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慧敏

作品数:12 被引量:55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内镜
  • 5篇黏膜
  • 5篇剥离术
  • 4篇黏膜下
  • 4篇黏膜下剥离术
  • 4篇膜下
  • 4篇内镜黏膜
  • 4篇内镜黏膜下
  • 4篇内镜黏膜下剥...
  • 4篇内镜黏膜下剥...
  • 3篇上皮
  • 3篇食管
  • 3篇肿瘤
  • 3篇胃癌
  • 3篇疗效
  • 2篇早期胃癌
  • 2篇上皮内
  • 2篇上皮内瘤
  • 2篇上皮内瘤变
  • 2篇皮内

机构

  • 12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江苏省中医院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12篇郭慧敏
  • 6篇凌亭生
  • 6篇邹晓平
  • 5篇王雷
  • 4篇吕瑛
  • 4篇陈敏
  • 3篇杨天
  • 2篇彭春艳
  • 2篇张松
  • 2篇张晓琦
  • 2篇邹晓平
  • 1篇刘明东
  • 1篇贺奇彬
  • 1篇石亮亮
  • 1篇丁希伟
  • 1篇吴建海
  • 1篇孙琦
  • 1篇朱丹丹
  • 1篇许春红
  • 1篇张以洋

传媒

  • 7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胃肠病学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对累及齿状线的侧向发育性性肿瘤的治疗结果
郭慧敏凌亭生邹晓平
经口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迟缓症的长期疗效研究
郭慧敏凌亭生
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切除术治疗质子泵依赖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短期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22年
2017年7月-2020年12月间, 在南京鼓楼医院行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nti-reflux mucosectomy, ARMS)治疗的26例质子泵抑制剂依赖性胃食管反流病连续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 主要比较手术前后的反流症状评分(GERD-Q评分)、生活质量评分(RQS评分)、食管动力及24 h测酸检查结果。结果发现:中位随访18.4个月(6~27个月), 23例(88.5%)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15例(57.7%)停用质子泵抑制剂, 平均GERD-Q评分(6.23分比13.19分, P=0.004)和平均RQS评分(26.67分比10.98分, P<0.001)均较术前明显好转, 平均DeMeester评分(10.69分比53.15分, P<0.001)、平均酸反流时间百分比(3.56%比9.92%, P<0.001)、平均酸反流总次数(36.9次比139.9次, P=0.001)均明显低于术前, 平均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25.19 mmHg比13.63 mmHg, P<0.001)和平均远端收缩积分(1 819.15 mmHg·s·cm比1 007.67 mmHg·s·cm, P<0.001)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提示ARMS治疗质子泵抑制剂依赖性胃食管反流病短期疗效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反流症状和生活质量, 增加患者的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和食管体部蠕动。
张妮娜杨天吕瑛郭慧敏石亮亮周帆王雷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
短透明帽结肠镜法在单人结肠镜中应用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探讨短透明帽辅助单人结肠镜操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行结肠镜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6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成透明帽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由2位肠镜技术中级医生完成检查,并记录体质量指数、有无手术史、肠镜开始时间、到达回盲部时间、结束时间、肠道清洁程度、检查结果、通过回盲瓣尝试次数及患者舒适度等。结果透明帽组73例到达回盲部,到达回盲部时间(7.5±4.0)min;对照组76例到达回盲部,到达回盲部平均时间(9.8±4.5)min,2组到达回盲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透明帽组有3例未能进入回肠末端,其余70例通过回盲瓣平均次数为1.32次;对照组有8例未能进入回肠末端,其余68例通过回盲瓣平均次数为1.96次。2组通过回盲瓣平均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透明帽组和对照组息肉检出率分别为32.88%(24/73)和28.95%(22/76),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级结肠镜操作医生,短透明帽结肠镜能缩短到达回盲部时间,有利于通过回盲瓣,该技术适合临床推广。
贺奇彬任玮郭慧敏彭春艳杨旭丁希伟沈珊珊刘明东凌亭生邹晓平
关键词:内镜检查术结肠镜
同时性多发早期胃癌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特点和病灶之间关联性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同时性多发早期胃癌(EGC)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主副病灶之间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6年9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诊断并接受ESD治疗的32例同时性多发EGC和(或)HGIN病例,总结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并将多发病灶定义为主病灶和副病灶,探索分析主副病灶在大小、部位、内镜分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和脉管侵犯等方面的关联程度。结果研究纳入的32例多发性EGC和(或)HGIN患者平均年龄(66.19±7.46)岁,男性多见(90.62%,29/32),17例(53.13%)有胃癌家族史,有吸烟和饮酒史的分别有25例(78.13%)和22例(68.75%),病灶周围黏膜合并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分别有30例(93.75%)和31例(96.88%)。主病灶和副病灶的直径存在正相关(r=0.4167,P=0.018)。主、副病灶的内镜形态不具有一致性(P=0.314),但病理类型和侵犯深度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P〈0.05)和匹配度。主、副病灶在空间分布方面没有相关性,但主病灶在高位胃体(胃上1/3)与副病灶在低位胃体(胃下1/3)具有较强关联性(列联相关系数=0.463,P=0.003),并且,当主肿瘤在高位胃体后壁时,副肿瘤在低位胃体小弯侧的可能性较大,两者之间的列联相关系数为0.417(P=0.009)。结论长期吸烟、饮酒、有胃癌家族史,合并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的老年男性为同时性多发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高危人群,在发现一个病灶时,需警惕多病灶存在可能,并注重主、副病灶之间的关联性,避免漏诊。
凌亭生张松夏满奎彭春艳郑汝桦郭慧敏张以洋吕瑛张晓琦邹晓平王雷
关键词:多发性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特征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环周食管表浅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24年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环周食管表浅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因环周食管表浅鳞癌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ESD治疗的74例连续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ESD操作成功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追加治疗情况。结果1例患者中转外科手术,其余73例顺利完成ESD治疗,ESD操作成功率为98.6%。ESD术后病理提示39例达治愈性切除,ESD治愈性切除率为53.4%(39/73)。15例(20.5%)发生术中肌层损伤,1例(1.4%)发生术中穿孔,2例(2.7%)发生迟发性出血,1例(1.4%)发生迟发性穿孔。有11例失访,其余62例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36.4±19.0)个月,其中12例追加外科手术,5例追加放化疗。在未行手术且获得随访资料的57例患者中,有49例发生ESD术后食管狭窄,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为86.0%。结论ESD治疗环周食管表浅癌总体安全,但术中易发生肌层损伤,且治愈性切除率不高,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高,追加外科手术比例高。
窦晓坛吴建海周婷郭慧敏陈敏杨天凌亭生张晓琦吕瑛王雷邹晓平
关键词:食管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食管狭窄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eCura危险评分系统的临床验证研究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验证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非治愈性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系统——"eCura system"的临床适用性。方法2012年1月—2018年3月,因早期胃癌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行ESD治疗,且术后病理提示ESD非治愈性切除的155例病例被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eCura评分系统对病例进行评分,按评分结果分成3组,低危组(0~1分)100例、中危组(2~4分)46例、高危组(5~7分)9例,观察各组随访期内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预后。结果155例随访时间(25±15.0)个月,其中低危组中位随访25个月,中危组中位随访23个月,高危组中位随访34个月。低危组追加外科手术57例,其中3例[5.26%(3/57)]淋巴结转移;中危组追加外科手术29例,其中2例[6.90%(2/29)]淋巴结转移;高危组9例,均追加外科手术,4例淋巴结转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危组淋巴结转移风险明显高于低危组(P=0.003,OR=14.499,95%CI:2.513~97.214),而中危组淋巴结转移风险较低危组略高(P=0.767,OR=1.326,95%CI:0.165~8.594)。随访过程中,低危组无远处转移及肿瘤相关死亡,43例未追加外科手术者中发现3例[6.98%(3/43)]复发。中危组17例未追加外科手术者中发现1例[5.88%(1/17)]复发,2例[11.76%(2/17)]远处转移,其中1例[5.88%(1/17)]死于脑转移;29例追加外科手术者在随访期间无复发、远处转移及肿瘤相关死亡。高危组9例在ESD术后均追加了外科手术,随访期间无复发、远处转移及肿瘤相关死亡。结论eCura评分系统可用于早期胃癌ESD非治愈性切除病例的淋巴结转移风险预测,低危患者追加外科手术的获益有限,而中、高危患者追加外科手术可有效改善预后。
李宇新孙琦郭慧敏邹晓平
关键词: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淋巴结转移
ESD治疗食管早癌及上皮内瘤变的价值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淮安市洪泽区人民医院确诊并行ESD手术切除治疗的100例食管早期癌及上皮内瘤变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手术时间、病灶长度等,观察ESD在不同类型病变中的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病变占管周面积大小与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相关性,观察术后2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患者复查情况。结果早期食管癌患者的手术时间、病灶长度均显著多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P <0.05),两种疾病类型患者的手术切除效果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中及术后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穿孔、胸骨后疼痛等现象,但经对症治疗得到有效缓解。随着病变占管周面积的增加,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术后2个月复检创面愈合率为100%,术后6个月复检1例患者出现局灶复发,术后12个月复检又有1例患者出现贲门病变,余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ESD在治疗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变中具有较高实用价值,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程如焕郭慧敏汪忠红贾华锋张玉莲
关键词:ESD早期食管癌上皮内瘤变
早期胃印戒细胞癌临床与内镜特征分析
陈敏杨天窦晓坛张松郭慧敏邹晓平凌亭生
amiRNA-Snai1逆转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DDP对顺铂的耐药性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背景:多药耐药是恶性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锌指转录因子Snai1介导肿瘤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可促成肿瘤对化疗耐药。目的:探讨人工合成microRNA-Snai1(amiRNA-Snai1)逆转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DDP对顺铂(DDP)耐药性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构建稳定转染amiRNA-Snai1质粒或阴性对照质粒的SGC7901/DDP细胞株(SGC7901/DDP-amiRNA组和SGC7901/DDP-Mock组),以蛋白质印迹法、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的Snai1、耐药基因ERCC1、Snai1下游靶基因E-cadherin蛋白表达,以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经不同浓度DDP(0.01、0.1、1.0、10.0 mg/L)作用后的存活率,计算DDP对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DDP耐药SGC7901/DDP细胞中的Snai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DDP敏感亲本SGC7901细胞(P<0.05)。SGC7901/DDP-amiRNA组细胞Snai1、ERCC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SGC7901/DDP-Mock组细胞(P<0.05),荧光强度明显减弱;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GC7901/DDP-Mock组细胞(P<0.05),荧光强度明显增强。DDP对SGC7901/DDP-amiRNA组细胞的IC50值显著低于SGC7901/DDP-Mock组细胞(P<0.05)。结论:以amiRNA-Snai1沉默Snai1基因表达可能通过下调ERCC1表达、上调E-cadherin表达而逆转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DDP对DDP的耐药性。
许春红郭慧敏王军李建琦陈敏邹晓平
关键词:上皮间质转化RNA干扰钙黏着糖蛋白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