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6篇梗死
  • 3篇缺血
  • 3篇急性
  • 3篇急性脑梗死
  • 2篇短暂性
  • 2篇短暂性脑缺血
  • 2篇血管
  • 2篇依达拉奉
  • 2篇尤瑞克林
  • 2篇治疗急性脑梗...
  • 2篇同型半胱氨酸
  • 2篇疗效
  • 2篇脑缺血
  • 2篇氨酸
  • 2篇成像
  • 2篇磁共振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机构

  • 7篇泰州市第二人...
  • 2篇姜堰市人民医...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作者

  • 9篇陆小波
  • 3篇郭俊华
  • 2篇茆华武
  • 2篇肖章红
  • 2篇丁立东
  • 2篇刘彩玲
  • 1篇徐运
  • 1篇肖国栋
  • 1篇陈珏

传媒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承德医学院学...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 1篇系统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脑梗死的疗效研究被引量:19
2019年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取栓组,各45例。溶栓组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取栓组接受DSA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比较2组术后血管再通率;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随访6个月,比较2组术后卒中复发、心肌梗死以及死亡情况。结果:取栓组的完全再通率和血管再通率均高于溶栓组(P<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2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取栓组的NIHSS评分低于溶栓组(P<0.05)。随访过程中,取栓组卒中复发率低于溶栓组(P<0.05);2组心肌梗死和死亡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A神经介入取栓术可有效开通狭窄、闭塞的血管,提高脑梗死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远期卒中复发的风险。
陆小波肖国栋肖章红钱后龙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神经介入取栓术脑梗死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继发脑梗死的预测研究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 研究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水平对预测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继发脑梗死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研究105例3h内人院的前循环TIA患者3h内、6h及12 h IMA水平并结合ABCD2评分,分析其与前循环TIA后继发脑梗死的相关性. 结果 3h内IMA为75.28 U/L时,诊断前循环TIA的敏感度为66.7%,特异性为76.2%.105例患者7d内继发脑梗死患者16例(15.2%),8~30 d内继发脑梗死21例(20.0%).前循环TIA患者3h内、6h及12h的IMA平均水平为(87.43±19.89) U/L、(63.88±12.51) U/L、(61.21±12.28) U/L,Pearson-Correlation分析显示3h内IMA水平与ABCD2评分呈直线相关(P=0.000,r=0.666).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3h内IMA异常升高、中~高危ABCD2评分均为前循环TIA发作后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12、0.041). 结论 早期IMA水平的检测与ABCD2评分对预测前循环TIA患者继发脑梗死具有相似的临床价值.
丁立东肖章红徐运茆华武陈珏陆小波
关键词:血清白蛋白脑梗死
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认知功能的关系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与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 LA)及认知水平的关系。方法:根据头颅磁共振成像结果,将108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合并LA组和单纯脑梗死组,采用酶循环速率法测定血清Hcy水平。同时测试LA患者的认知损害程度。结果:脑梗死合并LA组Hcy浓度为(18.8±4.4)μmol/L,单纯脑梗死组为(13.8±3.5)μmol/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Hcy水平随LA患者认知障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P<0.05)。结论:Hcy与LA关系密切,Hcy水平越高,认知损害越重。
杭小芳茆华武丁立东陆小波钱静
关键词:脑白质疏松症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认知功能障碍
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患者.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对照组单用依达拉奉治疗;治疗14d后比...
陆小波
探讨ApoA-1、同型半胱氨酸、Cys-C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的关系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 探讨ApoA-1、同型半胱氨酸、Cys-C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认知功能状态分为认知正常组和认知障碍组,各30例,选取同一时间健康体检人员30名为对照组。评价3组认知功能,检测ApoA-1、同型半胱氨酸、Cys-C水平,并分析帕金森综合征认知功能障碍与ApoA-1、同型半胱氨酸、Cys-C的相关性,分析帕金森综合征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 认知正常组患者和认知障碍组患者UPDRS评分为(13.20±2.21)分、(18.02±2.05)分,均高于对照组,MMSE为(22.28±2.13)分、(17.85±2.11)分,MoCA评分为(21.30±2.18)分、(16.35±2.16)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正常组、认知障碍组患者ApoA-1水平为(1.78±0.29)、(1.27±0.27)g/L,均低于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为(18.70±4.59)、(30.18±5.98)μmol/L,Cys-C水平为(4.20±0.81)、(5.98±0.69)mg/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55、10.711、10.716、18.524、4.948、16.969,P<0.05)。二元回归和线性相关性分析,UPDRS评分≥5分,MMSE评分<27分,MoCA评分<26分、ApoA-1水平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Cys-C水平高为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01);帕金森综合征患者MMSE评分与ApoA-1水平呈正相关、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负相关,与Cys-C水平呈负相关(P<0.001)。结论 ApoA-1、同型半胱氨酸、Cys-C与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密切,可预估帕金森病者认知功能。
张婷婷陆小波刘彩玲
关键词:APOA-1同型半胱氨酸CYS-C帕金森病
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患者。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对照组单用依达拉奉治疗;治疗14d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NI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明显提高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陆小波
关键词:依达拉奉尤瑞克林急性脑梗死疗效
浅析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进行治疗期间使用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进行监测的效果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探讨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进行治疗期间使用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进行监测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3年4月~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6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46例患者分为常规磁共振组和磁共振弥散成像组,每组各有23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扩张血管治疗和抗凝治疗等常规治疗。在进行治疗期间,为磁共振弥散成像组患者使用磁共振弥散成像扫描检查进行监测,为常规磁共振组患者使用常规磁共振扫描检查进行监测。然后,比较两组患者在发作期、缓解期和治疗3周时其脑缺血病灶的阳性检出率,并在进行治疗的3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 :在发作期、缓解期和治疗3周时,磁共振弥散成像组患者脑缺血病灶的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磁共振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治疗的3周后,磁共振弥散成像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磁共振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进行治疗期间使用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进行监测的效果显著,可准确地检查出其脑缺血病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从而降低其脑卒中的发生率。
郭俊华陆小波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
磁共振血管成像应用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40例,对其进行CT、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比较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40例患者的CT和MRI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A检查结果显示,基底动脉A型24条、B型6条、C型6条、A型合并B型2条、无异常2条;椎动脉基底动脉A型41条、B型7条、C型9条、D型9条、A型合并B型6条、B型合并C型4条、无异常2条。结论:MRA检查能确认动脉供血不足类型,对诊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郭俊华陆小波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颈动脉狭窄程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程度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2015年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CI患者200例,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组40例、轻度狭窄组107例、中度狭窄组30例、重度狭窄组23例。4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估4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4组患者NIHSS评分、GCS评分、脑梗死体积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4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两两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s=0.66,P=0.00)。4组患者脑梗死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脑梗死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s=0.93,P=0.00)。4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rs=0.76,P=0.00)。结论 ACI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脑梗死进展越快。
郭俊华陆小波刘彩玲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狭窄神经功能缺损纤维蛋白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