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敏
- 作品数:6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重庆市中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结肠运输试验及排粪造影诊断便秘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4
- 2009年
- 目的:探讨便秘的病因,通过结肠运输试验及排粪造影检查,评价影像学对便秘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3例临床诊断便秘的患者先作结肠运输试验,考虑出口梗阻的患者再作排粪造影检查,根据龚水根教授的测量指标及诊断标准作出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肠运输试验异常共169例,真性慢传输36例,假性慢传输49例,出口梗阻127例,其中合并结肠慢传输43例。结论:结肠运输试验及排粪造影检查是一种简单无创的、最佳的诊断便秘病因的检查方法,通过动态、静态结合观察结肠的运输动力及排便的生理过程的影像学表现,特别是二者的结合应用,能够更加明确结肠慢传输与功能性出口梗阻所致便秘的病因,帮助临床医生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是明显优于传统钡剂灌肠和纤维结肠镜不可替代的检查方法。
- 李映刘正敏谭浩
- 关键词:结肠运输试验排粪造影便秘
- 正常成人脑主要供血动脉的MSCT血管成像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观测正常脑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主要动脉的起始部内径、走行、形态及其分支的显示情况,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行全脑血管64层MSCTA检查,采用ADW4.2工作站测量各主要动脉起始部内径,观测其走行、形态和变异,并统计各级分支的显示率。结果:正常成人脑动脉常见的变异发生在组成脑底动脉环的大脑前动脉A1段、前后交通动脉及大脑后动脉起始段,以后交通动脉变异最大。颈内动脉末段、大脑前动脉A1段、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眼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及脉络膜前动脉在MSCTA上的显示率分别为100%、95%、100%、100%、100%、92.5%、58.8%和72.5%。主要脑动脉起始部内径分别是:颈内动脉末段4.013±0.770mm、大脑前动脉A1段2.709±0.877mm、大脑中动脉3.498±0.640mm、大脑后动脉2.025±0.608mm、眼动脉1.640±0.334mm、后交通动脉1.491±0.697mm及脉络膜前动脉1.460±0.483mm。结论:正常成人脑血管变异主要发生于脑底动脉环,脑血管直径与其供血范围及分布区血流动力学因素相关。
- 刘正敏王毅张玉龙冉启胜周培华赵建宁
- 关键词:脑动脉多层螺旋CTCT血管成像
- 排粪造影对出口梗阻病因诊断的临床应用
- 目的:应用排粪造影检查,对排便困难患者进行出口梗阻的病因分析,以期提高对排便困难患者影像学表现的认识,从而提供准确可靠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对183例排便困难的患者首先做结肠传输试验的检查,排除结肠传输异常,考虑出口梗阻的...
- 李映刘正敏谭浩杨萍
- 关键词:排粪造影功能性出口梗阻
- 文献传递
- 排粪造影对出口梗阻病因诊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09年
- 李映刘正敏谭浩杨萍
- 关键词:排粪造影功能性出口梗阻
- 十二指肠憩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憩室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表现,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6例十二指肠憩室的临床、消化道钡餐及MSCT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联系。结果 36例患者中,MSCT共检出十二指肠憩室41个,直径小于10mm者18个,10~20mm者12个,大于20mm者11个,其中2个伴有邻近胆总管轻度受压。MSCT表现为液气囊状影21个(51.2%),其中囊壁显著增厚伴周围渗出性改变2个(4.8%);单纯气性囊状影17个(41.5%),其中15个(88.2%)直径小于20mm;单纯液性囊状影2个(4.8%);肿块形成伴周围渗出性改变1个(2.4%)。23例行增强扫描的26个憩室中,可见囊壁显示且呈环形强化者12个(46.2%),其余14个(53.8%)均未见明确囊壁显示。2例囊壁显著增厚及1例肿块形成伴周围渗出性改变的憩室与其临床症状相关。结论液气囊状影和单纯气性囊状影是十二指肠憩室的典型CT表现,单纯液性囊状影容易误诊为胰腺囊肿或囊性肿瘤,囊壁增厚、肿块形成伴周围渗出性改变或积气是憩室继发感染或穿孔的CT表现。
- 周培华王毅刘正敏萧勇李然石丹凤
- 关键词:十二指肠憩室多层螺旋CT
- 多排螺旋CT对结核性腹膜炎与癌性腹膜炎的鉴别诊断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探讨结核性腹膜炎(TBP)及癌性腹膜炎(CP)的多排螺旋CT(MSCT)表现,为两者的诊断及鉴别提供依据。方法:搜集2010年9月~2011年9月的24例TBP和47例CP患者的CT影像资料,全部病例经手术和病理进行确诊,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种CT征象在两种病变中的发生率,结合病理变化、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TBP组及CP组患者大量腹水,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7%、72.3%,χ2=9.695,P〈0.05)。TBP组以壁层腹膜均匀光滑增厚、肠系膜污垢样改变为主,CP组壁层腹膜以不规则、结节、块样增厚为主。结论:以壁层腹膜改变为基础,综合大网膜、肠系膜、腹水及淋巴结改变CT征象进行对两种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赵建宁刘正敏吴青青陈玉洪
- 关键词:腹膜炎X线计算机病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