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齐兴峰

作品数:20 被引量:78H指数:5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细胞
  • 7篇病理
  • 6篇结核
  • 5篇免疫
  • 5篇抗酸
  • 5篇抗酸染色
  • 4篇切片
  • 4篇肿瘤
  • 4篇临床病理
  • 4篇杆菌
  • 3篇染色
  • 3篇结核病
  • 3篇结核分枝杆菌
  • 3篇分枝杆菌
  • 3篇分子
  • 2篇大细胞
  • 2篇大细胞淋巴瘤
  • 2篇荧光
  • 2篇肾脏
  • 2篇肾脏肿瘤

机构

  • 17篇南京军区福州...
  • 4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福州总医院
  • 1篇解放军第18...

作者

  • 20篇齐兴峰
  • 8篇郑智勇
  • 4篇姚丽青
  • 4篇吴在增
  • 3篇曾德华
  • 3篇曲利娟
  • 3篇谢飞来
  • 2篇余英豪
  • 2篇朱育连
  • 2篇王旭洲
  • 2篇吕立志
  • 2篇雷军
  • 2篇赵文龙
  • 2篇林燕青
  • 1篇张再重
  • 1篇刘庆宏
  • 1篇康锶鹏
  • 1篇李敏
  • 1篇王明月
  • 1篇陈顺平

传媒

  • 9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诊断病理学杂...
  • 2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华南国防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S和BRCA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评价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和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1,BRCA1)过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01/2012-01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完整的246例胃腺癌标本,采用Elivision plu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TS和BRCA1的表达.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2检验分析.结果:TS和BRCA1在胃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39.02%(96/246)、55.69%(137/246);TS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TNM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BRCA1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TNM分期、分化程度远处转移无相关性(P>0.05),而与浸润深度(P<0.01)和TNM分期(P<0.05)相关.胃癌组织中TS和BRCA1共同表达阳性率为26.02%(64/246),联合分析显示TS和BRCA1表达呈负相关(P<0.01,Pearson列联系数C=0.2472).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TS和BRCA1过表达,BRCA1蛋白表达与TNM分期和浸润深度相关,提示BRCA1表达和肿瘤侵袭性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以及预后的参考指标.BRCA1和TS的表达检测有助于临床化疗药物的选择.
林雅萍李厚强苏慧君钟国栋郑圆圆刘伟齐兴峰余英豪
关键词:胃癌胸苷酸合成酶乳腺癌易感基因1多药耐药临床病理参数
肝细胞肝癌CD147和Ki67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CD147和Ki67在肝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作者医院2003-03/2012-12月经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石蜡包埋标本353例,采用免疫组化学ElivisonTMplus两步法检测CD147和Ki67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肝癌中Ki67高表达为37.68%,CD147高表达为54.96%,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0.645);Ki67和CD147的表达均与肿瘤大小、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高低、TNM分期相关;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预后与AFP高低、肿瘤大小、Ki67表达、CD147表达有显著相关性(P<0.05);5年总生存率分析显示,Ki67高表达的患者与Ki67低表达患者的肝切除术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13%vs.65.38%,P<0.05),CD147高表达的患者与CD147低表达患者的肝切除术预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9.69%vs.74.74%,P<0.05)。结论 CD147和Ki67在肝癌中表达存在显著相关,并与肝癌进展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可作为肝癌预后的预测指标。
赵文龙吕立志齐兴峰曹毅张再重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CD147KI67预后免疫组织化学
少见部位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少见部位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分子分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9例发生在脑、支气管、牙龈等少见部位的ALCL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其临床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结果 ALCL的少见部位为脑、支气管、牙龈等处,以男性多见,分子分型以ALK+多见,形态学多为普通型,ALK+与ALK-形态学相似,瘤细胞均强表达CD30,LCA、Galectin-3、CD43、细胞毒相关抗原多为阳性。ALK+者6例表达EMA,瘤细胞6例表达CD2、CD4、CD45RO,CD5、CD7阴性,CD8、CD3常阴性;ALK-者瘤细胞表达CD3、CD2、CD4、CD5,CD8、EMA阴性;EBV阳性1例;7例Ki-67指数>80%。结论 ALCL发生在脑、支气管、牙龈等部位罕见,组织学上需与多种肿瘤鉴别,免疫表型有助于诊断。
雷军姚丽青吴在增齐兴峰
关键词: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分子分型免疫表型
大功率电磁炉高压抗原修复中细胞核假阳性着色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细胞核假阳性着色是免疫组化染色中较常出现的问题,其表现为正常情况下免疫组化染色时应为胞质或胞膜着色的抗体,却显示为细胞核着色。对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些试剂公司和国内学者有不同认识,如修复过度[1,2]、组织前期处理不当[3]等原因。
齐兴峰余英豪
关键词:抗原修复免疫组织化学
EDTA修复肉芽肿组织中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核杆菌的应用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EDTA热修复炎性肉芽肿组织石蜡切片,能否提高荧光定量PCR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检出率。方法对125例炎性肉芽肿组织石蜡切片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同时进行常规荧光定量PCR检测和EDTA热修复后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常规荧光定量PCR检测检出分枝杆菌75例(60%)阳性,其中结核杆菌74例(59.2%),非结核分枝杆菌1例(0.8%),阳性病例平均阳性基因拷贝数6.35×105/ml/例;EDTA修复后荧光定量PCR检测检出分枝杆菌88例(70.4%),其中结核杆菌83例(66.4%),非结核分枝杆菌5例(4%),阳性病例平均阳性基因拷贝数7.36×106/ml/例。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EDTA热修复后荧光定量PCR检测可以大幅度提高炎性肉芽肿组织石蜡切片的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检出率。
王旭洲谢飞来许文静郑巧玲齐兴峰郑智勇
关键词:荧光定量PCR检测
金胺O荧光染色在石蜡组织切片麻风病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为了验证金胺O荧光染色法应用于石蜡组织切片麻风杆菌检测的可行性。方法用金胺O荧光法对6例确诊为麻风病的病理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并与抗酸染色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荧光染色法6例结果均为阳性,在暗背景下麻风杆菌显示明亮淡绿色荧光;在菌量较少荧光染色片中寻找单根麻风杆菌,较抗酸染色片更为容易。结论金胺O荧光染色法可用于石蜡组织切片麻风病的诊断,麻风杆菌单根散在时比抗酸染色法有一定优势。
齐兴峰谢飞来朱育连郑智勇
关键词:麻风病组织切片抗酸染色
散发性肾脏血管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散发性肾脏血管母细胞瘤(haemangioblastoma,HB)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肾脏HB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HB由肿瘤性间质细胞和丰富的毛细血管构成,间质细胞卵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空泡状,核圆形、卵圆形,呈透明细胞形态,部分间质细胞胞质内见脂质空泡,核分裂象罕见。免疫表型:间质细胞viment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Inhibin-α、S-100蛋白均阳性,CKpan呈灶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1%,CD34、FⅧRAg、CD31、HMB-45、Syn、CD56、CgA、NSE、desmin、EMA、D2-40均阴性。结论 HB是一种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罕见于肾脏,易误诊,对其识别非常重要,可以避免临床过度治疗。
康锶鹏姚丽青郑智勇齐兴峰
关键词:肾脏肿瘤血管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
原发性肝细胞癌中CD147和Ki6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D147和Ki67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2003年3月至2012年12月经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石蜡包埋标本353例,对病人进行随访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
齐兴峰吕立志赵文龙曹毅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KI67抗原
原发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分子分型的病理学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分子分型及免疫表型特点,为ALCL的分型、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40例原发系统性ALCL进行分子分型,以是否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免疫标记分为ALK+组和ALK-组,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CD30、ALK、T细胞标记、细胞毒相关抗原、EMA、Galectin-3的表达特点。结果 ALCL患者以男性多见,ALK+病例明显多于ALK-,青少年患者多为ALK+,ALK-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形态学上ALK+和ALK-较难鉴别,瘤细胞均强表达CD30,两组CD45RO、Galectin-3、CD43、细胞毒相关抗原表达无差异,多为(+)。ALK+者多表达EMA,瘤细胞大部分表达T细胞抗原CD2、CD4、CD45RO,CD5、CD7(-),CD8、CD3常(-);ALK-瘤细胞大部分表达T细胞抗原CD3、CD2、CD4、CD5,少数表达CD8、EMA;EBV+的ALK+组和ALK-组各1例,两者Ki-67增殖指数均>70%,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形态学相同的ALCL,通过免疫组化检测ALK蛋白可将其分为ALK+和ALK-两个独立的分子亚型,二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免疫表型及预后。
雷军姚丽青吴在增齐兴峰
关键词: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免疫表型
小儿非典型中枢神经细胞瘤1例
2024年
目的探讨非典型中枢神经细胞瘤(AC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病理科1例ACN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女性,2岁,反复头痛半个月,加重伴呕吐3天,颅脑CT显示右侧侧脑室旁可见一团块影,右侧侧脑室受压,头颅MRI平扫+增强因患儿不配合无法完成检查,因颅高压症状重行手术治疗,切除标本送至病理科进一步检查。眼观:灰褐色碎组织一堆,质地软,呈胶冻样。镜检:肿瘤细胞弥漫片状分布,可见分支状血管,局灶间质黏液样变,局灶围绕血管生长,形成假菊形团样结构,可见微血管增生及小灶出血坏死;肿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轻中度异型,病理核分裂象易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GFAP、Olig-2,Syn、β-tubulinⅢ、S-100、NeuN弥漫阳性表达、TTF-1(SPT24)阳性,Ki-67增殖数约40%。分子病理:检测出1号染色体1p36位点见杂合性缺失;19号染色体19q13位点未见杂合性缺失;1p/19q无联合性缺失。IDH-1/2野生型;荧光定量PCR检测BRAF V600E未突变。病理诊断:侧脑室非典型中枢神经细胞瘤,WHO 3级。结论儿童非典型中枢神经细胞瘤临床罕见,且预后差,组织学、免疫组化及分子病理对本病的诊断非常重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避免漏诊与误诊。
王明月吴佳慧伊高成郑智勇齐兴峰欧阳小娟曲利娟
关键词:免疫组化TTF-1KI-67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