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成像
  • 4篇扩散
  • 4篇磁共振
  • 4篇磁共振成像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瘤
  • 3篇扩散加权
  • 3篇扩散加权成像
  • 3篇加权成像
  • 3篇病变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影像学分析
  • 2篇淋巴结
  • 2篇淋巴结病
  • 2篇淋巴结病变
  • 1篇性病
  • 1篇休克
  • 1篇休克指数
  • 1篇张量成像

机构

  • 4篇复旦大学
  • 4篇福建省立医院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7篇陈淑香
  • 3篇尹化斌
  • 3篇杜瑞宾
  • 2篇孟凡华
  • 2篇钱亭
  • 2篇高峰
  • 2篇张惠娟
  • 1篇魏春晓
  • 1篇孟令平
  • 1篇包强

传媒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国际医学放射...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创伤与急诊电...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探讨CT对闭合性腹腔内出血量的量化评估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急诊CT对腹部闭合性创伤内出血量评估的准确性,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40例资料完整的腹腔内出血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比CT测量计算的出血量及按腹腔积血间隙、休克指数估计的腹腔内出血量与手术结果的相关性。结果:术中收集的腹腔出血量高于通过CT测量计算及按腹腔间隙、休克指数估算的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CT测量计算的腹腔内出血量更接近术中收集的量,且其与腹腔间隙、休克指数估算的腹腔内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腔间隙与休克指数估算的腹腔内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测量计算评估腹腔内出血量较腹腔间隙、休克指数估算等临床评估方法更准确,更接近手术结果,并可明确积血位置、协助判断出血来源,为临床医生进行诊疗决策提供参考,甚至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手术。
陈淑香杜瑞宾
关键词:腹腔内出血闭合性腹部创伤休克指数
骨外骨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骨外骨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骨外骨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9例中,位于小腿、大腿、前臂、肺、腰段跨椎管内外、肾及颅内各1例,腹膜后2例。影像表现为:(1)边界尚清或不清的软组织肿块;(2)肿块与周围骨骼多不相连;(3)体积较大、密度不均,部分内可见棉絮样骨样密度或信号,可伴囊变、坏死、出血;(4)CT上除骨样物质及出血外,病灶相对于肌肉多呈不均匀低密度;MRI上信号缺乏特异性,呈不均匀长T1、长T2混杂信号,DWI结合ADC多表现为扩散受限;(5)增强扫描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6)可转移至颅内及肺肝脾骨等,术后短期易复发(9个月~1年)。结论若巨大软组织肿块中出现不均匀分布的不定形肿瘤样成骨则有助于骨外骨肉瘤的诊断,但缺乏骨样物质时也不能排除诊断,应密切结合临床及影像特征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陈淑香杜瑞宾张惠娟
关键词:骨外骨肉瘤磁共振成像
全身MR扩散加权成像在鉴别淋巴结肿大原因的应用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全身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WB MR DWI)对初诊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初诊淋巴结病变患者78例,其中淋巴瘤31例(淋巴瘤组),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病变30例(转移性淋巴结组),炎性淋巴结17例(炎性淋巴结组),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行WB MR DWI检查,分别记录淋巴结病变个数并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每两组病变的ADC值鉴别价值。结果淋巴瘤组、转移性淋巴结组及炎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分别为(1.197±0.388)×10-3mm2/s、(1.343±0.299)×10-3mm2/s和(1.677±0.466)×10-3mm2/s,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组的平均ADC值均明显小于炎性组,淋巴瘤组的平均ADC值也小于转移性淋巴结组(P<0.01),应用ROC曲线得出鉴别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淋巴瘤与炎性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与炎性淋巴结及良、恶性淋巴结的ADC值鉴别诊断阈值分别为1.085×10-3mm2/s、1.575×10-3mm2/s、1.655×10-3mm2/s和1.575×10-3mm2/s,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1.5%、80.9%,78.6%、64.5%,84.5%、57.1%和78.2%、64.5%。结论 WB MR DWI结合ADC值对初诊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原因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但对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价值有限。
陈淑香尹化斌高峰钱亭孟凡华包强
关键词:淋巴结病变淋巴瘤
颅盖孤立性病变的影像学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颅盖孤立性病变的影像特征与临床病理特点,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资料完整的颅盖孤立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者中,良性病变11例(骨瘤、动脉瘤样骨囊肿、表皮样囊肿及嗜酸性肉芽肿各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2例,脑膜瘤5例),恶性病变6例(血管肉瘤3例,间叶性软骨肉瘤、浆细胞骨髓瘤及转移瘤各1例)。结论影像方法尤其是CT、MRI能清晰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及周围组织浸润程度;良性病变多病史较长、增长缓慢,边界清楚、形态较规则,局部脑颅骨多为增厚或膨胀性改变、骨质缺损区边缘锐利、部分见硬化边,且邻近软组织常无明显异常改变;而恶性病变则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易侵犯周围软组织伴肿块形成,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术后短期内复发;部分病变与良恶性肿瘤及感染性病变鉴别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确诊需结合影像、临床和病理。
陈淑香杜瑞宾张惠娟苏茂婵
关键词:孤立性病变磁共振成像
全身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淋巴结病变的应用研究现状与进展被引量:8
2014年
淋巴结病变特别是淋巴瘤和转移性淋巴结多为全身性的,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评估方法多为局部检查,且主要依赖于形态学改变,故有较大的局限性。全身MR扩散加权成像(WB MR DWI)是在自由呼吸下的一站到位的全身检查,对发现全身淋巴结病变有很大的潜力,而且无辐射,对特定人群如儿童病人更有优势。其对治疗前后变化不大或较小的淋巴结病变在放化疗后发生的微观变化较为敏感,结合ADC值能在病变发生形态学变化前定量评估其微观病理过程,从而有助于淋巴结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制定与调整、疗效评估以及指导穿刺活检等,提示WB MRI DWI在全身性病变,特别是对于淋巴瘤和转移性淋巴结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陈淑香尹化斌
关键词:淋巴结淋巴结病变淋巴瘤
全身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2014年
目的观察全身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NHL患者15例,治疗前后接受全身磁共振DWI检查,计数病变淋巴结,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治疗后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结合常规影像检查结果评估疗效。结果本组治疗有效11例、疗效不佳4例。11例治疗有效者治疗前全身磁共振DWI检查发现病变淋巴结246个,ADC值(1.423±0.300)×10-3mm2/s;治疗后发现病变淋巴结173个,ADC值(1.703±0.515)×10-3mm2/s;治疗前后相比,P均<0.05。4例疗效不佳者治疗前发现病变淋巴结34个,ADC值(1.478±0.252)×10-3mm2/s;治疗后发现病变淋巴结38个,ADC值(1.696±0.490)×10-3mm2/s;治疗前后ADC相比,P<0.05。结论全身磁共振DWI检查对NHL的疗效评估效果较准确,特别是对治疗后早期形态、大小变化不明显的NHL的疗效评估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陈淑香高峰尹化斌钱亭魏春晓孟凡华
关键词: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
腕管综合征的MRI应用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腕管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疾病,临床上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各有优势与局限性,而MRI不仅能清晰显示腕管各解剖结构,还能运用扩散张量成像(DTI)、Gd-DTPA增强成像等方法,早期探测正中神经的潜在病理状态,且随着MRI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新技术、特异性对比剂等的不断发展,预示着MRI在未来腕管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陈淑香孟令平
关键词:腕管综合征腕管磁共振成像扩散张量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