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析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东莞东华医院收治的4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化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年和治疗后3年的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效果显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 陈荣辉彭玉龙张露曹永新邓惠君黄连涛
-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方案
- 唑来膦酸联合NP化疗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效果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联合NP化疗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10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55例,行NP化疗)和B组(55例,行唑来膦酸联合NP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率为87.27%,明显高于A组(7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3%,与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0.9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联合NP化疗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 邓惠君彭玉龙曹永新陈荣辉张露刘贵红
- 关键词:乳腺癌骨转移
- 贝伐珠单抗联合化放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放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30例非小细胞肺癌Ⅲb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同步放化疗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贝伐珠单抗联合放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介素-2(IL-2)、白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let-7c的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客观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IL-2、IL-12、IFN-γ、let-7c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贝伐珠单抗联合化放疗的效果更为显著,可以降低血管VEGF水平,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张露陈荣辉杨平彭玉龙庞伟
- 关键词:化放疗疗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贝伐珠单抗联合放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炎症因子、VEGF及Let-7的影响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研究贝伐珠单抗联合放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炎症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Let-7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2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同步放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贝伐珠单抗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E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白介素-2水平和白介素-1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干扰素-γ和Let-7测定结果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肺、食管、骨髓和皮肤方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采用贝伐珠单抗联合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理想,可有效降低VEGF,提高Let-7,提高患者近期疗效,且具备一定的安全性。
- 陈荣辉杨平张露彭玉龙庞伟曹永新
- 关键词:放化疗非小细胞肺癌炎症因子VEGFLET-7
- 沙利度胺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癌的疗效及炎症因子与VEGF的影响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治疗中采取沙利度胺、吉西他滨与顺铂联合给药方案的效果。方法:选取广东省东莞东华医院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治疗,观察组采取沙利度胺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方案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炎症因子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IFN-γ)等炎症因子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VEGF比对照组数据显著更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同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无显著差异,但是其可有效纠正患者炎症因子及VEGF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病情,提升其生活质量。
- 陈荣辉彭玉龙曹永新邓惠君张露
- 关键词:沙利度胺吉西他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炎症因子
- 替吉奥在晚期大肠癌患者维持治疗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对替吉奥在晚期大肠癌患者维持治疗中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晚期大肠癌维持治疗患者共计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各38例,参照组患者常规化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化疗结束后使用替吉奥进行维持治疗,对比分析不同组别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治疗效果对比中,观察组患者疾病控制率为71.05%,参照组患者疾病控制率为65.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中,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9%,参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21%,经统计学比较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晚期大肠癌患者使用替吉奥进行维持治疗的疾病控制情况相比于常规化疗来说并不明显,但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更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可予以使用和推广。
- 邓惠君彭玉龙曹永新陈荣辉张露刘贵红
- 关键词:大肠癌疗效
- 肠内营养在晚期癌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在癌症晚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量表评估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晚期癌症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将筛选出存在机体营养不良风险的84例晚期癌症患者按照肠内营养治疗和肠外营养治疗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结果两组实施营养治疗前机体营养状况、日常生活功能康复指标状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营养治疗后2周研究组机体营养指标状况、日常生活功能康复指标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2%低于对照组23.9%(P<0.05)。结论肠内营养在癌症晚期患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促进患者功能康复,且营养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陈荣辉彭玉龙曹永新邓惠君张露黄连涛
- 关键词:晚期癌症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 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0
- 2018年
- 目的观察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4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化疗方案治疗,研究组应用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疾病控制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发展,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陈荣辉彭玉龙曹永新邓惠君张露黄连涛
- 关键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药物常规化疗吉非替尼
- 芬太尼透皮贴联合吗啡皮下注射治疗癌痛患者的临床分析
- 2012年
- 目的探讨芬太尼透皮帖(多瑞吉)联合吗啡皮下注射治疗晚期癌症的止痛程度,以及临床疗效的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因癌症疼痛而住院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透皮贴剂(多瑞吉)Ⅰ组和皮下注射吗啡Ⅱ组,以及芬太尼透皮贴剂联合吗啡皮下注射Ⅲ组。平均每组50人。探究其在缓解疼痛程度,生活是否改善,以及是否有毒副作用进行探究。结果透皮贴剂Ⅰ组,吗啡二组以及联合三组的缓解疼痛的有效率分别为86.00%、76.00%、9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联合三组在缓解疼痛率,睡眠质量,食欲程度,精神情志方面的改善幅度,和产生的副反应程度上均优于透皮贴一组和二组。结论芬太尼透皮贴联合吗啡皮下注射治疗癌症晚期疗效好,副作用少,口评佳。为治疗癌症晚期疼痛的佳药。
- 陈荣辉彭玉龙庞伟黄连涛
- 关键词:缓解疼痛副作用
- 肺癌患者血清中血管生成素-2水平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管生成素-2(Ang-2)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2例肺癌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肺部良性疾病患者52例设为对照1组,以及同期在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者52例设置为对照2组,三组研究对象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Ang-2水平,进行组间及观察组不同期肺癌患者的Ang-2水平。对三组研究对象Ang-2阳性率、观察组不同期肺癌患者Ang-2阳性率进行记录和比较。结果(1)观察组患者Ang-2水平相比对照1组及对照2组更高,对照1组患者Ang-2水平相比对照2组更高,观察组中Ⅰ~Ⅳ期肺癌患者Ang-2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组间患者分期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Ang-2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1组与对照2组,组间数据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Ang-2阳性率经比较以及观察组内不同分期肺癌患者Ang-2阳性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2水平随着肺癌患者病情进展有不断上升情况,因此其对肺癌严重程度诊断具有一定辅助作用,可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 曹永新彭玉龙邓惠君陈荣辉陈良才
- 关键词:肺癌血清血管生成素-2肿瘤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