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齐雨藻

作品数:192 被引量:2,239H指数:35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1篇期刊文章
  • 28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0篇生物学
  • 7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4篇天文地球
  • 8篇农业科学
  • 2篇理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1篇赤潮
  • 44篇甲藻
  • 25篇植物
  • 24篇浮游植物
  • 20篇棕囊藻
  • 18篇孢囊
  • 17篇种群
  • 16篇海域
  • 14篇原甲藻
  • 14篇球形棕囊藻
  • 14篇环境因子
  • 13篇夜光藻
  • 13篇甲藻孢囊
  • 13篇浮游
  • 13篇赤潮生物
  • 12篇污染
  • 12篇硅藻
  • 10篇营养化
  • 10篇种群动态
  • 9篇藻类

机构

  • 189篇暨南大学
  • 22篇国家海洋局
  • 19篇中国科学院
  • 13篇厦门大学
  • 11篇华南师范大学
  • 6篇中山大学
  • 2篇广东职业技术...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山西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海南省环境科...
  • 2篇广东民族学院
  • 2篇香港公开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烟台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天津市水产研...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192篇齐雨藻
  • 60篇吕颂辉
  • 42篇陈菊芳
  • 34篇王朝晖
  • 29篇徐宁
  • 23篇黄伟建
  • 23篇江天久
  • 19篇王艳
  • 16篇沈萍萍
  • 15篇谢隆初
  • 15篇钱宏林
  • 14篇梁松
  • 12篇骆育敏
  • 12篇欧林坚
  • 10篇辜小莲
  • 9篇尹平河
  • 9篇李扬
  • 8篇高亚辉
  • 8篇杞桑
  • 8篇尹伊伟

传媒

  • 27篇暨南大学学报...
  • 25篇海洋与湖沼
  • 14篇海洋环境科学
  • 11篇水生生物学报
  • 8篇海洋科学
  • 8篇海洋学报
  • 8篇应用生态学报
  • 6篇生态学报
  • 6篇海洋通报
  • 6篇热带亚热带植...
  • 6篇中国藻类学会...
  • 5篇环境科学学报
  • 5篇中国环境科学
  • 5篇生态科学
  • 5篇第一届中国赤...
  • 4篇热带海洋学报
  • 3篇环境科学
  • 3篇武汉植物学研...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植物分类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7篇2007
  • 9篇2006
  • 4篇2005
  • 14篇2004
  • 15篇2003
  • 8篇2002
  • 22篇2001
  • 17篇2000
  • 9篇1999
19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深圳湾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垂直分布被引量:13
2003年
集了深圳湾 3个采样点约 2 0 cm的表层沉积物样品 ,研究了甲藻孢囊的垂直分布。共分析鉴定出孢囊类型 37种 ,其中 5种为我国沿海未报道的新记录类型 ,原多甲藻类孢囊是该海域种类最丰富的孢囊类型。除上表层沉积物外 ,深圳湾甲藻孢囊密度较低 ,孢囊密度大多在 50 0 cysts/ g D Wt以下 ,总孢囊密度变化范围为 83~ 40 36 cysts/ g D Wt之间。锥状斯氏藻是深圳湾甲藻孢囊的优势种类 ,上表层沉积物中该孢囊密度的急剧上升证实了 2 0 0 0年附近海域所发生的该藻赤潮。而裸甲藻类孢囊含量明显比南海其他海域高。孢囊的香农 -威弗种类多样性指数为 1 .50~ 3.96之间 ,并且在非养殖区、离岸海域及较深层次沉积物中较高 ,而孢囊密度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种类多样性的下降及孢囊密度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深圳湾污染的变化趋势 ,富营养化程度非养殖区大于养殖区 ,近岸海域大于离岸海域 。
王朝晖Kazumi Matsuoka齐雨藻辜小莲
关键词:甲藻孢囊锥状斯氏藻
温度和盐度对球形棕囊藻细胞DMSP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5
2003年
球形棕囊藻汕头株 (Shantoustrain ,ST)和香港株 (Hongkong ,HK)是DMSP与DMS的高产株 ,在 2 0℃、4 0‰盐度的培养条件下 ,二者DMSP产量分别达到 15 6 1 35和 4 37 6 0nmol/10 6cells。细胞内DMSP的积累与释放到细胞外DMS量受盐度、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在高盐低温条件下 ,单位藻细胞的DMSP与DMS产量较高。香港株DMSP/DMS的积累和释放与生长时期有关 ,稳定期细胞内的DMSP含量高达 3898 5 3nmol/10 6cells,是指数期的 12 3倍。
王艳齐雨藻沈萍萍李韶山吕颂辉
关键词:球形棕囊藻温度盐度二甲基硫丙酸DMSP
广东大亚湾甲藻孢囊及其与锥状斯氏藻赤潮的关系被引量:25
2003年
1999年 12月至 2 0 0 1年 1月 ,在大亚湾澳头海域用沉积物捕捉器 (Sedimenttrap)及TFO重力采泥器对甲藻孢囊进行每月一次的周年监测 ,并同时研究了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 ,晚秋孢囊形成率最高 (3 4 8× 10 5cysts/m2 ·d) ,冬季形成率较低 ,年平均为 1 2 8× 10 5cysts/m2 ·d。锥状斯氏藻 (Scrippsiellatrochoidea)是大亚湾沉积物孢囊中的绝对优势种 ,除个别季节外 ,其形成率一般占孢囊总形成率的 5 0 %以上。 2 0 0 0年 8月至 9月 ,该海域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锥状斯氏藻赤潮 ,最高细胞密度达 4 0 6× 10 4cells/mL。赤潮中后期 ,锥状斯氏藻孢囊包括暂时性孢囊和休眠孢囊大量形成 ,孢囊的形成减少了水体中营养细胞数量 ,是赤潮消退原因之一。
肖咏之王朝晖陈菊芳吕颂辉齐雨藻
关键词:孢囊锥状斯氏藻藻类水体营养化
春季大亚湾卡盾藻种群动态及其赤潮成因分析
研究了2000年春季大亚湾古老卡盾藻/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antique/marina)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卡盾藻是一种沿岸分布的有害赤潮针孢藻,2000年春在大亚湾海域高密度高频繁出现,最高细...
王朝晖陈菊芳齐雨藻徐宁
关键词:水华环境因子
文献传递
南海赤潮有毒甲藻链状-塔马亚历山大藻的分子鉴定被引量:42
1999年
以核糖体rDNAITS为分子指标,采用RFLP及序列分析方法对南海海域Alexandriumcatenella和Alexandriumtamarense进行分析和鉴定,并通过与日本海域不同海区A.tenella和A.tamarense的比较,得出A.catenella或A.tamarense的不同地理株的种内个体间ITS区序列非常相似,而种间序列则有显著差异,表明了ITS区用于不同海区A.catenella和A.tamarense种间鉴定是一个较稳定的指标.可看出,ITS区的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为海洋微藻种的界定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陈月琴屈良鹄曾陇梅齐雨藻郑磊
关键词:红潮有毒甲藻分子鉴定微藻
三株赤潮硅藻5.8S rDNA及转录间隔区(ITS)的克隆及序列分析被引量:8
2006年
对引发赤潮的3株硅藻———1株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hia pungens)和2株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5.8S rDNA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并分析了硅藻门10株赤潮藻(7株从GenBank获得)的系统进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尖刺拟菱形藻的ITS和5.8S rDNA的长度为693bp,SK-1(分离自东海赤潮暴发区)测序得到715bp,除ITS和5.8SrDNA外,还包含部分18S rDNA和28S rDNA;SK-2(分离自青岛养殖场)的ITS和5.8S rDNA的长度为331bp,尖刺拟菱形藻与从GenBank中获得的2株尖刺拟菱形藻相似程度最高,为100%,与该属的多列拟菱形藻相似程度稍低,为82.9%.SK-2的ITS序列与SK-1的相似程度很低,只有51%,但与拟中肋骨条藻的ITS序列相似程度高,为95.5%.SK-1的ITS序列与拟中肋骨条藻的相似程度也低,为56.7%.系统进化树反映的结果与相似性反映的结果一致.研究的该株尖刺拟菱形藻从根据ITS序列研究的结果与形态鉴定的结果看是一致的;SK-2可能属于拟中肋骨条藻;SK-1比较特殊,有待于用其他的方法进一步研究确定其分类地位.
张宝玉王广策吕颂辉齐雨藻邹景忠曾呈奎
关键词:硅藻尖刺拟菱形藻ITS系统进化
东海原甲藻的分子鉴定被引量:20
2006年
采用nrDNA ITS序列及18S序列两种分子标记,对东海原甲藻和美国国家海洋藻种保藏中心(CCMP)的具齿原甲藻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序列非常相似,两者的nrDNA ITS序列碱基差异值仅为0.002,nrDNA 18S序列的碱基差异值为0.000,根据分子数据,东海原甲藻和美国国家海洋藻种保藏中心的具齿原甲藻应为同一个种.从基因库获取原甲藻的另外3个种nrD-NA ITS序列和8个种的18S序列,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和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18S序列用于原甲藻的分子鉴定过于保守,而nrDNA ITS更适合于该种属界定的分子标准.
罗立明胡鸿钧李夜光齐雨藻吕颂辉耿亚红邓光
关键词:东海原甲藻具齿原甲藻NRDNAITSNRDNA分子鉴定
缓释铜离子法去除海洋原甲藻赤潮生物的研究被引量:39
2000年
赤潮灾害日趋严重 ,用硫酸铜去除赤潮是国际上仍在使用的最有效方法 .但直接使用硫酸铜易对渔业造成危害 .在研究高岭土、蒙脱土、硫酸铜和可溶玻璃粉去除赤潮藻的基础上 ,提出并研究了可溶玻璃载体缓释 Cu2 +的方法去除赤潮藻 ,并对其凝聚和 Cu2 +除藻模型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可溶玻璃为载体的含铜除藻剂 TB对海洋原甲藻 ( Prorocentrum micans)有明显的去除效果 ,可以极大地减少除藻剂的用量 .含铜越高 ,除藻能力越大 .当含 Cu SO41 5%的 TB用量为 3.5mg/ L时 ,藻细胞去除率在 1 2 h内可达到 96.2 %.由于其缓释 Cu2 +的作用 ,能维持 7d时间藻细胞数目没有明显增加 .TB较硫酸铜减轻了投药过程中易造成局部 Cu2 +浓度过高而伤害鱼类的缺点 .
尹平河赵玲李坤平齐雨藻冯德雄白燕
关键词:海洋原甲藻海洋污染
广东大亚湾中肋骨条藻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对广东大亚湾海域1997年7月至1998年6月期间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在该海湾全年出现,有春季与秋季两个藻细胞密度高峰期,其中秋季时的藻密度最大。1998年4—6月密集采样期间,各站位中肋骨条藻种群数量变动基本上呈现出表层密度高于底层的趋势,各站位间的数量变动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呈现出养殖区、生活区等近岸海域藻细胞密度高于远岸海域的趋势。中肋骨条藻高频率、高密度出现的温度范围为25—26℃,盐度范围为30.6‰—31.6‰,溶解性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可溶性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和SiO32--Si范围分别为9.2—78.3、3.7—5.9和564.0—1054.6μg.L-1。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大亚湾海域中肋骨条藻种群数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有SiO32--Si、DIN、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和氮磷比值,同时水温、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肋骨条藻的种群动态。
孙大伟欧林坚齐雨藻陈菊芳
关键词:中肋骨条藻环境因子
水网藻(Hydrodictyon reticulatum)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氮磷的吸收能力被引量:45
1999年
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水网藻对N、P的吸收能力,结果表明,水网藻在富营养化水体至污水一级、二级处理出水中的N、h农度条件下,对N、P均有较强的去除能力,6天内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67.3%和gi%.在含4.2-50.4mg/LN、0.18oh2.232mg/LP条件下,单位湿重的水网藻对N、P的去除能力随N、P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温度对水网藻N、P去除能力的影响与生长一致,生长越旺盛,去除能力越强水网藻对门扶乏的自然水体中的N、P去除能力也较强,去除率分别为70%和50%以上;而添加P,对TN、TP的去除率也增加因此。
王朝晖林秋奇杞桑齐雨藻骆育敏
关键词:水网藻富营养化水污染湖泊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