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小和
- 作品数:27 被引量:64H指数:5
-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重点教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冲突与竞争的产生及解决——以当前多元化传播为背景
- 2013年
- 多元化思潮在高校的广泛传播,使马克思主义在传播中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形成冲突,并加剧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多元化传播载体之间的竞争。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应当积极回应现实,以学术性和思想性吸引学生,增加理论课的说服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理论指导,强化社会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功能;利用新媒体打破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营造的"心理真实",引导学生接近客观真实;发挥高校"意见领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应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冲突与竞争。
- 俞小和
-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抗日战争时期党员队伍的发展
- 2004年
-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员队伍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八年中,党在重视发展工人党员的基础上,同时把其他阶级、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迅速壮大了党的队伍,增强了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到1945年党的“八大”召开时,
- 俞小和
- 关键词:党员队伍先进分子中国共产党员阶级抗日战争时期历史阶段
- 传播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被引量:11
- 2011年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具备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要素与结构。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上,注重发挥群体领袖的作用;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传统文化和群众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实现表述内容的通俗化和多样化;发挥论战与讨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促进作用。在当前新的形势下,需要借鉴传播学的理论,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媒体的现代化;提高普通民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参与度;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评价理论。
- 俞小和
- 关键词:传播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当前党内民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被引量:5
- 2004年
- 如何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是当前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亟待深入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党内民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 。
- 俞小和
- 关键词:党内民主
-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群众基础的扩大
- 2004年
- 抗日战争时期,党根据各阶级、阶层和群众工作的实际情况,通过吸收各阶级、阶层的先进分子入党,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使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扩大,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日后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 俞小和王先俊
-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基础
- 小城镇民众政治参与状况调查
- 2004年
- 小城镇民众的政治参与是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对安徽省某一建制镇进行政治参与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了几点结论,并且据此对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 俞小和胡倩燕
- 关键词:小城镇政治参与民众参与政治情感政治态度
- 关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的思考被引量:3
- 2006年
- 领导方式是影响和决定执政能力的重要制度性因素,文章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为着眼点,分析了当前领导方式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提出了改进领导方式的取向,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建议。
- 胡倩燕俞小和
- 关键词: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
-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以传播学为视角被引量:1
- 2012年
-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备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要素,是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要素各有其特定内涵;在当前条件下,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更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力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生活化、通俗化、时代化;突出社会实践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多重传播学角色;发挥学生社团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
- 俞小和
- 关键词:传播学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论江泽民现代化思想被引量:1
- 2004年
-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这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思想和理论将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
- 俞小和
- 关键词:邓小平
- 调整与变迁: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互助合作运动被引量:11
- 2013年
- 抗战时期,淮北抗日根据地政府引导、鼓励农民组织多种形式的生产互助组,开展劳动互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合作,建立各类合作社,局部调整了农村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使根据地经济在战争期间得以增长,民众生活水平普遍较战前有所提高,社会财富开始向以贫农为主体的农民阶级流动,与国统区农村进一步两极分化,民众生活日趋艰难形成鲜明对比;提高了根据地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唤醒了农民的阶级意识,增强了农民的政治觉悟;促使根据地存在的懒汉思想开始发生转变,提高了妇女地位。轰轰烈烈的互助合作运动,推动着淮北农村由传统向现代变迁。
- 俞小和
- 关键词:淮北抗日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