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定开 作品数:12 被引量:37 H指数:2 供职机构: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深圳沙井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深圳市宝安区科技计划项目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 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高分辨率CT膝关节造影对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关节造影(high resolution CT arthrography,HRCTA)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0例临床怀疑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病例,分别通过髌上囊或膝眼注入10mL复方泛影葡胺溶液进行关节内造影,再行HR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成像,从多角度观察正常半月板及异常半月板的造影表现。结果:50例中排除或不明确半月板损伤18例,诊断为半月板损伤32例,HRCTA表现为损伤部位可见水平、垂直、斜行直线状或曲线状高密度造影剂充填。32例病变半月板中,内侧半月板占14例,外侧半月板占18例;Ⅱ度损伤7例,其中前角损伤2例,体部损伤1例,后角损伤4例;Ⅲ度损伤25例,其中前角撕裂6例,体部撕裂5例,后角撕裂14例。结论:HRCTA在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以为关节镜前筛查、制定治疗方案及术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作用。 吕永革 陈智毅 罗帝林 叶定开 郑锐标 邓八妹 李建胜 杨茂洪关键词: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关节造影 半月板 多层螺旋CT对胰腺囊腺瘤与囊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21例中胰腺浆液性囊腺瘤7例,其特征性的CT表现有蜂窝样囊性病灶(6例)且单个小囊最大直径≤2cm、分叶状(4例)、囊壁及囊内间隔增强后呈轻度强化(7例)、囊壁光整(7例)。黏液性囊腺瘤4例,主要CT表现为多房囊性病灶(4/4)、绝大多数小囊的最大直径>2cm、囊壁较厚且厚薄不均(4例)、2例可见壁结节,增强扫描示囊壁、分隔及壁结节有轻度-中度强化。胰腺囊腺癌10例,CT平扫示肿瘤呈囊状低密度影,有壁结节及分隔;增强扫描示囊壁、壁结节及分隔呈中度-明显强化。结论:胰腺黏液性和浆液性囊腺瘤及囊腺癌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罗帝林 赵志清 黄春元 张建文 叶定开 陈利庆 彭华荣 莫金潮关键词:胰腺肿瘤 囊腺瘤 囊腺癌 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CT特征,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30~54岁,平均年龄46.7岁,病史长0.5~10.0年余。结果 9例功能性岛素瘤位于胰头部4例,胰颈部2例,胰体部2例及胰尾部1例。肿瘤形态4例呈圆形,5例呈椭圆形。肿瘤直径为9~20 mm,平均直径为15.6 mm,CT平扫病灶多数呈等密度,边界清楚,5例瘤体部分突出胰腺轮廓外,使胰腺局部轻度隆起。增强扫描后动脉期全瘤明显均匀强化,此期肿瘤与周围组织对比最显著,病灶显示最清晰,静脉期呈高或稍高密度6例,等密度3例。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瘤有完整包膜4例,胰周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术后病理均为胰岛素瘤。结论 CT增强扫描对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诊断价值较大,可为外科医师术前提供重要信息。 赵志清 罗帝林 叶定开 杨茂洪 谭永良 张建文 黄春元 李建胜关键词: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成人肠旋转不良的X线和CT诊断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X线及CT对成人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5例成人肠旋转不良的X线、CT及临床表现。其中15例均行腹部立卧位平片检查,11例行消化道钡餐检查,5例行钡灌肠检查,10例行CT检查。结果腹部平片显示十二指肠不完全性梗阻8例,小肠低位梗阻2例。消化道钡餐显示十二指肠球部至水平段扩张、不全性梗阻,远端呈鼠尾状狭窄4例,十二指肠曲位置、形态失常,呈“飘带征”7例。钡灌肠发现回盲部位置异常4例。8例患者都于肠系膜根部出现了“漩涡征”,4例患者十二指肠上动、静脉出现“换位征”,3例肠系膜上静脉位于右下腹部,同时可见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位于右上腹部。结论“飘带征”及“回盲部位置异常”是消化道钡餐或钡灌肠的特征性表现。“漩涡征”和“换位征”是成人肠旋转不良的特征性CT表现。 罗帝林 赵志清 王建华 谭永良 王俊国 郑锐标 叶定开 黄丽华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数字化摄影与多层螺旋CT在足踝部骨折及脱位的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比较数字化摄影(DR)与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足踝部骨折及关节脱位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52例足踝部骨折及脱位患者(男37例,女15例,年龄15~49岁)的DR及MSCT资料,并与手术或出院诊断对比,比较两者诊断骨折数量、关节脱位的区别,采用R统计软件Wilcoxon符号秩检验(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2例MSCT结果与术后或出院诊断结果完全相符。MSCT诊断骨折172处,DR诊断骨折98处,两者在骨折诊断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1081,P<0.05);MSCT诊断关节脱位24例,DR诊断关节脱位16例,两者在关节脱位诊断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21,P<0.05)。MSCT纠正DR骨折诊断定位6例。结论:MSCT对足踝部骨折及关节脱位的诊断优于DR。DR应首选2个部位的检查。当DR诊断结果不明确或与临床症状不相符时应选择MSCT及多平面重建(MPR)检查,可避免漏诊及误诊。 吕永革 谭永良 莫金潮 郑锐标 叶定开 吴冬 罗帝林 彭洒关键词:数字化摄影 多层螺旋CT 骨折 脱位 正常股骨头骨骺血供的多层螺旋CT灌注研究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评价正常乳猪股骨头骨骺、骺板软骨、干骺端的血液供应特点。方法:对15只2周龄健康乳猪进行多层螺旋CT电影模式灌注扫描,共获得26个股骨头的完整图像资料;统计并比较骨骺、骺板软骨、干骺端三个解剖区域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并与相应组织学观察结果相对照。结果:骺板软骨的BF高于骨骺(P〈0.05)。各解剖区域中,干骺端的BV最高(P〈0.05)、MTT最长(P〈0.05),骺板软骨的1TrP最短(P〈0.05)。组织学检查发现,海绵状骨松质的血管密度最高(70~95支/mm^2),其次为生长板软骨(60~80支/mm^2),骨骺软骨的血管密度最小(15~25支/mm^2)。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能够显示股骨头不同解剖区域的血液灌注特征。 罗帝林 赵志清 黄春元 吴冬 叶定开 侯瑜 冯登殿 廖坚文关键词:股骨头 骨骺 多层螺旋CT CT灌注 多层螺旋CT和内镜超声对胃癌术前T分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超声内镜(EUS)在胃癌术前T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活检证实的55例胃癌患者术前分别行多层螺旋CT、超声内镜检查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MSCT对胃癌术前T1、T2、T3、T4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60.0%、54.5%、91.3%、91.7%,总的T分期准确率为80.0%,超声内镜对胃癌术前T1、T2、T3、T4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70.0%、63.6%、87.0%、66.7%,总的T分期准确率为76.4%。两者对总的T分期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T和EUS对胃癌术前T分期均有较高的准确性,为指导临床合理地制订治疗方案和进行预后分析提供了依据。 谭永良 赵志清 叶定开 吴冬 王俊国 曾剑兵 莫金潮 张敏关键词:内窥镜检查 小肝细胞癌的少见CT表现分析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小肝细胞癌的少见CT表现及原因,以提高小肝细胞癌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9例小肝细胞癌共24个癌灶的少见CT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19例小肝细胞癌共发现24个癌灶,其少见CT表现有:4例患者病灶多中心起源;1例病灶形态表现为斑片状;4例CT平扫内见点状脂肪密度;1例病灶破裂伴出血;3例门脉期呈等密度,平衡期呈低密度;2例门脉期呈等密度,平衡期仍呈等密度;3例癌灶始终无强化。结论小肝细胞癌的少见CT表现多种多样,病变的血供情况、肝脏生理、病理状态和CT扫描技术等是其产生的常见原因。 赵志清 专庆春 叶定开 谭永良 吴倩红 彭华荣 柯有钢 罗帝林关键词:小肝细胞癌 体层摄影术 颅内脂肪瘤的CT和MRI分析 2010年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颅内脂肪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颅内脂肪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和MRI诊断的17例颅内脂肪瘤的影像表现。结果颅内脂肪瘤CT表现为脂肪密度影,CT值约为-20~-120HU,平均为-56.3HU,MRI表现为T1WI和T2WI图像上均呈高信号,与皮下脂肪类似。脂肪瘤主要分布在中线及附近,其中11例位于胼胝体区;6例合并有其他颅脑发育异常,其中4例为胼胝体发育异常。结论颅内脂肪瘤好发于中线及附近,CT和MRI表现典型,多可正确诊断。 侯瑜 赵志清 王建华 许朝璇 谭永良 叶定开 杨茂洪 曾剑兵关键词:颅内脂肪瘤 CT MRI CT在小肠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 2012年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原发性肿瘤,主要发生于胃(60%~ 70%),20%~30%发生在小肠,占小肠肿瘤的20%[1].以往文献对小肠间质瘤的报道较少,本文拟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CT和临床资料,旨在探讨CT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具有完整的临床和CT资料的小肠间质瘤17例,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29 ~ 65岁,平均51.2岁.临床症状主要有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包块、恶心、呕吐、贫血及黑便等.病程1个月至3年.全部病例均在完成CT检查后1周内行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为间质瘤. 赵志清 罗帝林 叶定开 侯瑜 吴倩红 张敏 王俊国 张建文关键词:小肠间质瘤 良恶性 胃肠间质瘤 小肠腺癌 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