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雪飞

作品数:11 被引量:60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棉花
  • 4篇水分
  • 3篇叶片
  • 3篇水分胁迫
  • 3篇总黄酮
  • 3篇胁迫
  • 3篇绿原
  • 3篇绿原酸
  • 3篇棉花叶
  • 3篇棉花叶片
  • 3篇花叶
  • 3篇黄酮
  • 3篇干旱
  • 2篇水化合物
  • 2篇碳水化合物
  • 2篇碳水化合物代...
  • 2篇酶活性
  • 2篇挥发油
  • 1篇丹参
  • 1篇氧化物歧化酶

机构

  • 6篇河北农业大学
  • 6篇河北省农林科...

作者

  • 11篇刘灵娣
  • 11篇高雪飞
  • 6篇李存东
  • 6篇温春秀
  • 6篇谢晓亮
  • 4篇马铭泽
  • 4篇刘铭
  • 4篇田伟
  • 4篇孙红春
  • 2篇任新茂
  • 1篇马占元
  • 1篇刘连涛
  • 1篇冯丽肖

传媒

  • 3篇北方园艺
  • 2篇棉花学报
  • 2篇河北农业科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第九届全国作...

年份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河北香菊花中有效成分积累规律研究
2013年
以河北香菊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花蕾中活性成分绿原酸、总黄酮和挥发油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花蕾发育阶段的推进,香菊顶蕾和侧蕾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大多数时期顶蕾的各有效成分含量高于侧蕾,其中,花蕾中的绿原酸含量不断增加,至70%管状花开放期达到最高值,之后降低;顶蕾中的总黄酮含量在显色期达到最高值,侧蕾中的总黄酮含量则在70%管状花开放期保持了较高水平;香菊顶蕾和侧蕾中的挥发油含量均呈"M"型变化趋势,在舌状花露瓣期和70%管状花开放期挥发油含量较高。本研究认为,70%管状花开放期是采收香菊的最佳时期。
刘灵娣高雪飞温春秀谢晓亮马铭泽田伟刘铭
关键词:绿原酸总黄酮挥发油
河北香菊绿原酸提取工艺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以河北香菊为试验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绿原酸含量进行测定,研究比较了超声提取和索氏提取2种方法对绿原酸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北香菊绿原酸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为90%、提取温度为55℃、提取时间为120min、料液比为1∶20;乙醇浓度是影响河北香菊绿原酸提取率的最主要因素;通过对河北香菊绿原酸提取方法的比较,表明超声方法优于传统的索氏提取方法。
刘灵娣谢晓亮高雪飞温春秀
关键词:绿原酸超声提取
河北香菊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规律研究
2013年
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从半野生菊花种质中筛选培育的菊花新品种河北香菊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河北香菊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规律。结果表明:根据河北香菊各器官生长变化及干物质积累特点,将河北香菊的生长分为5个时期,即幼苗期、苗期、蕾期、花期和越冬期。香菊的叶面积指数在幼苗期最低,苗期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到9月18日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3.90),之后缓慢下降,花期下降至2.54。香菊植株干物质增长量与积累量在蕾期之前较小,进入蕾期后大幅度增加;植株干物质阶段积累率以花期最高,占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的32.1%。全生育期中,香菊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占总干物质量的比例顺序为分枝(43.0%)>叶(32.9%)>主茎和根(16.7%)>花蕾(7.4%)。
刘灵娣高雪飞谢晓亮温春秀田伟刘铭马铭泽李存东
关键词:生长发育干物质
河北香菊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2012年
对河北香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HebeiXiangju’)中总黄酮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采用索氏提取和超声提取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总黄酮进行检测和含量测定,确定了提取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河北香菊中总黄酮得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河北香菊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为90%、提取温度为65℃、提取时间为45min和料液比为1∶80。
刘灵娣谢晓亮高雪飞温春秀马铭泽马占元
关键词:总黄酮
“河北香菊”营养器官中活性成分积累规律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以"河北香菊"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香菊营养器官活性成分积累的规律。结果表明:在香菊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茎和叶片中的绿原酸含量变化趋势相近;分枝中的绿原酸含量随生育期的进行呈不断增加的趋势;香菊各营养器官中绿原酸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主茎>分枝>叶片;总黄酮含量为叶片>分枝>主茎;香菊叶片中挥发油的含量随生育进程的推进不断增加。香菊营养器官均有一定量的活性成分积累,为其相关产品的开发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灵娣高雪飞温春秀谢晓亮马铭泽田伟刘铭
关键词:绿原酸总黄酮挥发油
水分胁迫对不同铃重基因型棉花细胞膜伤害及其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利用防雨旱棚研究了水分胁迫对三个不同铃重基因型棉花叶片细胞膜伤害及其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不同铃重基因型棉花品种各部位果枝叶片中MDA含量明显增加,增加幅度因品种、部位不同差异较大,其中以中铃品种MD...
刘灵娣李存东孙红春高雪飞
关键词:棉花水分胁迫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
文献传递
干旱对棉花叶片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被引量:18
2007年
以3个不同铃重的棉花基因型为材料,研究了土壤干旱对棉叶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主茎叶片与不同部位内围果枝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淀粉的积累受到明显抑制。虽然干旱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棉叶的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小铃基因型开花(7月5日)后的主茎叶可溶性糖含量较中、大铃基因型变化小,淀粉含量则低于大铃基因型。上部内围果枝叶淀粉含量在棉铃发育过程中波动明显大于中、下部果枝,而小铃品种相对稳定。研究结果加深了对干旱胁迫下棉叶碳水化合物时空变化特征的认识。
刘灵娣李存东孙红春高雪飞任新茂
关键词:棉花水分碳水化合物
不同丹参种质的rDNA ITS序列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为测定丹参核糖体DNA的ITS序列,研究比较了28份不同来源丹参(Salviamiltiorrhiza Bge)种质的ITS序列。结果表明:丹参rDNA的ITS1、ITS2及5.8SrDNA的完全序列(长度范围在600~619bp之间),ITS1为227~228bp,5.8S为166bp,ITS2为206~224bp;ITS区的变异主要发生在内转录间隔区ITS1和ITS2区,其中ITS1、ITS2区的变异位点为31和25,分别占各自区位点的13.5%和11.2%;ITS序列在丹参种内比较保守,有些丹参种质之间有较小的差异,ITS序列可以作为丹参种质分子鉴定的依据。
刘灵娣谢晓亮温春秀田伟刘铭高雪飞
关键词:丹参ITS序列分子鉴定
干旱胁迫对不同铃重基因型棉花叶片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选用不同铃重基因型棉花为材料,在旱棚中设置土壤水分胁迫处理,研究土壤干旱对棉花叶片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主茎叶片与不同部位内围果枝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淀粉的积累明显受到抑制,并且各类...
刘灵娣李存东孙红春高雪飞任新茂
关键词:水分胁迫干旱胁迫碳水化合物
文献传递
干旱对不同铃重基因型棉花叶片细胞膜伤害、保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0
2009年
研究水分胁迫对棉花叶片细胞膜伤害、保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各棉花品种各部位果枝叶片中MDA含量明显增加,增加幅度因品种、时期和植株部位不同差异较大,其中,以中铃品种果枝叶片中MDA含量增加幅度最小。水分胁迫下各品种、各部位果枝叶片SOD、POD酶活性在棉铃发育的多数时期都明显升高,其中上、中部果枝叶SOD酶活性在棉铃30 d日龄时最低,并且这一规律不因品种类型和果枝区位而改变;中铃品种上部和下部果枝叶SOD酶活性在干旱胁迫下增加的幅度大于大铃和小铃品种;就不同区位果枝叶各时期总体情况而言,以中部POD酶活性最高,下部次之,上部最低。干旱胁迫下中铃品种的铃重和产量变化幅度最小,表现出较强的耐旱性。
刘灵娣李存东孙红春刘连涛高雪飞冯丽肖
关键词:棉花干旱SODPOD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