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乔瑞华

作品数:40 被引量:316H指数:11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4篇成像
  • 24篇磁共振
  • 11篇血管
  • 10篇磁共振成像
  • 7篇磁共振血管
  • 6篇血管成像
  • 6篇血管造影
  • 6篇造影
  • 6篇MRI
  • 5篇脊柱
  • 5篇关节
  • 5篇病变
  • 4篇糖尿
  • 4篇糖尿病
  • 4篇肿瘤
  • 4篇磁共振血管成...
  • 3篇动脉
  • 3篇血管病
  • 3篇数字减影
  • 3篇数字减影血管...

机构

  • 38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海事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南京铁道医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无锡市第四人...

作者

  • 38篇乔瑞华
  • 22篇李明华
  • 14篇何鸿渊
  • 10篇王皖
  • 9篇杨世埙
  • 6篇许建荣
  • 5篇姚伟武
  • 5篇赵俊功
  • 5篇胡丁君
  • 5篇程英升
  • 5篇朱莉莉
  • 4篇肖云峰
  • 4篇顾一峰
  • 4篇朱珠华
  • 3篇靳激扬
  • 3篇李文彬
  • 3篇魏小二
  • 3篇沈艳
  • 3篇贾伟平
  • 2篇李梅

传媒

  • 8篇中国医学计算...
  • 6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上海医学影像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肿瘤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复旦学报(医...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 1篇2005年上...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7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2
  • 4篇1999
  • 4篇1998
  • 2篇1997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膝部骨挫伤的MRI评估被引量:14
1998年
目的:进一步认识膝部骨挫伤的MRI表现以及与其他结构损伤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膝部外伤后6周内行MRI检查的58例连续性资料,骨挫伤与其他结构损伤诊断由两位骨关节放射专家一致认可,采用相关分析法确定二者有无关系。根据损伤机理,就其挫伤部位推断其他哪些结构可能出现损伤。并将21例骨挫伤MRI表现与退变对照比较。结果:骨挫伤与其他结构损伤有关系(OR=5.15),扭伤为骨挫伤最常见的原因,胫骨平台后外侧与股骨外髁中部骨挫伤多见,常伴有前交叉韧带及内侧副韧带撕裂,软骨、内侧半月板损伤及创伤性滑膜炎。其次为胫骨平台内侧与股骨内髁挫伤,多伴有外侧副韧带撕裂、软骨、内侧半月板损伤及创伤性滑膜炎。根据病变部位、形态及T2W信号特点等,结合临床可与膝关节退变鉴别。结论:根据骨挫伤的MRI表现可引导发现相关隐匿性损伤。
杨世埙靳激扬许建荣王皖顾一峰何鸿峰乔瑞华
关键词:膝关节磁共振成像
膝部骨胳隐匿性病灶的磁共振成像分析被引量:9
1998年
目的:分析膝部骨结构隐匿性病灶的MRI特点以及与关节损伤的关系。资料与方法:膝关节MRI检查连续资料中发现70例明确骨内信号异常,其MRI表现分为五种类型。按临床表现不同分为三组。19例施行关节镜检查,9例同时做CT检查。结果:膝关节急性损伤组的骨内MRI异常信号多呈Ⅰ~Ⅲ型表现,即主要表现为片状模糊的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反映骨挫伤、隐匿性骨折或骨软骨骨折。慢性损伤组的骨内信号改变多为Ⅳ~Ⅴ型表现,病灶紧贴关节软骨下,T1WI和T2WI以低信号为主,反映骨软骨慢性损伤或退变。亚急性组的骨内病灶MRI表现类型则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许建荣杨世勋靳激杨朱珠华王皖何鸿渊乔瑞华
关键词:骨挫伤骨关节炎
子宫内膜癌磁共振成像诊断和分期被引量:15
1997年
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癌的磁共振(MRI)表现和手术病理结果,探讨MRI诊断和分期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8例子宫内膜癌诊断和分期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术前MRI检查采取冠状面和矢状面的T1WI和T2WI成像,双盲法MRI阅片,子宫内膜癌MRI分期基本按FIGO分期原则。结果:病灶区在T1WI像上为等信号(不伴出血),T2WI呈现5种表现。MRI分期准确率达83.8%,分辨工期的准确率达90.9%。结论:子宫内膜癌MRI表现多样化,有44.4%病例表现不典型。MRI对子宫内膜癌(尤其对占多数的Ⅰ期病例)的分期具有很高的价值。
许建荣杨世埙王皖李明华何鸿渊乔瑞华李骊顾一峰朱珍朱珠华
关键词:子宫肿瘤肿瘤分期MRI子宫内膜癌
快速原型技术建立人颅段颈内动脉弯曲的动物模型及Willis覆膜支架的柔顺性测试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在犬体内建立人颅段颈内动脉系列弯曲形态的动物模型,并测试Willis覆膜支架柔顺性。方法3T磁共振3D-TOFMRA序列采集头颅横断面DICOM格式图像,导入MATERIALISEMIMICS和Pro-E软件,做出管状三维数字模型。根据该文件利用快速原型技术制作出TangoPlus材料的实体模型并硅胶涂层。将犬两侧颈内动脉切断,一端结扎,一端穿过模型做端端吻合,得到人颅段颈内动脉弯曲形态的动物模型。1周后在DSA下置入Willis覆膜支架8枚(3.5mm×16mm2枚,3.5mm×13mm2枚,3.5mm×10mm2枚,3.5mm×7mm2枚)通过模型段血管释放到远端,设对照2枚。结果在犬体内成功复制了人颅段颈内动脉弯曲形态的动物模型10例。Pro-E软件中进行图像融合比较,模型血管与志愿者颈内动脉高度相似。Willis覆膜支架分组测试时,无血管痉挛和急性血栓形成,测试后病理检查3.5mm×16mm组可见血管内膜及中膜不同程度损伤,3.5mm×13mm组可见内皮损伤及肿胀,3.5mm×10mm组仅见内皮肿胀,3.5mm×7mm组内皮肿胀更少见。结论本实验模型具有高度可控性,可重复性和真实性,手术操作简单,可用于神经介入材料的研究和测试,为神经介入医师培训提供了可靠的工具。Willis覆膜支架具有较好的柔顺性,在弯曲血管中长度越小对血管内膜损伤越小。
谢剑李明华朱悦琪谭华侨李永东范春华胡丁君乔瑞华
关键词:磁共振快速原型技术颈内动脉
MR表观弥散系数定量测定对脊柱压缩性骨折病因的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26
2004年
目的 评价MR表观弥散系数 (ADC)定量测定对脊柱压缩性骨折病因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73例脊柱压缩性骨折MRI平扫和弥散成像 (DWI)检查。病理性骨折 32例 ,包括转移性肿瘤 2 3例 ,骨髓瘤 2例 ,嗜酸性肉芽肿 1例 ,结核 6例 ;单纯性骨折 4 1例 ,包括单纯外伤所致 2 3例 ,骨质疏松 18例。病理性骨折者中 2 4例行CT导引下经皮骨穿刺检查或手术病理证实 ,另 8例转移有明确原发肿瘤病史 ;外伤或骨质疏松所致椎体压缩骨折均符合临床及MRI表现 ,部分随访证实。结果 急性单纯性压缩骨折ADC值为 (4 .5 6± 0 .5 )× 10 -4mm2 /s ,病理性骨折ADC值为 (2 .0 8± 0 .7)× 10 -4mm2 /s ,经统计P <0 .0 5。单纯性压缩骨折与病理性椎体压缩骨折DWI信号互相重叠 ,DWI上均呈高信号的单纯性压缩和病理性压缩经统计分析P >0 .0 5。结论 MRIADC定量测定能在很大程度帮助鉴别脊柱骨折的病因。
姚伟武李明华杨世埙乔瑞华何鸿渊
关键词:脊柱压缩性骨折病因
症状性颅、颈部动脉狭窄在3.0T上的MRA与DSA比较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前瞻性分析3.0T应用SENSE技术的高分辨率对比增强容积扫描MRA(CEMRA)和3DTOFMRA在临床疑有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临床怀疑颅、颈部动脉狭窄的患者接受头颅MRI平扫、头颅3DTOFMRA和颈部CEMRA检查。动脉狭窄的程度与DSA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MRA显示各段颅、颈部动脉狭窄的不同程度和DSA检查显著相关(Rs=0.97,P<0.01)。以DSA结果为金标准,狭窄程度超过50%者MRA诊断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9.4%、准确率为99.4%。结论3.0T的3DTOFMRA和高分辨率CEMRA检查能可靠和有效地评价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可作为DSA术前必要的检查技术,或可替代传统DSA诊断性检查。
李梅李明华王建波王珏方淳乔瑞华
关键词:磁共振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椎管内脊膜转移瘤的MRI诊断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评价椎管内脊膜转移瘤的MR成像表现。方法:经组织学及临床证实的13例椎管内脊膜转移瘤患者,运用中磁场MR机,予以自旋回波序列成像。结果:依据硬膜、脑脊液在不同成像序列上的信号组合,把13例椎管内转移瘤分为(1)硬膜、硬膜外病变7例;(2)硬膜、硬膜下病变3例;(3)软膜病变3例。增强后T_1加权像上病灶呈条状、层状、花边状、结节状强化。结论:增强后T_1加权成像对椎管内脊膜转移瘤的诊断是最敏感的,依据椎管内病灶的分布特点,可评估其转移途径。
李明华王皖陈君彦詹松华程英升何鸿渊乔瑞华
关键词:椎管内肿瘤NMR成像
基于MR血管成像数据和快速原型技术建立类似于人颈内动脉虹吸段动脉瘤的犬模型
2009年
目的建立载瘤动脉类似于人体颈内动脉虹吸段形态的犬动脉瘤模型。方法用3.0TMR行3维(3D)-时间飞跃(TOF)-MR血管成像(MRA)序列采集人头颅横断面医学数字图像通讯(DICOM)格式图像,导入MaterialiseMimics和Pro—E软件重组,做出带孔管状3D数字模型。根据该文件利用快速原型技术制作出TangoPlus材料的实体模型并硅胶涂层。分别将6只实验犬左侧颈总动脉远端和右侧颈总动脉近端结扎离断。将游离的左侧颈总动脉通过黑线牵引从下而上,游离的右侧颈总动脉从右到左穿过模型,并从模型上的孔牵出。处理游离的双侧颈总动脉外膜后,行端侧吻合,得到形态类似于人颈内动脉虹吸段动脉瘤形态的动脉瘤模型。动物模型完成后即刻及l周MRA随访,1周行血管造影并置入测试支架测试。结果6只犬均成功建立了形态类似于人颈内动脉虹吸段动脉瘤的动脉瘤模型。MRA显示6只犬的载瘤动脉通畅,显影良好。置入支架后1只犬死亡;5只术后1个月随访,模型内血管均通畅,其中3只弯曲处血管变扁,2只无明显管腔形态改变。结论制作的模型弯曲血管与人体颈内动脉虹吸段形态高度相似,可作为颅内神经介入材料及其输送系统的研究测试以及神经介入医师培训的工具。
谢剑李明华谭华侨朱悦琪范春华胡丁君乔瑞华
关键词:磁共振血管造影术颈内动脉
手类风湿性关节炎Gd-DTPA磁共振增强的意义
1998年
手类风湿性关节炎GdDTPA磁共振增强的意义许建荣杨世埙高晓敏何鸿渊朱珠华靳激扬乔瑞华王皖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影像学检查传统应用X线摄片方法,近年来逐步采用MRI检查,文献〔1〕报道SET2WI像检出R...
许建荣杨世埙高晓敏何鸿渊朱珠华靳激扬乔瑞华王皖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MRIGD-DTPA
188例脊柱转移瘤磁共振成像分析被引量:16
1999年
[目的]分析188例脊柱转移瘤的MR表现,探讨其转移途径、生长方式和MRI诊断价值。[方法]188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均有脊柱病变区或原发肿瘤的组织学证实。MR成像采用自旋回波序列,所有病例作了T1加权成像、质子密度成像和T2加权成像,49例作了静脉注射Gd-DTPA后T1加权成像。[结果]188例共检出椎体转移756只,其中598只椎体呈现信号/形态异常,158只仅呈现信号异常。96例伴附件异常,108例体椎旁软组织肿块,121例伴椎管内侵犯。病变椎体的基本信号组合(与正常椎体相比)为T1加权像低信号和T2加权像高信号。增强后T1加权像可掩盖其原T1加权像上低信号病灶,但对椎管内侵犯程度和椎体病灶活跃部位的显示更为清晰。[结论]MR成像是脊柱转移瘤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并可评判其转移途径、生长方式和累及范围。
李明华陈君彦王皖程英升何鸿渊乔瑞华詹松华
关键词:脊柱转移瘤核磁共振GD-DTPA肿瘤转移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