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清竹
- 作品数:19 被引量:65H指数:4
- 供职机构: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结肠透析机治疗慢性肾衰竭43例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观察结肠透析机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方法 43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在一般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结肠透析,观察显效时间、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肝功能、血常规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本组显效14例,有效16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0%。结论结肠透析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杨垒张子阳曹明燕黄妍唐俊陆清竹唐琴
- 关键词:结肠透析慢性肾衰竭保留灌肠
- 农村居家腹膜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现状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了解贵州省农村地区居家腹膜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方法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及自我管理能力问卷对102名农村腹膜透析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农村腹膜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得分为(55.69±13.19)分,各维度中换液技术操作得分较好(2.36±0.83)分,操作中异常情况的处理次之(2.04±1.15)分,情绪管理及社会回归较差(1.79±0.97)分。结论贵州省农村腹膜透析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低于江苏省,且情绪管理及社会回归能力差,医务人员应重视腹膜透析患者的心理健康,并对患者采取地域性、针对性及特异性的健康教育方式。
- 李玉陆清竹刘天婕杨淑娟裘志成江智霞
- 关键词:腹膜透析自我管理影响因素
- 早期糖尿病大鼠肾脏中HIF-1α表达和细胞凋亡的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肾脏中表达的变化规律和细胞凋亡与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实验分为DN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大鼠DN模型,分别于造模成功后2、4、8周,用免疫组化、免疫印迹和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连续多时点观察肾脏HIF-1α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与肾脏病理变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蛋白印迹检测显示DN组2、4、8周HIF-1α的表达均强于对照组,DN组HIF-1α的表达与尿蛋白、肾脏肥大指数(KI,肾质量/体质量)呈正相关;DN组2、4、8周肾小管细胞凋亡指数(AI)均高于对照组,DN组AI与尿蛋白、KI呈正相关。DN组HIF-1α表达量和肾脏细胞AI呈正相关。结论:HIF-1α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肾脏中表达上调,其表达变化与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发生发展相关。细胞凋亡也参与了早期DN的发生发展,HIF-1α可能诱导细胞凋亡增加,从而促进DN的发展。
- 颜晓勇陆清竹吴蔚桦杨玉玺薄虹
-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原位缺口末端标记SPRAGUE-DAWLEY
- 肾内科病房护患沟通系统化管理的实施及效果评价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肾内科病房护患沟通系统化管理的实施办法及效果。方法分析。肾内科病房护患沟通效果的影响因素,设置沟通协调员岗位,建立沟通管理制度及流程,制作个性化沟通服务手册,强化护士沟通能力的培训及管理,建立有效沟通平台。结果护士沟通能力及服务意识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知识掌握较好,满意度明显上升。患者对体重、尿量、血压、饮食、服药、疗效观察以及复诊等知识认知程度高于实施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护患沟通系统化管理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提高护理质量,丰富优质护理服务内涵。
- 孙全林陆清竹唐俊袁春玉
- 关键词:护患沟通
- 导师制在医学生临床实习中的教学探索——基于肾内科临床实习中的运用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导师制在医学生临床实习中教学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12月进入肾内科实习学生48人,分为教改组(24人)和对照组(24人),其中教改组采用导师制带教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实习带教模式,比较两组出科成绩和实习满意度。结果教改组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教师科研指导的满意度最低,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改组对沟通交流、给予实践操作的机会、临床思维能力提高、理论指导、实践指导、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初步处理肾内科常见性疾病和实习收获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师制教学模式对学生专科实习技能的提升有着显著效果。
- 裘志成徐晖钟正霞王虹张子阳陆清竹
- 关键词:导师制
- 结肠透析联合尿毒清颗粒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护理被引量:1
- 2012年
- 慢性肾衰竭是慢性肾脏病持续发展的结果。在肾衰竭早、中期,患者达不到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的标准,但部分病人又存在全身各系统的临床症状。我院肾内科采用结肠透析联合尿毒清颗粒治疗64例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患者,起到明显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唐俊王玲陆清竹曾远杨孙全林
- 关键词:早中期慢性肾衰竭尿毒清颗粒结肠透析慢性肾衰竭患者护理慢性肾脏病
- 来氟米特联合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发性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被引量:22
- 2011年
- [摘要]目的:观察来氟米特联合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发性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43例原发性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予以口服来氟米特加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来氟米特起始剂量为50mg·d-顿1服,服用3d后减量至20mg·d-1顿服,至少服药6个月;泼尼松的起始剂量为0.8mg·kg-1·d-1(最大剂量40mg·d-1)顿服,4~6周后逐步减量,总疗程为1年。20例健康成人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血胆固醇、血肌酐、血清白蛋白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时IL8、TNF-α、VEGF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时24h尿蛋白定量、血胆固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血清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血肌酐水平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时IL8、TNF-α、VEGF指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较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VEGF水平与24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r=0.726,P=0.025)。结论:来氟米特联合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能显著降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尿蛋白,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并持续稳定肾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下调VEGF水平,改善肾病中炎症和内皮细胞功能紊乱,阻止系膜病变继续进展。
- 黄颜颜陆清竹唐智
- 关键词:原发性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来氟米特
- 高压氧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成年健康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4大组,正常对照组(n=6)、假手术组(n=18)、肾缺血再灌注组(IR组,n=18)和肾缺血再灌注+HBO治疗组(HBO治疗组,n=18)。后3组又按再灌注后1h、3h和5h各分为3个亚组,每个亚组大鼠6只。各组先切除右肾,取左肾研究。正常对照组切除右肾后立即切取左肾备用。假手术组不阻断左肾动脉,肾IR组和HBO治疗组则采用钳夹肾动脉法建立左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HBO治疗组:在肾缺血再灌注后0h、2h和4h时分别将大鼠置于动物实验用高压氧舱内治疗1h之后,治疗压力为2(Atmosphere absolute,ATA)(0.1MPa),舱内氧浓度在98%以上。各组分别于再灌注后1h、3h和5h时检测血中SCr、BUN、MDA和TNF-α的含量,并取左肾组织用于石蜡切片和HE染色、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行Am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以及电镜检查。结果:(1)在IR组,血中检测指标量显著高于同时点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在HBO治疗组,各指标在术后不同时点的含量均较IR组明显降低(P<0.05)。(2)FCM结果显示,HBO治疗组细胞凋亡也显著低于同期IR组(P<0.05)。(3)肾组织中细胞凋亡与血中BUN、SCr、MDA和TNF-α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4)肾组织病理和肾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在HBO治疗组的损伤也明显轻于其他组。结论:(1)肾缺血再灌注后,血中氧自由基和促炎症因子的大量产生可促进肾组织细胞凋亡,从而加重肾损伤。(2)肾缺血再灌注后,肾组织大量细胞凋亡是导致肾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3)HBO抑制氧自由基和促炎症因子的产生,抑制组织细胞凋亡是HBO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发挥肾保护效应的重要机制。(4)早期HBO治疗对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而保护肾功能更为有利。
- 杨垒蒲涛裘志诚陆清竹唐俊况丽梁国标陈忠平曹睿
- 关键词: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高压氧丙二醛肿瘤坏死因子-Α
- 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心理护理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活体肾移植供、受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策略。方法:分析4例亲属活体肾移植供、受者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以缓解其心理压力。结果:供者存在犹豫和矛盾、焦虑和恐惧,受者存在拒绝、愧疚、欣喜、接受、担忧等心理特点,通过医患沟通和交流,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排除其心理障碍。结论:针对供、受双方所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康复。
- 况莉唐俊陆清竹
- 关键词:活体肾移植供受者心理护理
- 颈内静脉长期透析导管不同置管方法的对比研究
- 2014年
- 目的比较颈内静脉长期透析导管不同置管方法的难易程度。方法将26例需进行长期颈内静脉置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A组(18例)和B组(8例),A组采用传统的撕脱鞘法置管,B组采用导丝法置管,观察两种方法的置管术中出血量、置管所用时间、成功率、置管后透析中的平均血流量。结果 B组在置管所用时间为(43.63±3.74)min,术中出血量为(8.38±2.20)m L,均显著低于A组的(55.72±7.40)min和(24.78±4.69)m 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的置管成功率为100%,透析中的平均血流量为(242.50±25.91)m L/min,A组的置管成功率为94.44%,透析中平均血流量为(232.78±21.97)m L/min,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导丝法进行颈内静脉长期透析导管置入方法简单,且术中出血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裘志成黄研陆清竹杨垒
- 关键词:血液透析颈内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