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丽娟

作品数:96 被引量:1,395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40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1篇天文地球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40篇盆地
  • 23篇热演化
  • 22篇热流
  • 18篇岩石
  • 18篇岩石圈
  • 16篇构造-热演化
  • 15篇数值模拟
  • 15篇值模拟
  • 11篇南海北部
  • 10篇地热流
  • 10篇沉积盆地
  • 10篇大地热流
  • 9篇水合物
  • 9篇拉张
  • 8篇数值模拟研究
  • 8篇天然气水合物
  • 8篇气水
  • 8篇气水合物
  • 7篇热结构
  • 7篇海域

机构

  • 84篇中国科学院
  • 17篇中国科学院大...
  • 7篇中国科学院地...
  • 5篇广州海洋地质...
  • 5篇中国地震局地...
  • 5篇日本产业技术...
  • 4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国地震局
  • 3篇中国海洋石油...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91篇何丽娟
  • 30篇汪集旸
  • 15篇胡圣标
  • 13篇黄方
  • 12篇刘琼颖
  • 6篇熊亮萍
  • 5篇雷兴林
  • 5篇袁玉松
  • 5篇张毅
  • 4篇杨树春
  • 4篇庞忠和
  • 3篇邱楠生
  • 3篇许鹤华
  • 3篇吴庆举
  • 3篇徐行
  • 3篇朱传庆
  • 3篇赵平
  • 3篇李春荣
  • 3篇张林友
  • 2篇张功成

传媒

  • 19篇地球物理学报
  • 7篇地质科学
  • 5篇中国地球物理...
  • 3篇地球物理学进...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地学前缘
  • 2篇2014年中...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科技导报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岩石学报
  • 1篇海洋地质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海上油气...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6
  • 7篇2015
  • 1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9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6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4
  • 4篇2002
9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与大地构造的关系
<正>全球统计资料表明,大地热流与地质体年龄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对大陆地区而言,大地热流和最后一次造山运动、侵蚀速率以及放射性热源分布有关,其中放射性生热元素是影响大陆热流密度的重要因素。虽然影响大陆热流密度的因素较多,但...
汪集旸汪洋何丽娟
文献传递
流变边界层及其对华北克拉通热/地震岩石圈底界差异的意义被引量:21
2014年
二维热传导/对流数值模型显示,纯传导的固体岩石圈与纯对流的流体软流圈之间存在一过渡层,即流变边界层,其间传导与对流共同作用来传递热量.流变边界层厚度主要由软流圈黏性系数(η)控制,而受固体岩石圈厚度及热状态影响很小.随着η从1×1021Pa·s降低至1×1019Pa·s,流变边界层也随之减薄,流变边界层的厚度与lg(η)成正比.流变边界层的存在是造成热岩石圈与地震岩石圈厚度差异的重要因素.全球典型克拉通岩石圈的对比结果表明,地震岩石圈厚度普遍大于热岩石圈厚度,二者的差异多数在70~90km,很好地验证了流变边界层的存在.研究发现二者的差异在华北克拉通自西向东逐渐减小:由西部鄂尔多斯的约80km减少至渤海湾盆地的约20km.反映出华北克拉通岩石圈下部流变边界层厚度自西向东减薄,意味着软流圈黏性系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这可能与中生代太平洋俯冲脱水形成的低黏大地幔楔有关,从一侧面印证了太平洋俯冲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影响.
何丽娟
挽近重大构造-热事件及其对深层地热能的潜在影响
2023年
地热能是前景可期的清洁能源,深层地热能已被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和重点研究.现今地壳热状态是岩石圈热演化的最终结果,主要受最新一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研究挽近重大构造-热事件对地壳热状态的影响对深入理解及勘探深层地热能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收集整理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和资料,归纳阐述了挽近时期重大构造-热事件如地幔柱、断层活动、岩石圈伸展及火山活动对深层地热能的潜在影响.结合我国的研究背景,指出了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强调深部动力学过程对浅部热结构研究的重要性,为未来深层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琼颖何丽娟
关键词:构造-热演化地幔柱断层活动岩石圈伸展地热勘查
地温场有限元法数值模拟及其在扬子地区的应用
通过分析扬子地区温度场的模拟结果,从温度场、地慢热流等的变化趋势能一定程度的反映深部构造热作用。通过温度场的模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深部的热构造作用,对以后的构造热演化建模有着奠基作用,并为地球动力学的深人研究提供了一...
刘琼颖何丽娟黄方
关键词:地温场有限元法数值模拟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揭示的岩石圈生热率垂向分布特征
大陆岩石圈中放射性生热元素的分布对于研究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其演化至关重要。国际上已实施的二十余个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使得科学家有机会直接观测地壳浅部放射性生热的分布特征。但是地壳深部
何丽娟汪集旸
中国地热研究的进展与展望(1995~2014)被引量:21
2014年
地热是主要地球物理场之一,地热能是地球的本土能源。李四光在20世纪60年代开创了我国地热科学。到90年代,学科体系基本建立。在过去20年里,我国地热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本文从大地热流、岩石圈热结构、地热系统、油气盆地地热、矿山地热、天然气水合物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回顾地热研究代表性的创新进展,并对深层地热、海洋地热、环境地热等研究方向作了展望。本文认为,过去20年我国地热研究成果丰硕,国际影响力得到提高,未来发展势头强劲。在经历了由浅入深,从今到古的成长之后,地热研究还将不断拓展领域,为我国地球科学,特别是能源与环境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庞忠和黄少鹏胡圣标赵平何丽娟
关键词:地热研究
热与克拉通破坏被引量:2
2014年
大陆克拉通是地球表面上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从地热学的角度考虑,克拉通岩石圈的稳定意味着地表热流等于对流地幔岩石圈底部提供的热流加上岩石圈内部由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量。太古代稳定克拉通一般具有冷的地热特征,且处于热平衡状态。打破克拉通热平衡的因素有多种,如岩石圈地幔的放射性生热、来自深部的地幔柱、板块俯冲等。华北是全球古老克拉通遭受破坏最明显和最典型的地区,其破坏与中生代太平洋板块向东亚的深俯冲密切相关。古太平洋板块快速俯冲并停滞在地幔转换带脱水、形成宽约1 000 km的低粘大地幔楔,导致地幔对流增强。在活跃地幔对流的热侵蚀与橄榄岩一熔体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下,华北克拉通在中生代期间迅速减薄。经过中生代加热减薄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强度显著变弱,在俯冲板块后撤作用下,岩石圈拉张并进一步减薄,地表热流升高。华北克拉通破坏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期间大地热流的演化特征呈现出由中生代以前的低值演化至新生代的高值再过渡到现今的中等状态(接近全球大陆平均值)。
何丽娟邱楠生
关键词:热流克拉通破坏俯冲
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史及其主控因素被引量:67
2008年
以28口钻井、3条主干地震剖面最新解释成果资料为依据的构造沉降史恢复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新生代存在三期快速沉降过程和一期缓慢沉降过程:第一期为始新世,第二期为渐新世—早中新世,第三期存在时空差异:在盆地西部乐东凹陷为晚中新世以来,在盆地中东部陵水凹陷和松南-宝岛凹陷为上新世以来;缓慢沉降过程亦存在时空差异,盆地西部中中新世沉降缓慢,盆地中东部中—晚中新世沉降缓慢.第一期快速沉降过程受东亚陆缘扩张和红河断裂左旋走滑共同影响,第二期快速沉降受南海海底扩张和红河断裂左旋走滑联合作用,第三期快速沉降主要受红河断裂右旋走滑控制,缓慢沉降过程与南海海底扩张停止以及红河断裂构造活动处于宁静阶段相耦合.
袁玉松杨树春胡圣标何丽娟
关键词: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主控因素红河断裂
天然气水合物地热场分布特征被引量:23
2004年
天然气水合物广泛分布于海底和永久冻土带。通过统计世界上已发现水合物或水合物标志的地区的热参数值 ,发现水合物分布区具有低热流的特征 ;由于水合物本身的低热导率特性 ,导致水合物分布区的热导率值较低 ;含水合物的沉积物由于水合物的分解 ,岩心温度也较低。通过研究南海的热场特征 ,发现南海的吕宋海槽、西沙海槽附近、湄公盆地和台西南盆地几个地区热流较低 。
金春爽汪集旸王永新何丽娟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地热场热导率
四川盆地早古生代构造-热演化特征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板块西缘,是中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在震旦纪—早奥陶世处于裂陷特征的被动大陆边缘阶段。利用地球动力学理论在岩石圈尺度探讨盆地构造-热演化特征,恢复早古生代热历史,为盆地生烃状态、生烃期次等研究提供重要热...
何丽娟黄方刘琼颖李春荣汪集旸
关键词:构造-热演化早古生代数值模拟四川盆地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