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光荣

作品数:79 被引量:340H指数:12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农业部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13篇专利
  • 7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5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化学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2篇大豆
  • 22篇马铃薯
  • 20篇套作
  • 14篇水分
  • 14篇水分利用
  • 14篇水分利用效率
  • 14篇利用效率
  • 11篇旱作
  • 9篇选育
  • 9篇土壤
  • 8篇栽培
  • 7篇玉米
  • 7篇作物
  • 7篇播种
  • 6篇施钾
  • 6篇施钾量
  • 6篇旱作大豆
  • 5篇性状
  • 5篇品种选育
  • 5篇小麦

机构

  • 76篇甘肃省农业科...
  • 9篇甘肃农业大学
  • 5篇四川农业大学
  • 5篇中华人民共和...
  • 4篇榆中县农业技...
  • 4篇永登县农业技...
  • 2篇山西省农业科...
  • 2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作者

  • 79篇陈光荣
  • 57篇张国宏
  • 52篇王立明
  • 48篇杨如萍
  • 25篇董博
  • 15篇郭天文
  • 9篇高世铭
  • 7篇李兴茂
  • 7篇倪胜利
  • 7篇樊廷录
  • 6篇张晓艳
  • 6篇杨文钰
  • 5篇杨国
  • 4篇谭雪莲
  • 4篇夏芳琴
  • 4篇林汉明
  • 4篇方彦杰
  • 4篇牛建彪
  • 3篇张朝巍
  • 3篇曾骏

传媒

  • 15篇甘肃农业科技
  • 4篇大豆科学
  • 4篇中国种业
  • 3篇作物杂志
  • 3篇灌溉排水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作物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马铃薯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饲料研究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草业科学
  • 1篇农业科技与信...

年份

  • 1篇2024
  • 8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8篇2018
  • 11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栽培方式下马铃薯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0
2014年
采用平板计数法,以连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栽培方式下马铃薯根际及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轮作、小倒茬根际及非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固定套作与连作;固定套作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高于连作;轮作与小倒茬处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连作土壤中真菌数量高于其他处理,与轮作和小倒茬差异显著,与固定套作则无显著差异;小倒茬土壤中真菌数量高于轮作,差异显著。轮作与小倒茬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最大值均出现在苗后25、45d;固定套作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苗后25、45d,而非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最大值出现在苗后25d;连作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均集中在苗后25d,变化幅度较小,而非根际土壤中细菌的最大值出现在苗后45d。
刘高远郭天文谭雪莲马得祯张国宏陈光荣
关键词:马铃薯栽培方式土壤微生物放线菌连作
一种覆膜植物的种植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覆膜植物的种植方法,覆膜植物播种后,进行覆膜,覆膜后在膜上覆覆膜土,每份覆膜土下对应一覆膜植物种;其特征在于,覆膜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将土粉碎,得产品A;向水中加入聚丙烯酸钠、op‑10和消泡剂,搅匀,得产...
刘妤董博陈光荣张芮甘延东方彦杰夏芳琴曾骏刘晓伟
文献传递
旱作大豆不同种植方式的土壤水分、温度及增产效应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通过对4种不同种植方式下大豆关键生育时期的耕层土壤昼夜温度变化、0~2m土壤水分动态定位监测,结合作物产量分析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大豆苗期覆膜沟播能够防止白天耕层土壤温度过度上升和晚间温度过度下降,耕层平均温度比露地平播提高3.3℃;在不同降水年型,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覆膜沟播最高,干旱年份分别提高48.7%和35.4%,平水年份提高33.4%和24.5%。覆膜沟播能够明显改善旱作区土壤水温条件,是旱作区进一步挖掘降水潜力和高产田创建的最佳种植方式。
王立明陈光荣杨如萍张国宏陈其鲜
关键词:大豆水分利用效率
西北地区大型苹果树更新复壮栽培技术研究
2019年
一些疏于管理的苹果树(园)存在树体高大密闭、通风受光不良、果品产量质量不稳甚至逐年下降等状况,因此,大型苹果树(园)如何更新复壮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探索大型苹果(园)更新复壮技术措施,以靖远三滩万亩苹果园为生产试验基地,经过几年时间的探索,对影响该复合群体产量及效益的“轻度疏剪、中度疏剪、重度疏剪和隔行疏剪”4个主要群体配置因子进行系统的整形试验研究,试验后产量达20.34t,为试验前一年的1.22倍,是试验前三年平均水平的1.25倍。结果表明:轻度疏剪与中度疏剪相结合的更新复壮模式优于其他改造模式,应成为甘肃中部地区乃至大西北大型苹果树更新复壮的首选方式。
杨国吴学琛李城德陈光荣王立明雒会平武学坤
关键词:苹果栽培技术
螯合中微量元素及其水溶肥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螯合中微量元素及其水溶肥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含有饱和结晶水的硫酸盐中微量元素、尿素和十水硫酸钠加入到容器中,在温度为50~70℃条件下搅拌20~60min,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在温度为50~70℃条...
董博陈光荣刘晓伟曾骏方彦杰
一种含有还原型谷胱甘肽的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还原型谷胱甘肽的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含有还原型谷胱甘肽的肥料,其特征在于,含有还原型谷胱甘肽、螯合钙、酵母菌和壁材,本申请可以明显提高果实的表光。
张晓艳董博陈光荣张芮王立明陈晓莉杨如萍张恺东田建霞
甘肃不同生态区豆科与非豆科间套作高效栽培技术及其应用前景被引量:21
2017年
豆科与非豆科间套作成为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保证粮食产量和维持氮素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分析了豆科-非豆科间套作节氮理论基础和增产原理;指出合理的豆科-非豆科间套作能有效促进豆科作物生物固氮能力,提高系统内作物养分利用率,减少农田氮素损失,有利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和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并总结了甘肃不同生态区域生产上广泛应用的豆科-非豆科间套作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及实现高产高效的重点技术措施。最后对间套作栽培在集约化农业中的应用前景及间套作生产中机械化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以期为满足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和农民增收的需要,建立现代农作物高产高效技术体系和耕作制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陈光荣王立明杨如萍杨桂芳张国宏杨文钰
关键词:间套作高效栽培
兰州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品种配置试验被引量:14
2017年
在兰州市皋兰县城关镇明星村(海拔1 754 m)、榆中县城关镇李家庄(海拔1 879 m)和永登县柳树镇柳树村(海拔2 032 m)不同海拔条件下,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3个紧凑型玉米品种(巡天1102、金穗3号和龙源3号)和6个熟期接近的大豆品种(系)(冀豆17、中黄30、齐黄36、陇黄2号、晋豆19和XD2015-6)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筛选兰州市不同海拔条件下适宜于机械化作业的玉米、大豆间作品种,以期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因生育特性的差异,各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在不同海拔条件下不同,间作玉米品种金穗3号在皋兰、榆中和永登表现均最好,产量平均分别为12 561.8 kg/hm^2、11 954.3 kg/hm^2和11 011.8 kg/hm^2,间作大豆品种晋豆19在皋兰和榆中产量最高,分别为1 941.7 kg/hm^2和1 691.7 kg/hm^2;中黄30和XD2015-6在较高海拔的永登县则表现较好,产量分别是1 523.1、1 505.2 kg/hm^2。综合考虑玉米、大豆适宜机械收获的农艺指标及产值和效益,建议在该区域选用玉米品种金穗3号和大豆品种中黄30或XD2015-6间作组合较好。
温健陈光荣樊廷录王立明杨如萍董博张国宏杨桂芳南琴霞牛建彪
关键词:海拔
兰州地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效益分析被引量:13
2017年
2016年在兰州地区不同海拔条件下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地当量比、水分利用效益、肥料利用效益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单作比较,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显著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具有良好的产出效果,单位面积产量较单作提高了1.59倍;水分利用效益为3.20元/m^3,较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分别增加了59.20%和171.19%;N利用效益为71.55元/kg,较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分别增加了27.02%和73.18%;P2O5利用效益为107.32元/kg,分别增加了24.07%和94.83%;K2O利用效益为134.15元/kg,分别增加了19.08%和62.36%。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实现了土地、劳动力、土壤养分和水热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约化利用,具有提高土地产出量及可持续利用性的优势,同时能适应机械化作业,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适宜在该区域大面积示范推广。
南琴霞陈光荣樊廷录王立明杨如萍董博张国宏杨桂芳温健牛建彪
关键词:LER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减量施氮对系统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17年
2016年在兰州地区不同海拔条件下,研究了玉米/大豆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和氮肥水平(不施氮、传统施氮和减量施氮)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传统施氮(CN)和减量施氮(RN)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在皋兰、榆中、永登3个试验点,单作玉米在传统施氮(CN)条件下产量较高,分别为13 478.49、12 974.21、11 073.12 kg/hm^2;而间作玉米在减量施氮(RN)条件下产量较高,分别是12 387.02、11 994.41、10 879.27 kg/hm^2;单作大豆和间作大豆均在减量施氮(RN)条件下产量最高;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总产量均以减量施氮(RN)条件下最高,分别是14 024.07、13 533.68、12 306.86 kg/hm^2。可见,减量施氮下的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的系统产量并未降低,而氮肥利用效率显著提高,适宜在该区域大面积推广。
牛建彪陈光荣樊廷录王立明杨如萍董博张国宏杨桂芳温健南琴霞
关键词:海拔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