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元新

作品数:29 被引量:338H指数:12
供职机构:广东省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州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成像
  • 8篇肿瘤
  • 8篇磁共振
  • 7篇磁共振成像
  • 5篇体层摄影
  • 5篇体层摄影术
  • 5篇X线
  • 4篇动脉
  • 4篇X线计算
  • 4篇X线计算机
  • 4篇成像评价
  • 3篇导管
  • 3篇血管
  • 3篇直肠
  • 3篇射频
  • 3篇射频消融
  • 3篇栓塞
  • 3篇消融
  • 3篇后处理
  • 3篇肝肿瘤

机构

  • 27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惠州市中心人...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广东省医学科...

作者

  • 28篇余元新
  • 24篇刘于宝
  • 23篇谢淑飞
  • 23篇梁长虹
  • 20篇王秋实
  • 18篇张忠林
  • 12篇刘再毅
  • 7篇李景雷
  • 3篇刘辉
  • 3篇符力
  • 3篇邵培坚
  • 3篇汤毅
  • 3篇周泽健
  • 3篇罗鹏飞
  • 3篇陈晓明
  • 2篇胡景钤
  • 1篇周玉祥
  • 1篇赵振军
  • 1篇郑君惠
  • 1篇唐向周

传媒

  • 4篇中国医学影像...
  • 3篇放射学实践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癌症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第十四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6
  • 1篇2005
  • 1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93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被引量:20
2010年
目的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CT、MRI表现,提高CT、MRI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18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临床、病理、CT、MRI特征。18例中10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8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CT、MRI表现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腹部外病例发生于头颈部3例,胸背部2例,腹壁、腹股沟9例,腹腔内4例,1例与Gardner综合征伴发。本组中4例发生在腹部手术后1至3年内发病。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病理:病变质地较硬。由梭形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组成。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少见或无。局部呈侵袭性生长,有局部复发倾向但不发生远处转移。免疫组化: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都强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肌纤维母细胞不同程度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T、MRI表现:良性,但呈现恶性肿瘤生长方式;可推挤周围脏器、血管,或包绕血管;边界多不清,呈浸润性生长,无包膜;坏死或钙化少见;密度、信号特点:均匀。强化方式:12例三期均明显均匀强化;5例不均匀强化。结论韧带样型纤维瘤病具有特征性CT、MRI表现,CT、MRI对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张忠林梁长虹刘于宝谢淑飞余元新王秋实刘再毅李景雷
关键词: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病理学磁共振成像
肝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多层螺旋CT表现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肝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肝脏嗜酸性粒细胞性浸润的CT影像资料。观察病灶数目、部位、形态、边缘、大小、密度、强化程度以及病灶与门静脉的关系。结果单发病灶2例,多发病灶5例,弥漫性病变3例。病灶主要分布于肝包膜下或门静脉周围肝实质内。肝包膜下多为楔形,肝实质内多为不规则形;大病灶多为楔形或不规则形,小病灶多为圆形。病灶直径4~48mm,平扫病灶呈稍低或等密度,边界模糊;动脉期轻度强化或无强化;门静脉期显示最清,数目最多,边界较清晰,呈相对低密度,8例均匀强化,2例部分病灶中心片状不规则强化;平衡期呈等密度8例,2例弥漫性者少部分病灶为稍低密度。10例病灶内均见门静脉分支穿行,无门静脉充盈缺损或闭塞,无占位征象;3例门静脉分支周围见伴行条状低密度带。结论肝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三期动态增强CT扫描对其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张忠林梁长虹李景雷刘再毅刘于宝余元新谢淑飞王秋实
关键词:肝疾病
MDCT双期扫描及后处理重建在肾静脉异常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双期扫描及图像后处理重建方法在肾静脉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肾静脉异常患者(肾静脉变异3例,肾静脉栓子9例,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3例,脾肾静脉分流、动静脉瘘和静脉瘤各1例)的MDCT图像,比较MDCT双期扫描及各种图像后处理重建方法对肾静脉异常的显示效果。结果:①MDCT双期扫描图像可清晰显示肾静脉及其伴随病变;动脉期图像可对所有肾静脉异常作出初步诊断,静脉期图像显示肾静脉属支、侧支循环交通支静脉、静脉栓子范围及伴随的静脉系统异常较动脉期图像更有优势。②MPR图像可清晰显示肾静脉腔内外情况及合并的静脉周围组织病变,但难以完整显示血管解剖全貌;CPR可将迂曲的肾静脉拉直显示,但造成周围解剖结构分离、变形;MIP对血管解剖及病灶的显示效果最佳,薄块MIP能减轻图像重叠的干扰;VR显示肾静脉解剖形态立体感强,对重叠血管和动静脉畸形的显示优于MIP,但不能显示静脉腔内栓子。结论:MDCT双期扫描结合适当的后处理重建方法可以满意显示肾静脉解剖及病变,是评价各种肾静脉异常及伴随病变的准确、安全方法。
王秋实梁长虹刘辉余元新谢淑飞刘于宝
关键词:肾静脉
经导管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在肝癌TAE中的意义被引量:4
1993年
对18例已行或拟行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的肝癌病例施行经导管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栓后CT追踪扫描见脾脏均呈进行性缩小,18例患者白细胞、血小板获得满意提高。3例腹水患者栓后3~4周腹水完全吸收;3例术前曾发生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栓后随访6~12月未见复发。18例患者累积半年、1年生存率分别为100%、55.5%,其中2例生存已超过2年。上述结果表明,经导管部分脾栓塞术对肝癌栓塞化疗后的血象降低或肝癌合并肝硬化所致门脉高压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因而对提高肝癌TAE后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陈晓明罗鹏飞胡景钤邵培坚周泽健符力汤毅余元新
关键词:肝肿瘤脾动脉
肝门部神经鞘瘤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肝门部神经鞘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门部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CT、MRI资料,其中2例行CT、MRI检查,3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分析其CT、MRI表现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肝门部神经鞘瘤的MRI表现:T1WI序列表现为低或等信号,T2WI序列为等、高信号。CT表现: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边界清晰的肿块,其内可见散在小片状低密度坏死区。CT、MRI增强呈延迟强化或不均匀强化。CT、MRI可见病灶周围有完整包膜,边界清晰。病理以瘤细胞呈梭形、外见完整纤维包膜为特征,免疫组织化学S-100、NSE、Vimentin阳性。结论肝门部神经鞘瘤具有特征性CT、MRI表现,CT、MRI对肝门部神经鞘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刘于宝梁长虹王秋实谢淑飞余元新刘再毅张忠林
关键词:神经鞘瘤病理学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评价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的CT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观察指标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形态、边缘、大小、密度以及动态增强模式。结果肿瘤大小约1.5~13cm,平均(5.8±2.1)cm。15例有周围性胆管扩张,5例有包膜回缩征,2例有卫星灶,13例有淋巴结肿大。平扫时肿块呈低密度。动态增强时,动脉期有20例、门脉期有21例见肿块周边环状强化,延迟期有26例可见肿块中心不均匀强化。结论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张忠林梁长虹刘再毅李景雷刘于宝余元新谢淑飞王秋实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讲座30:克罗恩病CTE诊断及鉴别
CT enterography(CT小肠造影)为口服对比剂充盈肠腔后行CT检查。本文通过对CTE技术的介绍,研究了CTE对克罗恩病的评价,并对CTE对克罗恩病的鉴别诊断进行分析。
刘于宝梁长虹谢淑飞王秋实余元新
关键词:克罗恩病计算机断层扫描小肠造影
3.0 T MR扩散加权成像评价兔肝VX2瘤射频消融治疗的实验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 探讨3.0 T MR DWI评价兔肝VX2瘤射频消融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2只.20只用于建立VX2瘤模型,2只健康正常兔用于行正常肝射频消融术对照.于VX2瘤种植后14~21 d(平均17 d),对符合实验条件瘤兔(病灶位于肝实质内,最大直径≤3 cm,坏死病灶直径≤整个病灶直径的1/2)行3.0 T常规MRI和功能DWI.对瘤兔及对照组正常兔行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术后7~10 d(平均8 d)行3.0 T常规MRI及DWI.所有射频消融治疗兔行MR检查后均行病理检查.测量兔肝VX2瘤、正常兔肝射频消融治疗前后ADC值,分析兔肝VX2瘤射频消融治疗前后3.0 T MR常规成像、ADC值特征,并与病理对照.同一b值射频消融治疗后不同组织间ADC值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结果 20只实验组兔肝VX2瘤模型均建立成功,1例肿瘤突出于肝表面、1例肿瘤病灶出现明显坏死未纳入实验.所有18个瘤灶及2例正常兔肝射频消融均成功.兔VX2瘤T1WI序列表现为低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肝VX2瘤兔射频消融治疗后7~10 d,射频消融病灶T1WI序列表现为低或稍高信号,T2WI为混杂信号.T2WI序列周边环形稍高信号为肉芽组织,增强扫描明显强化,T2WI序列低、中等信号为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在DWI图上为低信号,活性肿瘤组织位于病灶周边,呈结节状,在T2WI、DWI图上为等或稍高信号.肿瘤标本为灰白色,部分肿瘤组织间夹杂增生血管、少许肉芽组织.b值为600 s/mm2时,射频消融治疗后活性肿瘤组织(9只)、坏死组织(18只)、肉芽组织(18只)、正常组织(18只)ADC值分别为:(1.227±0.140)×10-3、(0.702±0.050)×10-3、(1.918±0.124)×10-3、(1.739±0.044)×10-3mm2/s,各组间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值分别为200、400、600、800、1000 s/mm2时治疗后坏死组织、活性残留或复发肿瘤组织、肉芽组织、正常肝组织间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刘于宝梁长虹王秋实谢淑飞余元新刘再毅张忠林
关键词:肝肿瘤磁共振成像
3.0 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价肝细胞癌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疗效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3.0T MR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特征,评价3.0T MRI及ADC值在肝细胞癌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监测肿瘤变化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广东省人民医院28例肝细胞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先行TACE治疗,TACE治疗后对局部肿瘤复发或残留者行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后1~4个月行MRI常规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b值选择600 s/mm2.分析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病灶不同区域ADC值特征.评价增强扫描序列、DWI评价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病灶的差别.结果 28例肝细胞癌经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病灶中,局部肿瘤残留或复发14例.b值为600 s/mm2时含碘油坏死组织、不含碘油坏死组织、活性肿瘤组织、正常肝组织ADC值分别为(1.905±0.487)、(0.726±0.116)、(1.449±0.054)、(1. 777±0.094)×10-mm2/s.含碘油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15),含碘油坏死组织、不含碘油坏死组织、活性肿瘤组织间ADC值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活性肿瘤组织病灶位于TACE、消融灶周边,呈结节状突向TACE、消融灶内.不含碘油坏死组织位于含碘油坏死组织周围,增强扫描各期均无强化.增强扫描序列、DWI判断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 后活性残留或复发肿瘤敏感性、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T MR弥散加权成像ADC值可用于鉴别肝细胞癌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坏死组织与复发或残留肿瘤组织.
刘于宝梁长虹王秋实谢淑飞余元新张忠林刘再毅
关键词:肝细胞导管消融术
前列腺MRS诊断外周带前列腺癌的价值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分析前列腺外周带的MRS特征,探讨MRS技术及其在外周带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4例临床及常规MRI检查拟诊局限性前列腺外周带前列腺癌患者均成功行前列腺MRS检查,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其中19例行穿刺活检,5例经手术证实。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部位、大小、常规MRI特征、MRS检查结果,计算(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C/C)。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正常外周带与前列腺癌组织CC/C值差异。采用操作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C/C值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结果:早期外周带前列腺癌T2WI表现为在外周带高信号内有局灶性低信号区。MRS示前列腺外周带肿瘤组织枸橼酸盐(Cit)峰明显下降,胆碱(Cho)峰升高,CC/C值为1.40±0.33,正常外周带为0.51±0.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5.189,P<0.001)。CC/C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4,这一指标可用于判断前列腺癌(P=0.002);以0.85为阈值时,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为95%,特异度为100%。结论:前列腺MRS检查能反映早期外周带前列腺癌的代谢变化,对常规MRI无法明确诊断的前列腺癌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张忠林梁长虹刘于宝王秋实刘再毅谢淑飞余元新李景雷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波谱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