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梗塞
  • 3篇梗塞性
  • 3篇梗塞性痴呆
  • 3篇痴呆
  • 2篇多梗塞性
  • 2篇多梗塞性痴呆
  • 2篇血浆
  • 2篇聚体
  • 2篇二聚体
  • 1篇呆病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梗塞性
  • 1篇多发性梗塞性...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照射

机构

  • 5篇青岛医学院

作者

  • 5篇郭宗君
  • 4篇唐盛孟
  • 4篇石秉霞
  • 2篇金丽英
  • 1篇王春霞
  • 1篇王强
  • 1篇许贞峰
  • 1篇牟晓峰
  • 1篇李明霞
  • 1篇王亚男
  • 1篇郭英华
  • 1篇赵仁亮
  • 1篇周淑梅

传媒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中华理疗杂志
  • 1篇青岛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1998
  • 2篇1997
  • 2篇199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老年脑梗塞患者血凝与纤溶活性的动态观察被引量:2
1997年
用凝血酶时间法和ELISA法对30例老年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和3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浓度检测。结果显示: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在脑梗塞各期均显著增高(P<0.05).而血浆D-二聚体浓度在脑梗塞后逐渐增高,发病15~21天达高峰(P<0.001).以后缓慢下降。提示血液高凝状态存在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各期.而纤溶系统的激活在梗塞后发生,且维持较长时间。
赵仁亮唐盛孟郭英华王春霞周淑梅牟晓峰郭宗君
关键词:脑梗塞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溶活性
多梗塞性痴呆病因探讨
1996年
多梗塞性痴呆病因探讨郭宗君1石秉霞1李明霞2唐盛孟1秦守哲2多梗塞性痴呆是我国老年痴呆的重要类型之一,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1994年7月~1995年12月,我们观察了33例多梗塞性痴呆病人,以探讨痴呆的病因。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1.1多梗...
郭宗君石秉霞李明霞李明霞唐盛孟
关键词:多梗塞性痴呆痴呆病因
多梗塞性痴呆病人血浆内皮素和红细胞变形能力的研究被引量:8
1997年
观察36例多梗塞性痴呆和20例非痴呆病人血浆内皮素含量和红细胞变形能力,并与25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1)痴呆组和非痴呆组血浆内皮素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0.01);(2)两组红细胞变形能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0.05),而痴呆组又明显低于非痴呆组(P<0.05)。认为:血浆内皮素增高和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与痴呆的形成和发展有关。
郭宗君石秉霞唐盛孟
关键词:痴呆多梗塞性痴呆血浆内皮素红细胞变形
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脑血栓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0
1996年
检测32例脑动脉粥样硬化和28例脑血栓病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与33例年龄匹配的健康人(对照组)比较。结果D-二聚体含量在对照组为0.43±0.26mg/L;脑动脉粥样硬化组与脑血栓形成组(病后<7d、4w、6w3个时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0.86±0.48、1.02±0.97、1.07±1.04和1.05±0.87mg/L,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均<0.001),但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脑血栓形成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认为D-二聚体可作为检测血栓前状态和病情判断的指标。
郭宗君石秉霞金丽英
关键词: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血浆D-二聚体
紫外线照射血液和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多发性梗塞性痴呆被引量:6
1998年
目的:探讨有效治疗多发性梗塞性痴呆的方法。方法:将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UBIO)和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ILIB)交替应用治疗多发性梗塞性痴呆患者26例(治疗组),观察治疗前、治疗11天、治疗28天后患者血浆内皮素(ET),红细胞变形能力(RCD)、HDS评分及临床疗效,并与多发性梗塞性痴呆常规治疗组11例(对照组)比较。结果:UBIO与ILIB交替治疗能显著降低多发性梗塞性痴呆患者血浆ET含量,提高RCD、HDS评分,临床疗效明显,并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仅HDS评分有显著提高。结论:多发性梗塞性痴呆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UBIO和ILIB交替治疗效果较好。
郭宗君石秉霞唐盛孟王强金丽英许贞峰王亚男谭国英李辉
关键词:痴呆梗塞性痴呆UBIOILIB光量子疗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