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海燕

作品数:36 被引量:150H指数:7
供职机构: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郴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蛋白
  • 10篇细胞
  • 6篇腺癌
  • 5篇乳腺
  • 5篇乳腺癌
  • 5篇淋巴
  • 4篇血管
  • 4篇淋巴结
  • 4篇免疫
  • 4篇结肠
  • 4篇结肠癌
  • 4篇甲状腺
  • 4篇BRMS1
  • 4篇病理
  • 4篇肠癌
  • 3篇脂肪
  • 3篇肿瘤
  • 3篇小鼠
  • 3篇临床病理
  • 3篇淋巴结转移

机构

  • 32篇郴州市第一人...
  • 10篇南华大学
  • 6篇湘南学院
  • 4篇湘南学院附属...
  • 2篇成都军区昆明...
  • 1篇广州市第八人...
  • 1篇湖南中医药大...
  • 1篇航天中心医院
  • 1篇湖南医药学院

作者

  • 36篇吴海燕
  • 14篇胡玉林
  • 11篇曹慧秋
  • 7篇陈灿斌
  • 7篇谢志斌
  • 7篇李晓杰
  • 6篇何雄斌
  • 6篇王俊杰
  • 5篇蒋显勇
  • 5篇蒋莎莉
  • 4篇唐圣松
  • 4篇方会龙
  • 3篇陈福春
  • 2篇张蒙夏
  • 2篇胡杏林
  • 2篇涂剑
  • 2篇舒洋
  • 2篇李纯伟
  • 2篇杨友
  • 2篇谢朋飞

传媒

  • 3篇山东医药
  • 3篇蛇志
  • 3篇南华大学学报...
  • 3篇现代生物医学...
  • 3篇湘南学院学报...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药药理与临...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南药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环球中医药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在IgG4相关性乔本甲状腺炎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IgG4相关性乔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46例HT和15例滤泡性腺瘤瘤旁甲状腺组织中IgG4+浆细胞、IgG+浆细胞及Bcl2、Bax蛋白的表达,依据IgG4+浆细胞>20/HPF及IgG4+/IgG+>30%的标准,将HT分为IgG4组和非IgG4组,分析两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及Bcl2、Bax蛋白分布、表达的差异。结果 46例HT患者中11例为IgG4-HT(占23.9%)。与非IgG4组比较,IgG4组患者更容易出现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P=0.02)、甲状腺纤维化程度更显著(P=0.006);IgG4-HT甲状腺滤泡上皮中Bax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非IgG4-HT组(P=0.001),且与甲状腺纤维化的程度呈正相关(r=0.622,P=0.04)。结论 IgG4-HT代表了更具破坏性的一种乔本甲状腺炎亚型,更容易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凋亡促进蛋白Bax可能在IgG4-HT的病理进程中发挥了作用。
曹慧秋胡玉林李晓杰廖银花吴海燕陈灿斌
关键词:IGG4相关性疾病BCL2BAX
E-cadherin和VEGF-C,D的表达及BMVD和LMVD与无淋巴结转移结肠癌复发的关系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探讨无淋巴结转移的结肠癌E-cadherin和VEGF-C,D的表达及微血管和微淋巴管密度与其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无淋巴结转移的原发性结肠癌术后5年内出现复发者36例作为观察组,术后5年内无复发者6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肠癌组织中E-cad-herin,VEGF-C,VEGF-D,CD31(测微血管密度),D2-40(测微淋巴管密度)的表达,逆转录PCR检测结肠癌组织中E-cadherin mRNA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5年内有否复发进行分析。结果各临床病理特征,VEGF-C的表达,微血管密度及肿瘤对脉管的浸润在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VEGF-D的表达和微淋巴管密度在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结肠癌复发高危因素的独立变量为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缺失及肿瘤的高微淋巴管密度(OR值分别为4.3和3.1)。结论检测E-cadherin的表达和微淋巴管密度可预测无淋巴结转移的结肠癌复发的风险性。
胡玉林曹慧秋吴海燕罗敢平蒋莎莉李晓杰
关键词:上皮细胞钙黏蛋白微脉管密度
藤茶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作用研究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研究藤茶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8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各12只。正常组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以复方高脂饮食建立NAFLD小鼠模型;阳性对照组在模型组喂养的基础上从第14天开始给予易善复150 mg/kg,治疗42 d;藤茶治疗组在模型组喂养的基础上从第14天开始给予藤茶300 mg/kg,治疗42 d。实验第60天处死小鼠,比较4组小鼠的肝脏形态学及肝指数,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肝脏TC、TG含量,肝脂肪变性程度。结果藤茶治疗42 d后,NAFLD小鼠的肝指数,血清TC、TG、ALT、AST水平,以及肝脏TC、TG含量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且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观察结果表明,藤茶治疗组小鼠肝脂肪变性程度较模型组显著减轻(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藤茶具有降脂及治疗NAFLD的作用。
王俊杰舒洋曹欣蒋显勇吴海燕陈福春方会龙陈东林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藤茶易善复小鼠
M-CSF上调cyclinD1/D3和CDK2/6的表达促进HeLa细胞增殖被引量:1
2009年
非分泌型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的表达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讨胞质M-CSF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胞内稳定表达M-CSF的HeLa细胞系,以空载体(pCMV/myc/cyto)转染HeLa细胞和未转染HeLa细胞作为对照,MTT法及反义寡核苷酸抑制实验分析M-CSF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计算细胞倍增时间,RT-PCR观察胞内M-CSF对G1期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转染M-CSF的HeLa细胞倍增时间明显缩短、增殖能力显著增强,M-CSF的特异性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转染M-CSF的HeLa细胞的增殖,且抑制率随着反义寡核苷酸浓度的增高而增强,转染M-CSF的HeLa细胞的cyclinD1/D3和CDK2/6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提示:M-CSF可上调cyclinD1/D3和CDK2/6的mRNA表达,促进HeLa细胞的增殖.
涂剑吴海燕张蒙夏张晓红罗红梅龙治峰汪煜华雷小勇唐圣松
关键词: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ELA细胞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相关蛋白
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与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临床意义及其与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suppressor1,BRMSl)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149例浸润性乳腺癌术前外周血中微转移标志物hMA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学方法检测术后乳腺癌组织中BRMSl蛋白的表达情况,术后随访其复发情况,SPSS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9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术前外周血中有71例检测到微转移标志物hMAM—RNA的表达,微转移率为47.65%,且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率与肿瘤TMN分期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和组织分型无关(P〉0.05);BRMS1在术后的乳腺癌组织中有56例表达阳性,阳性率约37.58%,其中BRMSl阳性和阴性的乳腺癌病例中外周血出现微转移的病例分别为16例(阳性率为28.57%)和55例(阳性率为51.9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呈明显负相关(r=-0.296,P〈0.01);伴随着BRMS1蛋白染色阳性强度的逐渐增强,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率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P〈0.05);同时在外周血微转移阳性的患者中BRMS1阳性的患者的复发率(12.5%)显著低于BRMS1阴性的复发率(43.6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MS1的失表达与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密切相关,BRMS1也可作为判定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一个重要的分子指标,常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的BRMS1的表达有助于临床了解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及术后复发的情况,从而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和对预后的判定。
吴海燕何雄斌胡玉林谢志斌
关键词: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人乳腺珠蛋白外周血微转移乳腺癌
YB-1通过激活Notch受体信号通路抑制肺鳞癌细胞凋亡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肺鳞癌中YB-1是否通过激活Notch受体信号通路发挥凋亡抑制作用。方法将YB-1干扰质粒pYr-1.1-YB-1-shRNA和野生表达质粒pYr-ads-1-YB-1分别转染肺鳞癌细胞株SK-MES-1,Western blot检测YB-1、RT-PCR检测Notch受体信号通路靶基因Hes1的表达;pYr-ads-1-YB-1瞬时转染SK-MES-1细胞,DAPT抑制Notch受体信号通路,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凋亡。结果 (1)YB-1可正调控Notch受体信号通路靶基因Hes1的转录;(2)YB-1过表达可显著抑制顺铂诱导的凋亡,DAPT抑制Notch受体信号通路后解除了YB-1的凋亡抑制作用。结论 YB-1可通过激活Notch受体信号通路抑制肺鳞癌细胞凋亡。
曹慧秋胡玉林李晓杰吴海燕
关键词:凋亡
复方黄精茶对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血管保护作用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研究复方黄精茶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了解复方黄精茶对糖脂代谢的影响及血管的保护作用。方法 40只实验大鼠,随机取10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正常饮食;其余大鼠高脂高糖饮食30 d后,用链脲佐菌素(STZ)加高脂高糖饲料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二甲双胍组[300 mg/(kg·d)]及复方黄精茶组[生药量5 g/(kg·d)],每组10只,灌胃给药8周后,测定各组糖脂代谢指标、HE染色法检测大鼠胸主动脉病理学形态改变,取各组大鼠肾动脉制成肾动脉环,比较各组乙酰胆碱(ACh)诱导的舒张作用。结果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复方黄精茶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曲线下面积水平,改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脂代谢指标,及减轻血管内皮增厚,减少弹力纤维蛋白断裂现象,增强ACh诱导的肾动脉舒张效应。结论复方黄精茶能改善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及保护血管。
王俊杰刘思妤李洁吴海燕刘青彭群龙谢朋飞李玉娟蒋显勇
关键词:糖尿病糖脂代谢血管二甲双胍
AKR1B10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醛酮还原酶1B10(aldo-keto reductase family 1B10,AKR1B10)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超声诊断的237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病理标本。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甲状腺正常组织和PTC组织中AKR1B10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甲状腺组织AKR1B10蛋白的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KR1B10蛋白在PT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甲状腺正常组织(0.82±0.10 vs 0.22±0.07,t=2.702,P=0.011)。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显示,AKR1B10在PTC组织中呈高表达,且在不同甲状腺组织中其阳性表达率最高(79.5%)。AKR1B10表达与甲状腺癌组织周围淋巴结转移有关(P=0.007)。结论 AKR1B10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周围淋巴结转移有关。
彭旭红李佳王玉张健罗伟濠朱乐攀胡政吴海燕李艳兰段丽丽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炎
胃癌中IGFBP-4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2年
目的探讨IGFBP-4(insulin-like growth-factor-bindingproteins-4)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正常胃黏膜、胃上皮内瘤变和胃癌组织中IGFBP-4蛋白的表达。结果 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IGFBP-4蛋白阳性率为10%,胃上皮内瘤变组织中的阳性率为36.84%,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81.25%;胃癌组织中IGFBP-4蛋白表达高于胃上皮内瘤变及正常胃黏膜组织(P<0.001),胃上皮内瘤变与正常胃黏膜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分化胃癌中IGFBP-4蛋白阳性率为57.14%,低分化胃癌中的阳性率为88.4%,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胃癌阳性率为55.0%,明显低于进展期胃癌86.96%;伴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89.04%,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66.67%,差异有显著性;而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无关。结论 IGFBP-4蛋白的高表达与胃癌的发生、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
李晓杰胡玉林陈灿斌吴海燕谢志斌谢海龙
关键词:胃肿瘤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免疫组化
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小鼠的建立被引量:24
2011年
背景:以往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建立的常用诱导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建立高质量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目的:拟利用复合高脂饮食和低浓度四氯化碳诱导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方法:取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高脂模型组和高脂模型+四氯化碳组。观察饲养第2,4,6和8周末肝脏形态和病理变化,测定第8周末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胆固醇和三酰甘油,以及肝脏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结果与结论:复合高脂饮食+5%四氯化碳腹腔注射的方式造模,第2周末开始出现炎症细胞浸润,第4周末出现少量脂滴,第6周末出现脂肪病变,第8周末在脂肪病变的基础上,部分小鼠出现了肝纤维化,8周末小鼠肝指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胆固醇和三酰甘油,肝脏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浓度明显升高(P<0.05或P<0.01)。通过8周复合高脂饮食和5%四氯化碳腹腔注射成功建立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
王俊杰方会龙李纯伟陈福春唐伟军蒋显勇吴海燕陈东林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动物模型四氯化碳高脂饮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