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湘怡
- 作品数:12 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 由科索沃事件透析西方的全球舆论垄断
- 1999年
- 陈思劼任湘怡
- 关键词:西方媒体大众媒介议题设置大众传播媒介环境国际舆论
- 国际政治经济视野下的中国“入世”政策动力分析
- 2007年
- 中国在"复关"/"入世"的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国内预期目标,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说,国际力量很难直接作用于一国政策选择,总是通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在中国"入世"问题上,这些中介环节包括利益群体、决策精英群体和经济理念推广群体。本文选择1986年、1992年和1999年三个重要的年份,分析中国"复关"/"入世"过程中,这些中介环节如何使得国内选择和国际环境结合在一起。
- 任湘怡
- 关键词:行为体国际政治经济
- 报纸如何走向视觉化
- 1999年
- 新闻业务改革到今天,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共识,那就是我们报纸的版面变得花哨了。拿五、六十年代的报纸和今天的报纸作比较,当时的报纸长文章比较多,偶尔有几张图片也仅仅只是作为版面的点缀,而且其中以漫画插图居多。而今天的报纸除了少数的中央机关报没有套彩之外,其余报纸都已部分或全部版面用上了彩色照片和彩色标题。从这点看来。
- 任湘怡
- 关键词:视觉化视觉信息视觉刺激视觉文化新闻业务改革报纸版面
- 理解的悖论——关于电视深度报道事件与叙述的矛盾被引量:3
- 1999年
- 具有新闻要素的事件转化成新闻作品时无一不面临这样的矛盾:事件经过媒介的整理和表达后出现在受众面前时已经不是事件的原生态形式,它总是在事实的选择和叙述方式的选择上带有报道者(或是编辑)的价值判断。而这对矛盾对于电视深度报道来说尤其显得突出。这首先是因为深度报道不同于现场直播或动态新闻节目,前者把事件的进程完全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自行选择吸收;后者则以介绍为主,很少有结论、评价的必要。而深度报道为的是在节目中通过具体的形象介绍经验、明断是非,它需要有观点。观点又左右了节目的叙述顺序。可以说,深度报道节目往往带有报道者自身的痕迹。
- 任湘怡
- 关键词:电视深度报道逻辑顺序悖论观众新闻作品受众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学转向的启示被引量:3
- 2008年
-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的研究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型。20世纪60—70年代IPE诞生之初,学者们以政治学的研究视角,视国家为统一的整体,以国际体系结构为解释变量,研究财富和权力的转换。从90年代开始,不少学者借用经济学的模型,以国家内部行为体的利益和偏好、国内政治结构为解释变量,强调国际市场和国际体制对国家政策的影响。IPE研究视角的转型,打通了国内政治研究和国际政治研究间的界限,使得国际政治经济学本身成为20年来国际关系学最富有活力和生机的领域之一[1]。本文在对90年代以来IPE研究成果做简单梳理的基础上,力图探讨国际政治经济学这一转型的意义。
- 任湘怡
-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
- 国际与国内:双向互动——析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两种不同研究路径被引量:6
- 2008年
-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的诞生是为了解决纯粹政治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国际现象。早期的IPE学者们习惯于沿用传统政治学的思路,研究国内政治经济对国际体系的影响。而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部分学者开始循着一种"逆向思维",研究国际环境对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以"颠倒的第二种设想"、国内政治联盟与分裂的假说、双层博弈等理论为代表,国际政治经济学在90年代完成了研究路径由外而内的转型。但是,面对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这两种单向的研究路径只能提供片面的理论解释,学界有必要探索国际与国内双向互动的IPE理论,以解释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实际情况。
- 任湘怡
-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
- 混合媒介文化与新闻趋向─—由美国传播学者评媒介文化新动向引发的思考被引量:2
- 2000年
- 任湘怡
- 关键词:新闻媒介
- 我国“入世”对传媒业的影响及对策刍议
- 2000年
- 陈思劼任湘怡
- 关键词:入世新闻传媒
- 科索沃的螺旋被引量:1
- 1999年
- 任湘怡
- 关键词:西方媒体南联盟大众媒介因特网合众国际社
- 论传播技术变迁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 技术在传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特定的技术使特定的传播成为可能,特定的传播又引发了特定的社会文化形态.另外,研究传播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关系,在这个时代看来最有代表意义:新的传播技术不断涌现,它们的传播方向尚未完全定型,它们对社...
- 任湘怡
- 关键词:新闻传播媒介技术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