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倩

作品数:8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慢性
  • 3篇干扰素
  • 3篇肝炎
  • 3篇丙型
  • 3篇丙型肝炎
  • 2篇利巴韦林
  • 2篇慢性丙型
  • 2篇慢性丙型肝炎
  • 2篇慢性丙型肝炎...
  • 2篇抗病毒
  • 2篇抗病毒治疗
  • 2篇甲状腺
  • 2篇干扰素Α
  • 2篇肝炎患者
  • 2篇丙型肝炎患者
  • 2篇病毒
  • 2篇病毒治疗
  • 1篇胆管
  • 1篇胆汁
  • 1篇胆汁淤积

机构

  • 8篇吉林大学第一...

作者

  • 8篇陈倩
  • 5篇潘煜
  • 3篇王赞
  • 3篇孙晴晴
  • 2篇华瑞
  • 2篇亓传旺
  • 2篇张然
  • 2篇张鹏
  • 2篇张会
  • 1篇吴瑞红
  • 1篇牛俊奇
  • 1篇李玉香
  • 1篇于鸽
  • 1篇迟秀梅
  • 1篇张琴
  • 1篇朴颖
  • 1篇朱建南

传媒

  • 3篇第七届中国睡...
  • 2篇临床肝胆病杂...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纳米化养阴镇静颗粒治疗失眠症的研究
<正>目的:验证纳米化养阴镇静颗粒对失眠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健康雄性C57BL6小鼠50只(体重25-30g),每组10只,随机平均分成5组:假睡眠剥夺组、睡眠剥夺组;大方养阴镇静丸组;小方养阴镇静丸组;纳米化养阴镇静...
朱建南张琴孙晴晴陈倩王赞
关键词:失眠症中药药理疗效评价
文献传递
胆管消失综合征1例报告被引量:2
2014年
胆管消失综合征(VBDS)最早见Sherlock 报道,是以肝内胆管减少为病理学特征,以胆汁淤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病因中包括发育、代谢和免疫学异常、血管病变、感染、淋巴病、药物等因素,真正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较为少见。
马琳媛陈倩华瑞潘煜
关键词:胆管肝内胆汁淤积病例报告
快眼动睡眠行为障碍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正>背景:RBD是发生在REM睡眠期反复发生梦境演绎行为的异态睡眠。近几年的研究发现,iRBD与α-突触核蛋白病相关神经变性病(如PD、MSA、DLB)关系密切,约80%的iRBD患者可10余年后发展为与突触核蛋白病相...
朴颖孙晴晴陈倩张然王赞
关键词:自主神经功能
文献传递
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数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探讨干扰素α-2b(INF-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数量的变化,阐明影响外周血细胞数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34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有慢性肝炎的症状且抗-HCV和HCV-RNA阳性),均给予药物INF-α2b500万U、隔日1次、皮下注射,利巴韦林15mg·kg-1·d-1口服,疗程48周;在基线、2周、12周、24周、36周和48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HCV RNA定量等检测,治疗后60、72和96周进行随访。出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数减少、贫血及血小板计数减少的患者依据《2010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相应治疗或随访观察。结果:治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率为40.5%(139例),贫血发病率为48.4%(166例),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为39.9%(137例)。治疗结束后仍有个别患者出现外周血细胞数量改变。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细胞数量减少多出现在治疗开始至12周内。治疗2周内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即有明显下降,至第12周时同时降到最低值,12周后出现缓慢上升,治疗结束时(48周)虽较12周恢复明显,但仍未达到治疗前水平,60-72周时趋于平稳且恢复到治疗前水平。基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纤维化程度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关联(P〈0.05)。性别与贫血的发生有关联,基线血红蛋白水平与贫血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均有关联(P〈0.05)。性别、基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AST、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肝纤维化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有关联(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2周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数量即有明显下降,12周时降至最低,临床医生应及时对患者进行随访及干预,避免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根据基线性别、外周血细胞水平
马琳媛张鹏陈倩孔文丽杨以良李玉香潘煜
关键词:干扰素Α-2B利巴韦林慢性丙型肝炎外周血细胞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动态变化和转归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动态变化和转归,阐明基线因素对甲状腺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取基线甲状腺功能正常的CHC患者243例,均给予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48周,分别在12、24、36、48、60和72周时对甲状腺功能和HCV RNA定量等进行检测,根据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变化情况分为持续正常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亚甲减)组、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组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组,观察各组患者甲状腺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82例(33.7%)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改变,其中亚甲减51例(20.9%),甲减13例(5.3%),甲亢18例(7.4%)。随访至72周时,亚甲减、甲减、甲亢患者恢复正常的分别为32例(39.0%)、12例(14.6%)和7例(8.5%),甲减转变为亚甲减的为6例(7.3%),甲亢转变为亚甲减的为3例(3.7%);19例(23.2%)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1例(1.2%)表现为持续亚甲减,13例(15.9%)持续甲减,5例(6.1%)持续甲亢;3例(3.7%)患者由甲亢转变为甲减。女性甲减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发生甲亢患者平均年龄低于甲减、亚甲减及持续正常患者(P<0.05);发生甲亢和甲减患者基线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低于亚甲减和持续正常者(P<0.05);发生甲亢患者中HCV 2a型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发生甲减、亚甲减及持续正常者(P<0.05)。结论: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可使甲状腺功能发生改变,性别、年龄、肝功能和基因型对甲状腺功能改变具有预测意义。
陈倩亓传旺张会张鹏吴瑞红迟秀梅于鸽潘煜牛俊奇
关键词:肝炎丙型慢性抗病毒治疗甲状腺功能干扰素-Α2B利巴韦林
中枢性多眠患者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的研究
<正>目的:中枢性多眠是指在白天主要清醒时段不能保持清醒和警觉,导致难以抑制的需要睡眠或无意识的陷入困倦或睡眠,中枢性多眠可有不同的严重程度,更容易发生在久坐、无聊、单调的情况下。在大多数情况下,中枢性多眠是一种慢性症状...
张然孙晴晴陈倩张亚南王赞
关键词:病理机制脑血流
文献传递
肝硬化合并嗜酸细胞性腹膜炎一例
自发性腹膜炎是肝硬化腹水的常见合并症,其发生率可达10%-25%,引起腹膜炎的感染细菌主要来源于肠道菌群,多由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而合并嗜酸性腹膜炎的病例则未见报道。患者为乙肝肝硬化,既往未出现过腹水,10个月前开始口服...
杨太忠陈倩华瑞潘煜
文献传递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抗病毒治疗对甲状腺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多种肝外疾病都和HCV慢性感染有关系,并且在慢性HCV感染的患者中甲状腺失调是很普遍的。干扰素(IFN)联合利巴韦林(RBV)被公认为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有效的方案,然而,甲状腺功能紊乱也是IFN抗病毒治疗的一个副作用。本综述包含了HCV慢性感染直接对甲状腺的影响和IFNα联合RBV抗病毒治疗所诱发的甲状腺功能紊乱及自身抗体的变化。
亓传旺陈倩张会潘煜
关键词:干扰素Α甲状腺疾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