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闭合性胰腺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 2006年
- 冯斌
- KISS-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复发转移的关系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检测KISS-1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探讨它与胃癌的临床特征、复发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菏泽市立医院手术切除的胃癌根治标本5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胃癌组织中KISS-1基因的表达情况,与正常胃组织做对比,结合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组织KISS-1基因的阳性表达率32%,KISS-1基因在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肿瘤中表达显著降低P<0.05,5年生存者的KISS-1基因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5年内死亡者,P<0.05。结论:KISS-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胃正常组织,表明胃癌的发生可能与KISS-1基因的缺失有关。KISS-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Borrmann分型、肿瘤的大小、部位、病理类型无显著相关性,而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KISS-1基因可能成为预测胃癌恶性潜能的新的生物学标记物,通过恢复和提高体内基因表达水平有望成为胃癌基因治疗的新途径。
- 冯斌
- 关键词:胃癌KISS-1免疫组织化学
- 双吻合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措施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应用双吻合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1年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60例应用双吻合器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3例(8.1%),发生吻合口漏的时间为术后3~12 d,平均7 d;8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4例经二次手术行结肠或回盲部造瘘后好转,1例于术后12 d死亡。结论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早期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早期的造瘘手术和通畅引流是治愈吻合口漏的必要措施。
- 冯斌张飞妍
-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前切除吻合口漏
- 腹腔镜联合电子肛门镜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临床应用探讨
- 2023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电子肛门镜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20-01-01-2021-01-01菏泽市立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7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行腹腔镜下直肠前切除术,术后常规放置肛管;联合组患者行腹腔镜联合电子肛门镜下直肠前切除术。对比2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各种数据及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在手术后对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观察比较肿瘤复发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没有出现中转开腹及保护性小肠造口病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肿瘤直径、肿瘤浸润深度、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目、术后1年复发转移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第1、2、3天疼痛评分分别为(2.8±0.2)、(2.0±0.1)、(1.8±0.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5±0.3)、(4.0±0.2)、(3.1±0.3)分;联合组患者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49.7±51.7)min、(1.5±0.1)d、(2.7±1.3)d、(1.9±0.2)d、(11.1±1.2)d,均短于对照组的(220.8±26.1)min、(2.7±1.6)d、(3.5±1.4)d、(3.0±0.3)d、(13.9±2.1)d;对照组出现并发症3例,联合组1例。联合组术后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疼痛评分、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镜联合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可以降低吻合口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术后舒适度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冯斌赵东海李珍张飞妍
-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
- CEA、CA19-9、CA125在胃癌患者术后腹腔引流液中的表达水平及与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究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及糖类抗原125(CA125)在胃癌患者术后腹腔引流液中的表达水平及分析其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菏泽市立医院2020年3月-2022年4月收治的100例胃部病变研究对象,其中恶性肿瘤70例,记为恶性组,30例良性疾病作为良性组,收集并整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肿瘤标志物(CEA、CA19-9及CA125)的水平,评价CEA、CA19-9及CA125水平与病理特征相关性。结果:恶性组CEA、CA19-9及CA125水平均高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恶性肿瘤患者的CEA、CA19-9及CA12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NM分期的恶性肿瘤患者的CEA、CA19-9及CA12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有、无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的CEA、CA19-9及CA12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Ⅲ期患者的CEA、CA19-9及CA125水平均较高(P<0.05)。结论:肿瘤标志物在胃癌术后腹腔引流液中的检测可以预判肿瘤分期及预后评估,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王茂峰赵蒙冯斌王建曹艳茹
- 关键词: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125
- 阑尾黏液囊肿40例的诊断与外科治疗被引量:1
- 2012年
- 阑尾黏液囊肿是一种潴留性囊肿,临床上比较少见,虽然通常没有临床症状,但是囊肿一旦破溃,便会侵袭邻近的组织器官,可引起肠梗阻、腹膜假黏液腺瘤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发生恶变。故术前诊断十分重要。我院自2002-2011年共收治阑尾黏液囊肿40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 冯斌
- 关键词:阑尾黏液囊肿术前诊断外科治疗潴留性囊肿严重并发症组织器官
-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术围手术期的应用
- 2022年
-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菏泽市立医院胃肠外科治疗的50例接受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RAS组和常规组,每组各25例。其中ERAS组使用ERAS理念展开围手术期治疗,常规组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分析对比ERAS组和常规组患者在术前及手术后第3天的免疫和炎症相关指标的水平,免疫和炎症相关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比较ERAS组和常规组患者的手术时长,以及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手术后前3 d的疼痛状况、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首次口服肠内营养液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再次入院和再次手术率、死亡率等指标。结果:全部患者手术开始前的免疫和炎症相关指标(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IL-6、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3天ERAS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ERAS组IL-6、CRP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手术时长和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RAS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RAS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口服肠内营养液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RAS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计划再次入院和再次手术率、死亡率和常规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ERAS理念下对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患者围手术期进行干预,不仅可以减轻患者对手术的应激反应、躯体疼痛,缓解患者就医期间的恐惧,
- 冯斌袁玉国郭震震曹艳茹张飞妍
- 关键词:加速康复外科结直肠癌
- 腹腔灌洗非手术治疗上消化道穿孔的临床研究
- 2005年
- 冯斌
- 关键词:上消化道穿孔腹腔灌洗法非手术治疗持续胃肠减压腹腔灌洗治疗静脉高营养
-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 2006年
-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时自1990年~2002年在我院就治的3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发病部位在扎头上区5例,乳头区24例,乳头下区9例。主要临床表现上腹部疼痛不适28例,阻塞性黄疸22例,其中9例伴有不规则发热,上消化道出血10例,腹部肿块5例,食欲减退伴消瘦16例。病理示腺癌32例,平滑肌肉瘤1例,间质肉瘤1例,恶性淋巴瘤2例,类癌2例。24例恶性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例行局部根治性十二指肠肠段切除加局域淋巴结清扫术。6例行姑息性手术探查及旁路手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术后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0‰和33%,行局部根治性十二指肠肠段切除患者术后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3 %和38%,6例行姑息性手术探查及旁路手术在11个月内全部死亡。结论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临床上以腹痛,黄疸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但缺乏特异性,纤维十二指肠镜及低张十二指肠造影是诊断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进步,超声、CT、MR也是有效的诊断工具。根治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局部根治性十二指肠肠段切除加局域淋巴结清扫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率。
- 冯斌
- 关键词: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早期肠内营养对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临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5年
-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2014年在菏泽市立医院胃肠外科急诊手术治疗的72例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进行的营养方式的不同分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36例)和术后按传统治疗方案给予全肠外营养组(TPN组,36例),统计分析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7天体质量、体质量指数以及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并记录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2组患者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以及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上述各指标2组均明显下降,且TPN组下降程度大于EEN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N组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明显少于TPN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短于TPN组,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短于或低于TPN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改善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的营养状态,减少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降低了住院费用,加速了患者的康复。
- 冯斌祝青白美英刘丽霞司世同
- 关键词: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急诊手术早期肠内营养营养状况临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