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囊卵巢综合征伴催乳素水平升高不孕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伴催乳素水平升高不孕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3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PCOS伴催乳素水平升高不孕患者63例。根据溴隐亭使用的方案不同分为两组,Ⅰ组48例,溴隐亭治疗初始剂量为5mg/d,使催乳素水平维持正常后逐渐减少溴隐亭用量(每天减少1.25mg)至溴隐亭维持量为1、25—2.5mg/d,至少3周。然后于月经第3~5天,加用枸橼酸氯米芬(CC)促排卵治疗,CC用药期间溴隐亭用量继续维持在1.25~2.5mg/d,月经第9天B超检查若无优势卵泡生长则加用尿促性素(hMG)75U/d,直至卵泡直径达18mm时,改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6000~10000IU,hCG用药后第2天及第3天指导同房或行人工授精;Ⅱ组15例,溴隐亭初始治疗剂量同Ⅰ组,并在开始溴隐亭治疗的同时进行促排卵药物治疗,用法也同Ⅰ组。分析两组促排卵用药剂量和治疗效果。结果Ⅰ组与Ⅱ组在指导同房周期中比较,hMG用药天数平均减少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Ⅰ组与Ⅱ组在人工授精周期中比较,hMG用药天数平均也减少5d,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9)。Ⅰ组妊娠率为40%(19/48)高于Ⅱ组的27%(4/1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0.403,P=0.525)。结论对于伴催乳素水平升高的PCOS不孕患者,先用溴隐亭治疗可以减少促排卵药物使用剂量及时间;溴隐亭和促排卵药物同时治疗可减少不孕症治疗的时间。
- 石玉华盛燕陈子江颜军昊高芹刘红马增香
-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高催乳素血症溴隐亭排卵诱导
- 生殖内分泌疾病的助孕策略被引量:3
- 2013年
- 排卵、着床、妊娠维持等生殖过程皆是在生殖内分泌系统的调控下完成的,生殖内分泌系统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女性不孕症的发生。各类生殖内分泌疾病约占女性不孕症的1/3,病种分类繁杂,病理机制复杂,涉及性腺轴的多个环节。以国际共识及中华医学会发布的诊疗指南为蓝本,针对生殖内分泌疾病如何导致不孕症,提纲挈领地介绍主要生殖内分泌疾病的助孕策略。
- 刘红陈子江
- 关键词:内分泌系统疾病
- 重组人黄体生成素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促排卵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6
- 2010年
- 目的 评价重组人黄体生成素(r-hLH)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促排卵治疗中的应用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7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IVF-ET治疗、垂体降调节后月经第3天血清黄体生成素(LH)水平较低(〈1 U/L)的患者,其中给予r-hLH补充治疗的66例患者为r-hLH组,未给予r-hLH补充治疗的57例患者为非r-hLH组;另选择同期行IVF-ET治疗、垂体降调节后月经第3天血清LH水平正常(1~2 U/L)且未给予r-hLH补充治疗的145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的促性腺激素(Gn)总量、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血清雌二醇及LH水平、获卵数、双原核胚胎率、优质胚胎率、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等.结果 r-hLH组、非r-hLH组及对照组患者注射hCG日的LH水平分别为(1.59±0.77)、(0.54±0.25)及(2.39±1.01)U/L,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胚胎率分别为59.36%、57.79%和65.94%,r-hLH组及非r-hLH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原核胚胎率分别为67.62%、62.84%和68.32%,r-hLH组及对照组均高于非r-hL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着床率分别为29.77%、18.26%和24.47%,r-hLH组高于非r-hL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Gn总量、注射hCG日雌二醇水平、平均获卵数、临床妊娠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长方案垂体降调节后LH过度抑制的患者,补充r-hLH可以获得较高的优质胚胎率、双原核胚胎率和着床率.
- 徐士儒李媛刘红李海燕唐蓉高芹盛燕陈子江
- 关键词:受精体外胚胎移植促黄体激素排卵诱导胚胎植入
- 黄体生成激素在辅助生殖技术促排卵中的应用
- 李媛陈子江徐士儒刘红李海燕唐蓉高芹盛燕
- 关键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黄体生成激素着床率
- 肥胖与非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糖代谢特征被引量:15
- 2010年
- 目的 探讨肥胖和非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糖代谢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09年4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1928例PCO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糖耐量、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按体质指数(BMI)分为肥胖组(BMI≥25kg/m^2)901例和非肥胖组(BMI〈25kg/m^2)1027例,比较两组患者口服糖耐量试验(OGTF)结果、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和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率。结果(1)血糖水平:空腹及服糖后30、60、120、180min,肥胖组血糖水平分别为(5.3±1.1)、(9.0±2.4)、(9.3±4.4)、(7.5±2.8)、(5.3±1.8)mmol/L,非肥胖组分别为(5.0±0.8)、(8.4±3.5)、(8.0±4.2)、(6.5±3.2)、(4.9±1.6)mmol/L,两组各时间点血糖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胰岛素水平:空腹及服糖后30、60、120min,肥胖组胰岛素水平分别为(13±7)、(81±51)、(102±65)、(83±63)mU/L,非肥胖组胰岛素水平分别为(8±5)、(57±35)、(62±44)、(46±39)mU/L,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服糖后180rain两组胰岛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糖代谢异常发生率:IFG总发生率为4.98%(96/1928);糖耐量异常总发生率为23.08%(445/1928);肥胖组和非肥胖组IGT发生率分别为24.20%(218/901)和13.05%(134/10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组和非肥胖组T2DM发生率分别为7.44%(67/901)和2.53%(26/1027),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肥胖型较非肥胖型PCOS患者更易发生糖代谢紊乱。
- 石玉华赵冬妮赵君利游力刘红孙梅陈子江
-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葡萄糖代谢障碍肥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