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文军

作品数:80 被引量:337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5篇医药卫生
  • 7篇哲学宗教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冶金工程

主题

  • 11篇血清
  • 8篇2-乙氧基乙...
  • 7篇染毒
  • 6篇鼠肝
  • 5篇代谢
  • 5篇蛋白
  • 5篇脂质
  • 5篇脂质过氧化
  • 5篇职业卫生
  • 5篇三硝基甲苯
  • 5篇卫生学
  • 5篇骨节
  • 5篇大骨节病
  • 4篇心理
  • 4篇职业卫生学
  • 4篇日光温室
  • 4篇视力
  • 4篇睾丸
  • 4篇温室
  • 4篇污染

机构

  • 68篇北京大学
  • 15篇中国疾病预防...
  • 12篇北京大学第三...
  • 12篇北京医科大学
  • 8篇北京大学第六...
  • 4篇北京市科学技...
  • 4篇北京市海淀区...
  • 3篇广东药学院
  • 3篇大冶铁矿
  • 3篇北京海淀妇幼...
  • 2篇卫生部
  • 2篇北京市劳动保...
  • 2篇甘肃省疾病预...
  • 2篇深圳市宝安区...
  • 2篇北京市海淀区...
  • 2篇北京市西城区...
  • 2篇北京市预防医...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80篇马文军
  • 14篇赵茜
  • 12篇常元勋
  • 11篇崔京伟
  • 10篇贾光
  • 9篇党卫民
  • 8篇刘玲
  • 8篇王天成
  • 8篇李涛
  • 6篇沈惠麒
  • 6篇朱晓俊
  • 6篇陈娟
  • 6篇王云
  • 5篇赵欣
  • 5篇叶康平
  • 5篇何丽华
  • 5篇卓滋泽
  • 4篇刘永泉
  • 4篇王生
  • 4篇王鸿飞

传媒

  • 8篇中国工业医学...
  • 8篇中国职业医学
  • 8篇环境与职业医...
  • 7篇环境与健康杂...
  • 7篇中华劳动卫生...
  • 4篇卫生毒理学杂...
  • 4篇职业医学
  • 3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中国公共卫生
  • 3篇毒理学杂志
  • 3篇中华医学教育...
  • 2篇职业与健康
  • 2篇国外医学(医...
  • 2篇中华地方病学...
  • 1篇卫生研究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国外医学(卫...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工业卫生与职...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9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7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8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花红景天提取物对DMF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大花红景天水提物(aqueous extract of Rhodiola crenulata,RCE)对二甲基甲酰胺(N,N-dimethylformamide,DMF)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ICR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RCE组(400 mg/kg RCE)、DMF组(1500 mg/kg DMF)、低剂量联合处理组(100 mg/kg RCE+1500 mg/kg DMF)、中剂量联合处理组(200 mg/kg RCE+1500 mg/kg DMF)和高剂量联合处理组(400 mg/kg RCE+1500 mg/kg DMF)。对照组和DMF组每天灌胃双蒸水,RCE组以400 mg/kg RCE灌胃,联合处理组分别先以100、200及400 mg/kg的RCE灌胃,1次/d,共5 d。DMF组及联合处理组于最后一次灌胃30 min后腹腔注射1500 mg/kg DMF生理盐水溶液,对照组及RCE组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48 h后处死动物,测定血清ALT、AST、LDH活性和总胆汁酸(TBA)含量,肝MDA、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和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MF组血清ALT、AST、LDH活性、血清TBA及肝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肝SOD活力降低(P<0.05),肝8-OHdG含量升高。与DMF组比较,各剂量联合处理组血清ALT和AST活性、TBA含量均降低(P<0.05),中、高剂量联合处理组血清LDH活性和肝MDA含量降低(P<0.05),低剂量联合处理组肝SOD活力升高(P<0.05),各剂量联合处理组肝8-OHdG含量降低。结论大花红景天水提物对DMF所致小鼠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大花红景天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赵霞赵茜马文军王天成党卫民
关键词:大花红景天二甲基甲酰胺肝损伤小鼠
日光温室作业人员健康相关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被引量:1
2020年
随着日光温室种植产业的发展,温室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问题已引起关注。温室作业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职业危害因素,可对呼吸、肌肉骨骼和内分泌系统等造成多种损伤。本文概述温室作业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多方面影响以及相关危害因素,并对该人群的健康管理提出建议。
杨思雯朱晓俊马文军周兴藩
关键词:职业危害因素健康管理
4种血清酶在三硝基甲苯染毒致大鼠肝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观察三硝基甲苯(TNT)染毒致大鼠肝损伤时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谷氨酸氨基移换酶(ALT)、天门冬酸氨基移换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活力变化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以50、100和200mg/kg体重剂量的TNT对大鼠每天一次经口染毒,分别于染毒2、4、6和8周后处死,测定血和肝组织TNT代谢产物2,6-二硝基-4-氨基甲苯(DNAT)水平、血靛青绿(ICG)10min滞留率(ICG_(R10))和血清LDH、ALT、AST、ALP的变化情况。[结果]TNT染毒大鼠血和肝组织DNAT均比对照组有明显升高,TNT染毒剂量与大鼠血清或肝组织DNAT呈显著性相关(P<0.01),血清与肝组织DNAT呈显著性相关(P<0.01);各TNT染毒组大鼠血清ICG_(R10)明显高于对照组。TNT高剂量染毒组大鼠血清LDH、ALT、AST和ALP活力有所降低,其他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显著性变化;血清或肝组织DNAT与血清LDH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或0.01),与ALT、AST和ALP均负相关,但未见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LDH、ALT、AST和ALP指标对TNT染毒诱导的大鼠肝损伤的反应并不敏感,似与TNT代谢产物DNAT对血清4种酶活力可能具有的一定抑制作用有关。
王天成王立秋马文军贾光王翔沈惠麒
关键词:三硝基甲苯血清酶靛青绿肝损伤
建筑工人对皮肤老化认知行为调查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了解建筑工人对皮肤老化的认知现状与行为。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以208名男性建筑工人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其职业防护情况、对于皮肤老化的认知与态度、皮肤老化现状和干预行为等情况。结果 67.3%的建筑工人从不针对粉尘、日晒、噪声、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建筑工人中,认为自己对皮肤老化大概了解者占59.1%,正确选择所有的皮肤老化表现者仅占6.3%,正确选择所有预防皮肤老化的方式者仅占1.4%,关注皮肤老化知识并会主动获取相关资讯者仅占18.3%。建筑工人主要通过社交媒介网络获得相关资讯。50.0%的建筑工人认为最困扰的皮肤老化问题是皮肤粗糙、干燥和脱屑。36.1%的建筑工人从不采取任何措施预防皮肤老化。结论建筑工人对皮肤老化认识不足,相关防护措施和防护知识缺乏。
戴珊常晓丹覃瑶李春婷叶珍珍马文军宋清华
关键词:建筑工人皮肤老化
日光温室作业人员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患病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21年
[背景]日光温室作业过程中劳动强度大、重复性劳动多,累及四肢、颈、上背、下背等多个部位。该人群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MSDs)的患病和多部位共患病问题值得关注。[目的]探讨日光温室作业人员WMSDs患病和多部位共患病特征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国西北某地区722名日光温室作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和各部位WMSDs的患病情况。采用累积暴露指数矩阵模型将作业人员分为低、中、高三个累积暴露水平。不同累积暴露水平组间患病率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每两个部位WMSDs患病之间的关联强度采用log-binomial模型计算现患比(PR),多部位WMSDs患病率在不同暴露水平组间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部位WMSDs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日光温室作业人员WMSDs患病率为78.7%(568/722),主要患病部位为下背部、腿部、颈部和肩部,患病率依次为47.6%、46.0%、27.1%、23.8%。低、中、高三个累积暴露水平组分别为121、196和405人。下背部、腿部和肩部的WMSDs患病率在不同暴露水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随累积暴露水平升高而升高(下背部,χ_(趋势)^(2)=11.144,P <0.05;腿部,χ_(趋势)^(2)=6.767,P <0.05;肩部,χ_(趋势)^(2)=15.666,P <0.05)。log-binomial模型分析发现,下背部和腿部(PR值分别为1.57和1.43)、颈部和肩部(PR值分别为2.00和2.07)间共患病关联较强。WMSDs多部位的患病情况显示50.4%(364/722)的作业人员出现2个及以上部位WMSDs的共患病现象。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个部位共患WMSDs的影响因素为高水平累积暴露(OR=2.41,95%CI:1.34~4.33)和女性(OR=3.27,95%CI:2.07~5.16),3个及以上部位共患WMSDs的影响因素包括中水平累积暴露(OR=3.78,95%CI:1.70~8.39)、高水平累积暴露(OR=7.34,95%CI:3.41~15.80)和女性(OR=5.66,95%CI:3.48~9.22
朱晓俊朱晓俊阎腾龙何伟王煜倩周兴藩马文军马文军李涛
关键词:共患病
日光温室作业与种植人员屈光参差的关系被引量:1
2021年
[背景]日光温室作业人员劳动时间长,光照条件复杂多变,其屈光参差问题值得关注。[目的]探讨日光温室作业与种植人员屈光参差的关系。[方法]从西北某地区选取温室组和非温室组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其一般人口学信息。使用GB 11 533—2011《标准对数视力表》测量研究对象工前双侧裸眼视力,计算视力差值绝对值并转化为分类变量,比较温室组与非温室组之间差异。根据温室作业从业时间和拥有温室数量引入累积暴露指数,将温室组人群分为低、中、高三个累积暴露水平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日光温室作业与屈光参差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 002名,其中温室组739人,非温室组263人。温室组和非温室组屈光参差[M(P_(25),P_(75))]分别为0.1(0,0.2)和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温室组屈光参差=0、≤0.2和> 0.2的构成比分别为34.2%、55.2%和10.6%,非温室组构成比分别为58.2%、34.6%和7.2%,两组间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依据累积暴露指数,温室组低、中、高累积暴露水平的人数(构成比)分别为154(21.0%)、188(25.6%)和392(53.4%),三组间屈光参差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广义线性模型结果显示,日光温室作业与屈光参差有关(b=0.053,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日光温室作业与屈光参差风险增加有关(OR=2.586,95%CI:1.473~4.539)。对温室组进行多因素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在校正了年龄、性别等因素后,与累积低水平暴露相比,中水平暴露与屈光参差程度增加有关(b=0.054,P <0.05)。[结论]从事日光温室作业可能是种植人员屈光参差增大的危险因素。
朱晓俊朱晓俊何伟杨思雯王煜倩周兴藩马文军马文军李涛
关键词:屈光参差视力
日光温室作业人员血脂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背景]日光温室作为一种新型蔬菜生产方式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日光温室作业对血脂的影响值得关注。[目的]探讨日光温室作业与血脂异常的关系及家庭聚集性。[方法]选取我国西北某地区日光温室作业人员744人为温室组,以该地区231名大田作业农民为非温室组。检测两组人员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依据2007年临床血脂异常二分类标准判定血脂异常与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水平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血脂改变与日光温室作业的关系及家庭聚集性。[结果]温室组和非温室组血脂异常人数(构成比)分别为142(19.1%)和43(1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大(OR=1.019,95%CI:1.001~1.038)和BMI升高(OR=1.162,95%CI:1.106~1.220)与血脂异常风险升高有关(均P <0.05),从事日光温室作业对血脂异常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C、HDLC和TG/HDLC改变有家庭聚集性(b=0.238,95%CI:0.132~0.430;b=0.044,95%CI:0.033~0.065;b=1.003,95%CI:0.947~1.059)(均P <0.05)。[结论]日光温室作业未明显增加血脂异常的发生率,但TC、HDLC和TG/HDLC指标水平在日光温室作业人员中存在家庭聚集性。
阎腾龙杨思雯王煜倩朱晓俊周兴藩马文军唐仕川李珏李涛
关键词:血脂异常家庭聚集性
北京市某城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与大气表观温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北京市某城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与表观温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4—2008年北京市某城区气象因素、大气污染物水平及缺血性心脏病死亡数据,以缺血性心脏病每日死亡人数为因变量,通过平滑函数控制死亡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以及大气污染物水平、气象因素对表观温度的混杂作用,使用时间序列分析的广义相加模型拟合表观温度与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人数间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分析该城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与表观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该城区2004—2008年缺血性心脏病死亡6 664人,其中男性3 559人(53.41%),女性3 105人(46.59%),75岁以上4043人(60.67%)。日均表观温度与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关系基本呈现"U"字型,日均表观温度在高温时的上升及在低温时的下降均会造成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增多;日均表观温度≥12℃时,日均表观温度每上升1℃的全人群超额死亡率为1.202%(95%CI:0.123%~2.293%),男性为0.279%(-1.210%~1.790%),女性为1.807%(0.238%~3.401%);日均表观温度<12℃时,日均表观温度每下降1℃的全人群超额死亡率为1.687%(0.623%~2.740%),男性为2.619%(1.197%~4.021%),女性为1.764%(0.189%~3.314%)。结论不同分层的日均表观温度与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关系不同,低温比高温的影响大,低温时表观温度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莫运政胥美美金晓滨李国星潘小川马文军
关键词:缺血性心脏病时间序列分析广义相加模型
中国中老年人抑郁症状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06
2017年
目的了解中国中老年人抑郁症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中老年人抑郁发生状况提供政策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3年数据,利用流调中心抑郁水平评定量表测评中老年人抑郁症状,运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我国中老年人31.2%(4 815/15 421)存在抑郁症状,中老年人抑郁量表评分为(7.83±5.78)分。各省份中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北京最低为4.3%(3/69),青海最高为56.8%(88/155)。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女性、无配偶同居、文化程度较低、农村户口、西部地区、非党员、参与社会活动少、吸烟、不喝酒、慢性病数目多、IADL受损的中老年人抑郁量表评分高,有抑郁症状的几率高(均P<0.05);随着年龄升高,抑郁状况先加重后减轻,分性别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女性有抑郁症状的几率在55.5岁达到高峰,男性在47.9岁达到高峰,女性的抑郁量表评分在57.9岁达到高峰,男性在55.4岁达到高峰。结论我国中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应对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预防和干预措施,促进中老年人心理健康公平、均衡发展。
李甲森马文军
关键词:抑郁中老年人影响因素
北京地区男性建筑工人面部色斑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建筑工人的面部色斑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北京地区健康男性建筑工人168名进行问卷调查,并使用VISIA皮肤图像分析仪测定其面部皮肤色斑发生情况。结果建筑工人色斑分值高低与年龄呈正相关(rs=0.627,P<0.01),与接触粉尘、日晒、噪声及高温均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655,0.527,0.489,0.167,均P<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面部色斑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粉尘、噪声、日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筑工人面部色斑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应从避免接触粉尘、注意防晒、减少噪音等方面预防皮肤老化。
覃瑶戴珊常晓丹马文军宋清华
关键词:建筑工人色斑影响因素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