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骁琦

作品数:43 被引量:141H指数:6
供职机构: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起搏
  • 9篇动脉
  • 9篇心脏
  • 8篇心律
  • 8篇心律失常
  • 7篇心肌
  • 7篇心脏起搏
  • 7篇血管
  • 7篇消融
  • 7篇冠状
  • 6篇心肌梗死
  • 6篇植入
  • 6篇起搏器
  • 6篇细胞
  • 5篇心血管
  • 5篇血压
  • 5篇特异
  • 5篇特异性
  • 5篇细胞特异
  • 5篇细胞特异性

机构

  • 39篇常熟市第二人...
  • 5篇扬州大学
  • 3篇苏州大学
  • 1篇上海市胸科医...

作者

  • 43篇金骁琦
  • 37篇盛晓东
  • 33篇范韬
  • 26篇周建龙
  • 17篇朱宗成
  • 16篇祁平东
  • 9篇陈志贤
  • 9篇郑冠群
  • 6篇高顺忠
  • 6篇金静
  • 5篇吴刚
  • 4篇朱天哲
  • 4篇顾涌藻
  • 4篇范韬
  • 4篇周建龙
  • 4篇盛晓东
  • 4篇陆敏
  • 3篇沈卫星
  • 2篇惠杰
  • 2篇沈振亚

传媒

  • 6篇临床荟萃
  • 6篇中国心脏起搏...
  • 4篇实用临床医药...
  • 3篇齐齐哈尔医学...
  • 3篇岭南心血管病...
  • 2篇河北医学
  • 2篇心脏杂志
  • 2篇苏州医学
  • 2篇中国心血管病...
  • 2篇国际心血管病...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心电学杂志
  • 1篇实用心电学杂...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成都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9
  • 2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8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初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的临床研究
2006年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Stenting)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年8月至2006年2月间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TCA及支架植入术。结果:12例患者中10例(83.3%)支架被成功植入靶血管病变处,1例患者因导丝不能通过阻塞血管段而改为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1例术中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初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范韬盛晓东周建龙金骁琦吴刚高顺贵祁平东
关键词:支架植入术急性心肌梗死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预处理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孵育预处理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干细胞移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培养及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细胞数及浓度固定的初级培养液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分为两组:对照组(不进行预处理)及3个浓度(0.05μg/ml、0.1μg/ml、0.15μg/ml)的ESM-1预处理组。每组设4个复孔,每孔均处理60 min。收集每孔中的条件培养液,检测预处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磷酸酶(ALP)的影响。结果:ESM-1孵育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其存活率明显增加,而凋亡率显著下降,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随着ESM-1预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凋亡率却呈相反的下降趋势。ESM-1预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VEGF、ALP的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着ESM-I浓度的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VEGF、ALP的水平也相应增加。ESM-1孵育预处理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形态一致,生长及分化速度加快。结论:ESM-1孵育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仅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降低其凋亡,而且可增加VEGF、ALP的分泌。ESM-1通过活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高细胞本身的潜能,继而提高其存活、增殖的能力,为临床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朱宗成惠杰沈振亚盛晓东周建龙范韬金骁琦
关键词: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梗死小鼠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在冠心病非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在冠心病非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择40例冠心病非心肌梗死患为观察组,40例非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血清中的ESM-1和冠心病相关炎性因子水平。探讨ESM-1含量和炎性因子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两组血清中的ESM-1含量和冠心病相关炎性因子水平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ESM-1与炎性因子VCAM-1、TNF-α、IL-8呈明显的正相关(P<0.001)。结论冠心病非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ESM-1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升高对冠心病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朱宗成金骁琦郑冠群陈志贤金静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内皮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类
自动夺获功能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2004年
盛晓东高顺忠范韬沈卫星金骁琦顾涌藻祁平东
关键词:起搏器
405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的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金骁琦盛晓东周建龙范韬祁平东
关键词:心肌梗死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
血浆氧化三甲胺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及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氧化三甲胺(TMAO)与冠心病(CHD)相关性以及对CH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1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CHD患者200例(CHD组),另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结果阴性的健康者124例(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TMAO水平,根据所测血浆TMAO数值中位数3.14μmol/L将CHD组分为A组(低TMAO CHD组)与B组(高TMAO CHD组)。采用Gensini评分对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评定。分析对照组与CHD组TMAO水平,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TMAO水平相关性。将CHD的影响因素及TMAO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记录随访CHD患者1年内出现的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等不良事件,绘制Kaplan-Meier生存和风险曲线,进一步比较A组、B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CHD组TMAO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TMAO水平是CHD的危险因素(OR=7.54,95%CI:4.27~13.33,P<0.001);在CHD患者中,体质量指数(BMI)高是TMAO升高的危险因素(OR=1.48,95%CI:1.09~2.00,P=0.001)。A组患者Gensini评分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患者血清TMAO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449,P<0.001)。A组、B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B组生存率下降,风险率上升。结论TMAO是CHD的影响因素之一,且CHD患者病变严重程度、心血管不良事件与TMAO水平有关。TMAO可以作为CHD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标志物。
刘艳琪郑冠群陈志贤金骁琦盛晓东王志强
关键词:冠心病氧化三甲胺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预后
不同起搏方式对高右室起搏比例患者心功能及心房颤动的影响
2014年
目的:探讨不同起搏部位对高右室起搏比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新发心房颤动(AF)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心内科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置入DDD永久起搏器的缓慢性窦房结功能失调或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选择其中高右室起搏比例者(右室起搏累积百分比>50%)共120例,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47)及右室间隔部(RVS)起搏组(n=73)。随访内容包括起搏器置入术前、术后3年AF发生情况和超声心动图参数。结果:随访期间RVA组新发AF患者比例高于RVS组(23.40%对16.43%,P=0.03)。术后3年,与RVA组相比,RVS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缩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则明显升高(P<0.05)。结论:对于DDD起搏模式下高右室起搏比例患者,与RVA起搏相比,RVS起搏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AF的发生。
周建龙陆敏朱宗成朱天哲盛晓东范韬金骁琦
关键词:室间隔起搏心尖部起搏心律失常
不同起搏方式对起搏器植入患者的远期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房室顺序起搏(DDD)起搏方式曾被认为是一种"全能"的起搏方式,因为与心室同步(VVI)起搏相比它能保持房室同步,与心房同步(AAI)相比它具有心室起搏和感知功能避免心室停搏。
盛晓东陆敏金骁琦徐伟中周建龙范韬金静陈志贤郑冠群祁平东
关键词:心律失常心电描记术心脏起搏
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成功率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盛晓东范韬周建龙金骁琦祁平东
关键词:快速心律失常并发症
低位房间隔起搏与右心耳起搏的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低位房间隔(LAS)起搏的可行性及方法学。方法选择45例符合起搏器植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二组。一组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LAS起搏(LAS组),另一组采用被动固定翼状电极行右心耳(RAA)起搏(RAA组)。分别记录两组心房电极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以及所测试的起搏阈值和阻抗。术后1、3个月门诊随访常规心电图、测量起搏参数和X线胸片观察电极脱位情况。结果与RAA组比较,LAS组心房电极操作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无显著差异[(5.6±0.9)min vs(5.2±1.0)min,(4.4±0.7)min vs(4.0±0.9)min,P均>0.05]。两组术中,术后1、3个月起搏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LAS起搏操作简单易行,且不影响起搏阈值和阻抗。
盛晓东朱宗成金骁琦范韬周建龙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房间隔起搏主动固定电极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