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金龙

作品数:7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清
  • 2篇肝炎
  • 2篇白蛋白
  • 1篇胆碱酯酶
  • 1篇胆汁
  • 1篇胆汁酸
  • 1篇蛋白
  • 1篇血功能
  • 1篇血清HBV-...
  • 1篇血清HCY
  • 1篇血清同型
  • 1篇血清同型半胱...
  • 1篇血清总胆汁酸
  • 1篇严重烧伤
  • 1篇炎症
  • 1篇炎症介质
  • 1篇胰腺
  • 1篇胰腺炎
  • 1篇乙肝
  • 1篇乙型

机构

  • 7篇郑州市第一人...

作者

  • 7篇吕金龙
  • 3篇刘志华
  • 2篇廖琳
  • 1篇李树仁
  • 1篇苏卫国
  • 1篇牛希华
  • 1篇吕涛
  • 1篇李延仓
  • 1篇娄季鹤

传媒

  • 3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实用中西医结...
  • 1篇实验与检验医...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分子诊断与治...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7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降钙素原对急性胰腺炎并发感染的诊断价值
2017年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对急性胰腺炎并发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门诊收治的50例急性胰腺炎并发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选择50例急性胰腺炎非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观察对象的血清降钙素原检测水平,及其对急性胰腺炎并发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第1、7、14天血清P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PACHE-Ⅱ评分、CRP、WBC、血清PCT等指标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体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检测能够为急性胰腺炎并发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因而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吕金龙
关键词:降钙素原急性胰腺炎
围术期大量输血患者Th17、TGF-β1与感染程度及凝血功能的关系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围术期大量输血患者白细胞介素-17(IL-1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感染程度及凝血功能的关系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118例围术期大量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30 d有无院内感染分为感染组(n=29)和未感染组(n=89)。记录两组及不同感染部位、感染程度、凝血功能障碍、预后患者IL-17、TGF-β1水平,Pearson分析IL-17、TGF-β1与感染部位、感染程度、凝血功能障碍相关性。结果(1)输血前感染组、未感染组血清IL-17水平高于健康对照,TGF-β1水平低于健康对照(P<0.05);输血后1、3、7 d感染组血清IL-17水平高于未感染组,TGF-β1水平低于未感染组(P<0.05);(2)输血后1、3、7 d深部感染、重度感染、凝血功能障碍者血清IL-17水平高于浅部感染、轻中度感染、凝血功能障碍者,TGF-β1水平低于浅部感染、轻中度感染、凝血功能障碍者(P<0.05);(3)输血后3 d血清IL-17与感染部位、感染程度、凝血功能障碍呈正相关,输血后3 d血清TGF-β1与感染部位、感染程度、凝血功能障碍呈负相关(P<0.05);(4)输血后1、3、7 d预后不良者血清IL-17水平高于预后良好者,TGF-β1水平低于预后良好者(P<0.05)。结论围术期大量输血患者IL-17、TGF-β1水平与感染程度、凝血功能存在相关性,动态监测其水平变化有助于评估病情,指导临床治疗,改善预后。
吕金龙刘志华廖琳
关键词:输血围术期凝血功能
血清总胆汁酸、白蛋白、胆碱酯酶水平变化与肝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的关联性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分析血清总胆汁酸、白蛋白、血胆碱酯酶水平变化与肝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肝炎肝硬化患者59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肝炎未肝硬化者47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总胆汁酸、白蛋白、胆碱酯酶水平变化,对比研究组不同Child-Pugh分级血清总胆汁酸、白蛋白、胆碱酯酶水平,并分析血清总胆汁酸、白蛋白、胆碱酯酶水平与Child-Pugh分级关联性。结果:研究组白蛋白、胆碱酯酶均低于对照组,血清总胆汁酸高于对照组(P<0.05);Child-Pugh分级A级胆碱酯酶、白蛋白高于Child-Pugh分级B级、C级,而Child-Pugh分级B级高于Child-Pugh分级C级,但Child-Pugh分级A级血清总胆汁酸低于Child-Pugh分级B级、C级,且Child-Pugh分级B级低于Child-Pugh分级C级(P<0.05);经Pearson分析,白蛋白(r=-0.765)、胆碱酯酶(r=-0.648)与Child-Pugh分级呈负相关,血清总胆汁酸(r=0.817)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总胆汁酸、白蛋白、胆碱酯酶水平在不同程度肝炎肝硬化中表达不同,随病情加重胆碱酯酶与白蛋白下降,但血清总胆汁酸升高,检测其变化幅度可为临床病情评估以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吕金龙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总胆汁酸白蛋白胆碱酯酶CHILD-PUGH分级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与e抗原含量的关系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e抗原(HBe Ag)含量的临床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7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HBe Ag检测结果分为HBe Ag阳性组(92例)、e系统双阳性组(56例)和HBe Ag阴性组(130例)。3组均采用免疫荧光法对血清HBVDNA含量进行检测,对比组间差异。并将278例患者根据肝损害程度分为轻度组(74例)、中度组(137例)和重度组(67例),对比组间HBV-DNA含量差异。结果不同HBe Ag含量与肝损害严重程度组间HBV-DNA含量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每2组间血清HBV-DNA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e抗原含量与血清HBV-DNA水平存在紧密关系。
吕金龙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苷酸
血清Hcy联合U-mAlb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比较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联合尿微量白蛋白(U-mAlb)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169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169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清Hcy、U-mAlb水平,并绘制受试者ROC曲线,分析血清Hcy、U-mAlb单项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清Hcy、U-mAl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绘制ROC曲线显示,血清Hcy联合U-mAlb检测2型糖尿病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血清Hcy、U-mAlb单项检测对2型糖尿病肾病具有一定诊断性能;联合检测AUC值、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血清Hcy、U-mAlb单项检测。结论血清Hcy联合U-mAlb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刘志华吕金龙
关键词:2型糖尿病肾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尿微量白蛋白
WBC、RBC、Ucr指标变化与尿液标本不同保存条件的关系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探究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尿肌酐(Ucr)指标变化与尿液标本不同保存条件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间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集中段尿液标本,分析除温度、时间之外影响尿液标本检验结果的因素;将合格标本等分2份,于不同温度(4℃、25℃)条件下,检测取样即刻、静置1 h、2 h、3 h、4 h、5 h WBC、RBC、Ucr指标变化情况,分析其与保存条件的关系。结果 本组共180份健康体检者尿液标本,排除温度、时间影响,不合格率为18.33%(33/180),影响因素为采集尿液样本前受检者准备不当、采集尿液过程中受到污染或感染、检验所用仪器保养或操作不当、标本标记不清;合格尿液标本中WBC不受温度、时间等保存条件的影响;4℃、25℃条件下合格尿液标本静置时间≥3 h时,Ucr较静置时间<3 h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5℃升高幅度明显大于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49、29.681、29.598,P<0.05);4℃、25℃条件下合格尿液标本静置时间≥3 h时,RBC较静置时间<3 h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5℃降低幅度明显大于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05、11.627、10.136,P<0.05)。结论 尿液标本检验结果受患者准备不当、仪器、操作等多种因素影响,且合格尿液标本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温度变化,RBC、Ucr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因此为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度,取样后应尽量在3 h内完成检测,并尽量在4℃环境下保存。
吕金龙刘志华廖琳
关键词:尿液标本尿肌酐
自体痂皮回植后痂下组织液中炎症介质分析
2014年
探讨特重烧伤皮源奇缺患者应用自体痂皮回植和覆盖微粒皮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安全性.选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9月12例特重烧伤患者,根据微粒皮覆盖物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自体痂皮和异体皮组(A组)和单纯异体皮组(B组),自体痂皮修复面积占总体表面积(TBSA)的3% ~11%.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48 h、7d的烧伤肢体痂皮和异体皮下组织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的表达量,并比较术后第6周肢体烧伤区域的上皮化率. 同一时间点两组患者痂下和异体皮下组织液中TNF-β、IL-6、IL-8、CRP含量无差别,第6周肢体烧伤区域上皮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处理的自体痂皮回植不会加重局部炎症反应,应用自体痂皮修复烧伤创面是安全可行的.
苏卫国娄季鹤吕涛李树仁李延仓牛希华吕金龙
关键词:严重烧伤痂皮微粒皮移植炎症介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