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刚

作品数:10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文化
  • 2篇学术
  • 2篇文献学
  • 2篇先秦
  • 2篇类书
  • 1篇学术理念
  • 1篇引文
  • 1篇语法
  • 1篇语音
  • 1篇渊源
  • 1篇生卒
  • 1篇生卒年
  • 1篇隋唐
  • 1篇隋唐时期
  • 1篇索引
  • 1篇体式
  • 1篇卒年
  • 1篇文化传承
  • 1篇文化渊源
  • 1篇文化主体

机构

  • 8篇广东海洋大学
  • 2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湛江海洋大学

作者

  • 10篇刘刚
  • 2篇李德山

传媒

  • 2篇山东理工大学...
  • 2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图书馆理论与...
  • 1篇大学图书馆学...
  • 1篇古籍整理研究...
  • 1篇湛江海洋大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西安电子科技...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读《古典文献论丛》
2008年
《古典文献论丛》集中了赵逵夫先生近二十年来在文献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文献学理论、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宋前戏剧文献、诗赋文献等方面贡献颇多。这部论文集充分体现了赵逵夫先生厚重的传统目录学观念、在历史文献研究中清晰的历史概念和在宏观视野下进行微观研究的学术理念。
刘刚
关键词:文献学历史概念学术理念
论先秦文献征引的自觉被引量:2
2012年
引言、引文是先秦时期文献征引的突出表现,在丰富的征引实践中,先秦文献在征引方式、征引意图、征引方法、征引范围等方面表现出了众多形式上的和内容上的特点。这些特点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献中表现出了高度相似性。具体来看,征引方式是通过形式,征引意图、征引方法及征引范围则是通过内容呈现先秦文献征引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先秦文献征引的共同特性,它昭示着先秦时代人们的文献征引意识已经走上了自觉的路程。
刘刚
关键词:先秦引文
有关苗君稷几个基本问题的考证被引量:1
2013年
苗君稷其人其诗在清初诗坛和东北地方史研究中应该有一席之地,但有关苗君稷的一些基本问题目前或尚未弄清,或尚未形成一致意见,需进一步推考和澄清。有关苗君稷的记载在东北方志中留存甚少,但考之《焦冥集》、《盛京述见》、《扈从东巡录》、《归田集》、《城北集》、《定山堂诗集》、《千山诗集》、《光绪昌平州志》、《大清一统志》、《昌平外志》、《传奇汇考标目》(别本)等数种记载其事的清代文献,可判定其生卒年、字号、籍贯、身份、流寓辽东的时间和性质、家世情况等问题。
刘刚李德山
关键词:生卒年籍贯家世
八十年类书研究之检讨被引量:4
2006年
类书是一种特殊的文献编纂形式。检讨近八十年来有关类书的研究状况,类书的研究可以分为相关研究专著与相关研究论文两部分。从相关研究专著来看,各成体系,面也铺得较宽;从相关研究论文来看,对类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类书与目录学的关系、类书与索引的关系、类书的分类体系与分类思想、类书产生与发展的原因、类书的起源、类书的性质、类书的综论性研究、类书的功用、类书与文学的关系、类书的现代化、类书与文献编纂、类书的编纂思想、敦煌类书等十几个方面。同时,指出了八十年来类书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对将来的类书研究有所帮助。
刘刚
关键词:目录学索引文学文献编纂编纂思想
论先秦文献创作的自觉
2012年
先秦文献在文献载体、文献版本、文献体式、文献创作方法、文献的文体、文献创作目的、文献创作态度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性特征,这些多样性特征表明先秦文献创作已经走到了文献发展史的繁荣和成熟阶段。从先秦时期丰富的文献创作实践,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文献创作意识已经有着种种成熟的表现。其中一个最为显著的表现是对文献功能的认知,文献创作已经从单纯的自发的文献记载走到了主动通过文献表达某种意识的阶段,即自觉的文献创作动机开始发生。
刘刚
关键词:先秦体式文体
类书的起源及其产生发展的原因探析
2005年
类书是一种特殊的文献编纂形式,它的真正起源应该是《皇览》。在文献聚集、文献利用、文学创作、帝王影响、文献编纂、学术思想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类书得以产生与发展。类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与思想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必然产物。
刘刚
关键词:类书学术文化
孤本《焦冥集》的版本、内容及文献价值被引量:2
2013年
苗君稷为清初东北流放诗人,其诗集《焦冥集》一直为世所罕见,今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觅得孤本。经推考,我们发现《焦冥集》在清代有盛京刻本和京城(昌平)刻本两个版本,盛京本今为传世孤本,京城(昌平)本今已不见但光绪间仍存。两个版本的差别主要有三点:一是盛京本有5篇序,京城(昌平)本有3篇序;二是京城(昌平)本书名为《知白斋集》;三是盛京本较之京城(昌平)本至少多出3首诗。《焦冥集》足可为清初东北诗坛的重要代表作品,并且于清初东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和清初诗学研究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刘刚李德山
简论雷州方言与闽南方言的文化渊源——以语音、词汇、语法和古文献为视角的考察被引量:6
2012年
雷州方言和闽南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趋同性,二者共同拥有诸多为其他方言所无,或在其他方言中很不常见的语言现象。古文献中所记自唐宋至明代雷州半岛的"闽语",其来源以莆田话为主,而莆田话是宋代以后从古代闽南方言分化出来的。因此,雷州方言和闽南方言有着共同的源头,即古闽南话。如果将方言的生成视为一种文化现象,那么雷州方言和闽南方言明显具有同出一源的地域文化特征:二者有着共同的文化来源,即古代闽南文化;二者在语言要素上表现出的共同特征,正是雷州文化对古代闽南文化在语言方面的习惯性继承。
刘刚
关键词:闽南方言文化渊源
隋唐时期类书发展原因探析被引量:2
2006年
类书是一种特殊的文献编纂形式。隋唐时期是类书发展史上的转折期,弄清这一时期类书的发展原因,将有助于对类书这种文献体裁进行全面的认识和利用。在文献聚集、政治原因、个人原因、学术思想风气、文学创作风气及印刷术的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隋唐类书得以快速发展。隋唐时期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是促使类书繁荣的根本原因。
刘刚
关键词:隋唐时期类书文献学
文化主体视角下的现代汉字简化与传统文化传承
2011年
无论历史上的汉字简化还是现代汉字简化,都和传统文化传承没有必然联系,汉字简化的影响更多地存在于文化主体身上,笔画的减少仅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汉字使用主体的识字能力、写字速度和文字感受能力。汉字作为传统文化,其主体存在精英和大众的区别,通过字形直接还原文化只是少数文化精英的诉求。对汉字进行变革、简化和整理是主体作为使用者的要求,也是部分精英主体的本性要求。传统文化能否直接通过汉字顺利传承,关键在于主体的语言文字知识素养,和文字形体自身没有必要的关联。繁体字最终极的文化意义在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汉字使用者的文字感受能力,但和古文字相比,这种功用又是微乎其微的。
刘刚
关键词:汉字简化传统文化文化主体文化传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