMR
  • 2篇DSA
  • 2篇成像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病
  • 1篇影像
  • 1篇灶周水肿
  • 1篇入路
  • 1篇肾上腺
  • 1篇肾上腺嗜铬细...
  • 1篇肾上腺嗜铬细...
  • 1篇嗜铬
  • 1篇嗜铬细胞
  • 1篇嗜铬细胞瘤
  • 1篇输尿管
  • 1篇输尿管狭窄

机构

  • 7篇同济医科大学...
  • 1篇肇庆市第二人...

作者

  • 7篇郑金龙
  • 4篇罗汉超
  • 3篇孔健
  • 3篇冯敢生
  • 2篇郑传胜
  • 2篇肖学宏
  • 2篇许林锋
  • 1篇梁惠民
  • 1篇邱光淮
  • 1篇江利
  • 1篇吴汉平
  • 1篇李恒
  • 1篇刘定西
  • 1篇韩萍
  • 1篇冯丽红
  • 1篇彭振军
  • 1篇徐梓榕
  • 1篇孔祥泉

传媒

  • 5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同济医科大学...

年份

  • 4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血管造影定量分析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00年
为了解心血管造影定量测量先天性心脏病大血管的准确性及价值 ,对 3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右心造影和B超检查 ,并测量主、肺动脉及室间隔缺损口径值。结果显示右心造影测得主、肺动脉主干及室间隔缺损口径值分别为(2 1.6 4± 5 .0 5 ) ,(11.41± 4.16 ) ,(12 .90± 3.90 ) mm,B超测得值分别为 (2 5 .77± 5 .2 5 ) ,(11.77± 3.6 1) ,(13.6 0±5 .6 0 ) mm,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认为利用血管造影机心脏软件包可准确测量右心造影各大血管及室间隔缺损大小 。
江利冯敢生梁惠民吴汉平郑传胜郑金龙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伽玛刀治疗脑部疾患晚发灶周水肿原因探讨被引量:3
1998年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后晚发灶周水肿的原因,从而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伽玛刀治疗后不同程度晚发灶周水肿患者22例,临床资料齐全及影像资料完整,其中转移瘤2例,胶质瘤7例,脑膜瘤5例,血管畸形7例,帕金森氏病1例(其中4例为院外作伽玛刀治疗),3例用了MRA复查(院外),全部病例术前MRI图像上均无明显水肿。于治疗后2~12个月行MRI复查。灶周水肿程度分为轻、中、重度。结果:轻度水肿5例,其中胶质瘤4例,转移瘤1例;中度水肿8例,其中血管畸形4例,胶质瘤3例,转移瘤1例;重度水肿9例,其中脑膜瘤5例,血管瘤3例,帕金森氏病1例。结论:产生灶周水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病灶大小及照射剂量似有一定关系。笔者根据一些特定部位及血管畸形治疗后易发生水肿的特点。
罗汉超徐梓榕孔祥泉郑金龙郑金龙冯阳宁肖学宏
关键词:伽玛刀治疗脑水肿脑疾病
中枢性尿崩症的脑部MRI表现(附27例报告)
1996年
目的:探讨中枢性尿崩症(centraldiabetesinsipidus,DI)的脑部MRI诊断及相关性问题。材料与方法:报道27例DI患者的MRI所见,9例通过手术证实,5例作过Gd-DTPA增强扫描,均采用SE系列,对DI的成因及其与脑MRI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27例中,9例表现正常及空蝶鞍,其余病变均累及下丘脑-垂体系统,其中肿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10例,单纯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5例,合并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12例,鞍区手术2例,组织细胞病X1例。结论:中枢性尿崩症病因复杂多样,最常见于垂体腺瘤,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鞍区术后。后叶高信号消失对DI的诊断具有特征性价值,对DI患者的影像学检查,MRI应放在首位。
郑金龙罗汉超
关键词:尿崩症NMR成像脑部
肝脏Gd-DTPA快速动态增强MRI的临床应用──较小HCC与FNH的动态增强表现被引量:1
1997年
目的:运用梯度回波(GRE)的快速场回波(FFE)技术,对20例肝肿块进行Gd-DTPA动态增强,旨在探明不同肿块的增强规律,提高肝肿块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材料与方法:选取经过其他影像学检查未确诊的20例肝肿块,作常规自旋回波(SE)平扫后作Gd-DTPAFFE序列快速动态增强扫描,分别测量病灶信号强度(SIlesion),灶周正常肝脏信号强度(SIlivsr),背景噪声信号强度和标准差(SInoisec±s),计算不同病变不同时相的肝-病灶对比噪声比(C/N),描出不同肿块(本文只评价其中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肿块,包括肝细胞癌10例,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的时间-病灶C/N曲线。结果:HCC与FNH两者曲线较接近(包括强化峰值和升降坡度),但在增强早期,HCC的C/N值高于FNH,3分钟以后二者强化值均下降,且FNH的C/N值大于0,HCC的C/N值小于0,此差异可持续15~20分钟。结论:不同的肝肿块,动态增强后的时间-C/N曲线不同,对HCC及FNH而言,增强早期(1分钟以内)及3分钟以后曲线差异较大,最有助于鉴别诊断。动态增强MR成像可作为肝脏常规SE序列成像的一种有效的补充方法。
郑金龙罗汉超邱光淮肖学宏刘定西彭振军
关键词:肝肿瘤肝细胞癌NMRGD-DTPA
肝癌介入治疗的影像评估价值──着重CT平扫及双期动态增强与DSA的影像对比分析被引量:13
2000年
目的 探讨肝癌介入治疗后CT平扫及双期增强的评估价值及其意义。材料与方法 搜集 3 7例碘油栓塞及 7例微球栓塞患者复查CT平扫及双期增强图像 ,并与血管造影对比分析 ,了解栓塞区非坏死低密度灶的强化规律与供应血管的关系。结果CT平扫可分辨碘油沉积区、液化坏死区、非坏死低密度区。血管造影发现非坏死低密度区有残存肿瘤血管或 /和侧支供血。双期增强CT显示 :动脉期 ( 2 5~ 40秒 )明显强化时 ,该区肿瘤血管部分再通或 /和大量侧支循环形成 ;若门静脉期 ( 60~ 75秒 )进一步强化 ,可能还有门静脉参与供血 ;双期增强无明显强化者 ,该区供血动脉不丰富 ,门静脉很少参与供血。结论 CT应作为肝癌介入治疗后影像学复查的首选检查方法 ,其平扫及双期增强表现可反映栓后瘤体的组织学及供血变化 ,及时发现新病灶 ,据此制订新的治疗方案 ,有望提高疗效。
郑金龙孔健冯敢生许林锋韩萍
关键词:肝癌DSA栓塞疗法
较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MRI及DSA诊断(附6例分析)
2000年
目的 :评估较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MRI及DSA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较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均行MR平扫及腹主动脉、肾上腺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6例MR表现均为长T1长T2 信号 ,2例见囊变和坏死信号。 5例主要波及肝右叶和肾上极 ,1例主要波及胰头并包绕下腔静脉。 6例中 ,4例疑诊嗜铬细胞瘤 ,2例诊断为巨块型肝癌。DSA显示瘤体由肾上腺动脉供血 ,肿瘤血管丰富 ,染色浓密 ,诊断为嗜铬细胞瘤。结论 :较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与邻近脏器肿瘤的MR表现极为相似 ,确诊须依赖肾上腺动脉造影。
郑金龙孔健罗汉超
关键词: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磁共振成像DSA
经下入路介入法治疗输尿管狭窄(附25例报告)被引量:11
2000年
目的 探讨下入路介入法治疗输尿管狭窄的应用效果。材料与方法  2 5例经影像学确诊为输尿管狭窄并上尿路积水中 ,2 0例为输尿管取石术后狭窄 ,5例为不明原因非外压性狭窄。经膀胱镜将导丝送至输尿管狭窄以上 ,采用导丝导管交换及对比剂定位技术 ,在狭窄处行球囊扩张。结果  18例成功放置双J管行内引流 ,1例因输尿管上段高度纡曲狭窄置管失败 ,6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后分别观察 3、6、12个月及 1~ 5个月 ,复查B超、IVP显示肾积水程度减轻 ,肾功能改善。单纯球囊扩张者再狭窄程度在 40 %以下。双J管位置准确 ,无移位 ,16例顺利取出。结论 下入路介入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并发症少 ,扩张和引流效果好等优点 ,是治疗输尿管狭窄的一种安全。
郑金龙郑传胜冯敢生孔健许林锋李恒
关键词:输尿管狭窄病例报告介入疗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