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燕云
- 作品数:23 被引量:163H指数:9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北京市城乡限定学校一、四年级小学生近视眼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被引量:27
- 2012年
- 目的分析北京市城乡一、四年级小学生近视患病率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设计学校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共调查城乡各一所学校。382名一年级和299名四年级小学生参与研究。方法对所有学生进行眼科检查,包括视力、眼球运动、电脑自动验光、眼前段、眼球生物测量及非散瞳眼底照相。并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项目、用眼时间、户外活动以及社会经济学因素。近视与性别、地区、用眼时间、户外活动及社会经济学因素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主要指标近视患病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按照不同的近视定义[等效球镜度(SE)≤-0.50 D,≤-1.00 D,≤-1.50 D,≤-2.00D],本群学生中近视患病率分别为48.1%、27.9%、17.5%和11.6%。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近视(SE≤-1.00D)患病率与年龄(P=0.003,OR=1.45)、地区(P=0.000,OR=0.20)、父母近视情况(P=0.000,OR=2.99)、户外运动时间(P=0.013,OR=0.14)、户外休闲时间(P=0.001,OR=0.33)、户外活动时间(P=0.001,OR=0.35)、看电视时间(P=0.008,OR=0.66)、学习时间(P=0.001,OR=1.37)有关。眼轴长度与年龄(P=0.000;标准化系数β:0.28)、身高(P=0.001;β:0.18)、父母近视情况(P=0.03;β:0.09)、地区(P=0.000;β:-0.21)、户外活动时间(P=0.001;β:-0.16)、户外休闲时间(P=0.001;β:-0.15)、学习时间(P=0.02;β:0.10)相关。因此年龄大、城市居住、户外活动少、父母近视、学习时间长者近视患病率高、眼轴长。结论该限定城、乡地区学龄儿童近视患病率、眼轴长度与年龄、地区、父母近视、学习时间、户外活动等相关。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能有助于降低青少年儿童的近视患病率。
- 郭寅刘丽娟徐亮吕燕云唐萍冯祎孟梦
- 关键词:近视户外活动
- 透气性半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正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短期视力结果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通过与框架眼镜的矫正视力进行比较,评价透气半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对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矫治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通过屈光检查确诊为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患者271例(492眼)。方法在验光检查的屈光不正患者中连续选取高度近视(球镜>-8.00 D)合并高度散光(柱镜>-2.50 D)患者271例(492眼)。每一被检者分别采用框架眼镜和RGPCL两种矫正方法进行屈光矫治,要求被检者坚持框架眼镜和RGPCL每日交替配戴,逐步适应两种矫正方式。并在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定期复查矫正视力。戴镜6个月后,对被检者用两种不同的矫正方法所得的矫正视力进行对照比较,并观察配戴RGPCL后的角膜曲率半径、眼压及角膜内皮计数。主要指标框架眼镜矫正视力,RGPCL矫正视力,角膜曲率半径,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配戴并发症。结果戴镜6个月时,患者配戴框架眼镜和RGPCL的矫正视力≥1.0者分别为75眼(15%)和311眼(6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33,P=0.001);两种矫正方式平均矫正视力分别为(0.6±0.3)和(0.9±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51,P=0.002)。被检者在配戴RGPCL 6个月后角膜曲率半径平均变化(0.03±0.02)mm,眼压平均变化(2±1)mm Hg,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变化(164±60)个/mm2。配戴RGPCL期间有16例(27眼)发生角膜上皮浅层划伤,4例因镜片污染主诉异物感,治疗后痊愈,未影响RGPCL的矫正视力。结论对于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屈光不正,配戴RGPCL能够获得较框架眼镜更为清晰的矫正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正方法。
- 王艳霞吕燕云刘立洲彭丽
- 关键词:高度近视散光矫正视力
- 软性虹彩片联合透气性半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治外伤性无虹膜无晶状体眼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评价软性虹彩片联合透气性半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对外伤性无虹膜无晶状体眼的矫治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在2500个/mm2以上外伤性无虹膜无晶状体眼患者59例(59眼)。方法患者联合戴用软性虹彩片和RGPCL,比较初诊时的插片视力和RGPCL矫正视力,随诊5年,非接触性角膜内皮计数仪检测角膜内皮细胞改变情况及裂隙灯下检查角结膜并发症情况。主要指标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结膜并发症。结果外伤性无虹膜无晶状体眼配戴软性虹彩片联合RGPCL的平均矫正视力(0.64±0.23)明显高于初诊时的插片视力(0.33±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50,P=0.000);畏光症状减轻;初诊时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695.5±125.4)个/mm2(n=59),戴镜1、2、3、4、5年分别平均为(2705.4±145.6)个/mm2(n=43),(2639.5±146.7)个/mm2(n=30),(2625.5±143.6)个/mm2(n=26),(2641.5±168.5)个/mm2(n=32),(2638.2±128.6)个/mm2(n=29),第5年与初诊相比平均减少(70.3±8.7)个/mm2。角膜、结膜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软性虹彩片联合RGPCL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在2500个/mm2以上的外伤性无虹膜无晶状体眼在提高视力和解决畏光方面是一种有效方法,但要定期复查角结膜情况。
- 刘立洲吕燕云彭丽
- 关键词:角膜接触镜外伤性无虹膜
- 接触镜引发的巨乳头结膜炎改配频繁更换型接触镜及透气性硬性接触镜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1999年
- 吕燕云谢培英
- 关键词:角膜接触镜
- 长期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对不同程度圆锥角膜的矫正效果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原发性圆锥角膜患者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5年以上的矫正效果、角膜曲率进展以及长期配戴的安全性。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方法,对2000—2010年在北京同仁医院配戴RGPCL超过5年的原发性圆锥角膜患者126例217眼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依据角膜曲率Ks将圆锥角膜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组,角膜曲率Ks≤45.0 D者为轻度圆锥角膜组,Ks≥52.0 D者为重度圆锥角膜组,Ks介于二者之间者为中度圆锥角膜组。患者在初次就诊(戴镜前)及每次复查时均行LogMAR视力、自动验光仪/角膜曲率仪、裂隙灯显微镜及角膜地形图检查。评估RGPCL镜片配适状态,比较各组患者配戴框架眼镜矫正视力(SCVA)及RGP矫正视力(RGPVA),以及RGPCL配戴前后角膜表面参数变化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轻度圆锥角膜组、中度圆锥角膜组和重度圆锥角膜组患者戴镜后末次随访的RGPVA分别为0.09±0.17、0.05±0.07和0.07±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522,P=0.594);3个组患眼戴镜后末次随访时ΔKs分别为(2.25±5.42)、(0.26±3.44)和(-4.52±3.44)D,ΔKf分别为(2.06±4.98)、(1.02±3.41)和(-2.03±5.05)D,角膜散光变化值分别为(0.19±2.87)、(-0.78±2.84)和(-2.44±3.77)D,重度圆锥角膜组患者戴镜后末次随访时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值的进展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圆锥角膜组、中度圆锥角膜组和重度圆锥角膜组患眼不同区域指数变化值(ΔDSI)分别为-0.33±1.64、0.14±3.01和-2.11±4.28,中央/周围指数变化值(ΔCSI)分别为-0.41±1.07、0.03±2.22和-2.49±4.15,角膜屈折力标准偏差变化值(ΔSDP)分别为-0.43±0.64、-0.02±0.89和-1.67±1.68,圆锥角膜预测指数变化值(ΔKPI)分别为0.00±0.07、0.03±0.09和-0.05±0.11,重度圆锥角膜组患者
- 郭寅刘立洲彭丽傅佳唐萍吕燕云郭伟米兰杨永铭武晶晶
- 关键词:圆锥角膜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角膜曲率
- 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对学龄儿童近视进展的影响:四年回顾分析被引量:20
- 2021年
- 目的:观察8~14岁儿童连续4年配戴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后的近视进展情况,评价其近视控制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北京同仁医院验光配镜中心电子病历系统中2011─2014年连续4年配戴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PDMLs)、单焦点框架眼镜(SVLs)的217例儿童就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提取包括年龄、性别、屈光度、镜片类型等相关信息。使用的周边离焦镜片为非球面设计,采用“周边视力控制”技术达到延缓近视发展的目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DMLs、SVLs组各44例,取右眼数据纳入统计分析。2组儿童近视进展情况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和广义估计方程等方法。结果:PDMLs组2011─2014年期间每年屈光度进展分别为(-0.85±0.43)D、(-0.60±0.35)D、(-0.64±0.26)D和(-0.53±0.28)D,SVLs组分别为(-0.82±0.42)D、(-0.79±0.44)D、(-0.61±0.40)D和(-0.58±0.33)D。PDMLs组中约59%(26/44)的儿童屈光度进展未超过2.00 D,略高于SVLs组(50%,22/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P=0.12)。对基线屈光度、年龄分组后,2组儿童屈光度进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广义估计方程分析,每年屈光度进展与年龄(β=0.06;标准误:0.01;95%CI:0.03,0.09;P<0.001)、镜片类型(β=-0.09;标准误:0.05;95%CI:-0.19,-0.01;P=0.04)相关。结论:与单焦点镜片相比,该设计类型的周边离焦镜片可以一定程度上延缓儿童近视进展速度,但临床效果不明显。
- 郭寅田飞飞吴敏冯祎唐萍吕燕云
- 角膜塑形镜去片视力低下的影响因素及近视控制效果
- 郭寅唐萍吕燕云刘立州
- 配戴角膜塑形镜对儿童近视性屈光参差防治效果的研究被引量:20
- 2021年
-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对儿童近视性屈光参差临床防治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验配角膜塑形镜并夜戴1年以上,且能够按时随访的226名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数据,年龄(10.83±1.56)岁,男95名,女131名。根据戴镜情况及基线屈光参差分为:双眼戴镜低度屈光参差组(A1组,111名,双眼戴镜,1.0 D≤双眼SE差值<2.5 D),年龄(10.68±1.66)岁,男50名,女61名;双眼戴镜中高度屈光参差组(A2组,33名,双眼戴镜,双眼SE差值≥2.5 D),年龄(11.24±1.38)岁,男10名,女23名;单眼戴镜低度屈光参差组(B1组,38名,单眼戴镜,1.0 D≤双眼SE差值<2.5 D),年龄(10.79±1.51)岁,男17名,女21名;单眼戴镜中高度屈光参差组(B2组,44名,单眼戴镜,双眼SE差值≥2.5 D),年龄(10.97±1.60)岁,男18名,女26名。采用配对t检验、秩和检验、线性回归等统计学方法,观察戴镜1年后双眼眼轴长度、双眼眼轴差值等参数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眼轴变化:戴镜1年后,各组双眼眼轴长度均增加。A1组高度数眼及低度数眼眼轴分别增长(0.20±0.21)mm及(0.24±0.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8,P=0.002);A2组高度数眼及低度数眼眼轴分别增长(0.04±0.11)mm及(0.17±0.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45,P<0.001)。B1组高度数眼和低度数眼眼轴增长量分别为(0.14±0.21)mm和(0.39±0.23)mm,B2组高度数眼及低度数眼眼轴分别增长(0.11±0.14)mm和(0.54±0.2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33,-11.643;P均<0.001)。A1组高度数眼及低度数眼1年眼轴增长量均与年龄呈线性相关(校正R2=0.208,0.237),A2组高度数眼及低度数眼1年眼轴增长量均与年龄呈线性相关(校正R2=0.169,0.360)。B1组高度数眼及低度数眼1年眼轴变化量与年龄及基线屈光度不存在线性相关(F=0.514,1.205;P=0.602,0.312),B2组眼轴变化量与年龄及基线屈光度不存在线性相关(F=0.8
- 吕燕云武晶晶郭伟彭丽王艳霞吴敏曹凯接英
- 关键词:近视屈光参差眼轴角膜塑形镜
- 圆锥角膜患者长期配戴RGP后角膜形态及屈光度变化规律:七年回顾性研究
- 2018年
- 目的探讨圆锥角膜患者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后角膜曲率、屈光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验光配镜中心就诊并连续随访7年的62例(124眼)圆锥角膜患者。方法所有患者验配前及每次复诊时均接受主觉验光、非接触眼压、裂隙灯、角膜地形图等检查。主要指标角膜曲率,屈光度。结果初诊、末诊角膜平坦K值分别为(46.56±4.68)D和(46.48±4.59)D,角膜陡峭K值分别为(52.37±5.70)D和(51.33±5.49)D。在配戴RGPCL后的前3年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快速下降到最低,随后逐渐升高。初诊时LogMAR裸眼视力、框架矫正视力、RGPCL矫正视力分别为1.18±0.46、0.39±0.39和0.04±0.09。末诊视力分别为1.19±0.16、0.31±0.28和0.04±0.06。随着角膜曲率的变化,RGPCL始终可以保持较好的视力。初诊、末诊的球镜屈光度分别为(-6.70±3.89)D和(-8.81±3.93)D,柱镜屈光度分别为(-3.63±1.71)D和(-3.08±1.67)D。在随访期间,球镜屈光度缓慢升高,柱镜屈光度逐渐降低随后平稳。结论配戴RGPCL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圆锥角膜病情进展,并始终保持较好的矫正视力,角膜曲率的变化规律呈抛物线改变。
- 郭寅刘立洲彭丽傅佳郭伟米兰唐萍吕燕云武晶晶
- 关键词:圆锥角膜角膜曲率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
- 低中度近视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5年的眼轴及角膜内皮变化被引量:15
- 2018年
- 目的探讨低中度青少年近视患者夜戴角膜塑形镜5年后眼轴(AL)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内皮六边形细胞比例(HEX)及内皮变异系数(CV)的变化。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选取配戴角膜塑形镜且连续戴镜5年以上、依从性好的低中度青少年近视患者68例(135眼)。方法依近视等效球镜度数将患眼分为低度近视组(-0.75^-3.00 D)及中度近视组(-3.25^-5.75 D),观察并比较戴镜前及戴镜1、2、3、4、5年后两组患者AL、CD、HEX及CV等参数的变化。主要指标AL、CD、HEX、CV。结果戴镜前及戴镜后1~5年,两组AL均随时间增长(F=16.863,6.780;P=0.000,0.000)。低度近视组1~5年AL增长量分别为(0.28±0.15)mm、(0.21±0.16)mm、(0.17±0.15)mm、(0.12±0.08)mm及(0.11±0.06)mm,中度近视组1~5年AL增长量分别为(0.25±0.14)mm、(0.16±0.10)mm、(0.15±0.09)mm、(0.10±0.07)mm及(0.08±0.05)mm,两组年AL增长量均随时间降低(F=28.434,21.296;P=0.000,0.000),且5年后中度近视组AL增长较缓(t=6.577,P=0.011)。戴镜前及戴镜1~5年后,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双眼CD(F=1.239,1.421;P=0.290,0.216)、HEX(F=2.156,2.227;P=0.058,0.051)及CV(F=2.147,2.038;P=0.059,0.073)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期双眼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5年的随访结果显示角膜塑形镜对中度近视控制效果优于低度近视。长期夜戴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影响。
- 吕燕云武晶晶迟蕙彭丽王艳霞谢培英
- 关键词:角膜塑形术眼轴角膜内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